李 東,錢建峰,陳 文,牛國斌
(1.西安思源學院 能源及化工大數據應用教學研究中心,陜西 西安 710038;2.陜西省煤層氣開發(fā)利用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19; 3.寧夏煤田地質局,寧夏 銀川 750021)
·技術經驗·
煤層瓦斯含量實測值與計算值的比較研究
李 東1,錢建峰2,陳 文3,牛國斌3
(1.西安思源學院 能源及化工大數據應用教學研究中心,陜西 西安 710038;2.陜西省煤層氣開發(fā)利用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19; 3.寧夏煤田地質局,寧夏 銀川 750021)
通過已知揮發(fā)分-鏡質組最大反射率-吸附特性的相互函數關系,用數學模型(半理論半經驗)提出計算煤層瓦斯含量理論值的方法,以期對預防瓦斯災害、保護環(huán)境和利用資源提供參考,并以寧夏吳忠韋一礦地質勘探報告中所列的76組煤層瓦斯含量實測值與計算值進行比較。 所計算的煤儲層瓦斯含量比實測值高,但對煤層瓦斯含量的定性討論給出一些量化佐證。
LI吸附-流動方程;瓦斯含量;計算值;實測值
煤層氣,也被稱為煤層瓦斯,是煤的伴生礦產資源。瓦斯既是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強溫室性氣體,也是一種潔凈能源。同時,瓦斯(煤層氣)會引起煤巖體突出、爆炸等災害。2016年9月27日早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石嘴山市白笈溝寧夏林利煤炭有限公司煤礦3號井發(fā)生瓦斯爆炸,18名礦工遇難,2人失蹤。 2016年10月13日13時,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挽瀾鄉(xiāng)榮勝煤礦發(fā)生瓦斯爆炸,7名礦工遇難,11人受傷,其中2人重傷。2016年10月31日,重慶市永川區(qū)來蘇鎮(zhèn)金山溝煤礦發(fā)生瓦斯爆炸,33名礦工遇難。如果能對煤層瓦斯含量進行理論計算,并用實測值進行修正,將可以預防煤礦瓦斯事故的發(fā)生,實現對瓦斯災害的有效治理,保護環(huán)境和利用資源。有些煤礦,在煤田勘查階段被認為是低瓦斯礦井,但在生產過程中,隨著生產規(guī)模、開采深度和開采范圍的不斷增大,瓦斯災害問題日益嚴重。目前對井田的煤層氣(瓦斯)賦存規(guī)律雖開展過專項研究,但定性描述較多,定量或半定量計算較少,加上煤層瓦斯含量實測值爭議較多,既影響到礦井瓦斯的抽采與防治,也直接影響到地面煤層氣井的布置與開發(fā),成為礦井目前急需解決的課題[1,2].
我國的能源結構中一直以煤為主。煤田普查是通過一定的鉆孔或探方取樣查明工作區(qū)的地層層序、含煤地層時代,了解含煤地層的沉積環(huán)境、厚度和埋藏深度、構造形態(tài)、煤質、圍巖特征、水文地質等。同時在地勘時期探孔或探方所取的煤芯或煤樣,都會按標準方法送實驗室做煤的工業(yè)分析(煤質分析成果表)、煤巖分析(煤巖鑒定成果表)、瓦斯分析(瓦斯含量試驗成果匯總表)和其它性能測定及分析。其中測定的煤樣的瓦斯含量是按GB/T23249-2009“地勘時期煤層瓦斯含量測定方法”進行操作和數據處理。這是煤層瓦斯含量實測值。
目前煤層瓦斯含量理論計算方法可以分成兩類:
1) 回歸預測,如簡單的瓦斯數學地質(瓦斯含量、頂板巖性、頂板沙巖比、埋深、傾角)模型[3-5]和負責的瓦斯數學地質化學(除了瓦斯含量、頂板巖性、頂板沙巖比、埋深、傾角外,增加煤的水分、灰分、揮發(fā)分化學分析)模型[6,7]. 這種回歸預測,所得到的瓦斯理論預測值在瓦斯實測值的上限和下限之間,所以,無零(或近似為零)的實測值出現在這類回歸預測。
2) 理論預測。首先發(fā)現最大鏡質組反射率-揮發(fā)分-吸附特征之間的關系,再考慮深度和含氣飽和度的影響和對水分、灰分的修正,進而進行理論預測[8,9]. 這種理論常用于深部煤層氣含量預測,并且這種理論預測值無零(或近似為零)。因為無實測值進行比較,所以僅供參考。
煤層瓦斯含量的大小取決于煤的顯微組分、孔隙特征和變質程度等內在因素,而且還受控于儲層壓力、儲層溫度及含水飽和度等外在條件。那么煤樣的瓦斯含量特性與煤樣的工業(yè)分析(灰分,揮發(fā)分,水分)以及煤樣采取的埋深(儲層溫度和儲層壓力)就有明顯的相關性。如果能找到這個相關性,并用函數的關系表示,則可以計算煤層瓦斯含量值。
1) 必須有一個能夠描述變溫變壓下煤的吸附方程。 LI吸附-流動方程[10-12]原是用于解決氣體分子在多孔介質表面的吸附和孔內流動時,吸附條件(溫度、壓力和吸附介質的性能)對氣體通過率的影響。方程可以表現為:
式中:
V—單位壓力,單位體積的氣體吸附量,m3/t;
A—對于一個固定的多孔介質的微孔幾何形體常數;
B—吸附流量系數,都與吸附站點區(qū)域相關;
Δ—在吸附質流中的一個吸附分子的最低勢能和活化能之間的能量差,K;
M—吸附氣體分子的分子量,甲烷的分子量為16;
T—絕對溫度,K;
P—壓力,MPa;
β—類似Freundlich吸附等溫線方程中的常數,無量綱。
3) 根據傅學海等[14]發(fā)表了有鏡質組分最大反射率配套的不同溫度條件下的等溫吸附的Langmuir體積和Langmuir壓力數值,以及蘭氏參數與鏡質組分最大反射率的函數關系,回歸得到的LI吸附-流動方程中四個參數與鏡質組分最大反射率函數關系。
那么,知道干燥無灰基揮發(fā)分時就可以計算鏡質組分最大反射率,從而計算LI吸附-流動方程中4個參數。知道埋深,就可以推算煤樣的儲層溫度和儲層壓力。利用LI吸附-流動方程可以計算煤理論瓦斯含量。
對于礦區(qū)含煤性而言,井田內含煤地層厚近千米,含煤50余層,分別集中含煤地層上部山西組及太原組第二段。在本井田范圍內,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層共9層。根據含煤地層年代劃分為山西組含煤地層和太原組含煤地層。 對于礦區(qū)煤的物理性質和煤巖特征而言, 各可采煤層煤為黑色,灰黑色條痕,玻璃光澤為主,暗淡光澤次之。斷口以貝殼狀為主,次為參差狀、棱角狀。煤層內生裂隙發(fā)育,裂隙被方解石或黃鐵礦充填。
對于礦區(qū)瓦斯而言,勘探報告沿煤層傾向和走向在15個鉆孔中布置采集瓦斯樣。 實際在11條勘探線16個鉆孔中,分別對各煤層采集瓦斯樣品76組,采樣合格。因為本文的目的是從煤樣的化學分析數據以及埋深來計算煤儲層的瓦斯含量,并與相應的實測值進行比較。所以對所有76組樣品都進行計算。表1僅列出8組,分別為76組中關于見煤深度、水含量、灰含量、和揮發(fā)分含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從表1可以看出,在76組中關于見煤深度最小值是263 m而最大值是961 m、水含量最小值是0.22%而最大值是9.81%、灰含量最小值是2.55%而最大值是54%、揮發(fā)分含量最小值是17.45%,而最大值是47.56.
1) 地下水與瓦斯共存于煤層及圍巖之中,其共性是均為流體,運移和賦存都與煤、巖層的空隙、裂隙通道有關。由于地下水的運移,一方面驅動著裂隙和空隙中的瓦斯運移,另一方面又帶動溶解于水中的瓦斯一起流動,使得煤層中瓦斯含量明顯減少。將76組數據按水含量排序,將一定范圍水含量的實測值和計算值平均,見表2.
表1 鉆孔瓦斯實測含量、條件和瓦斯計算量表
表2 煤樣中水含量對瓦斯含量的影響表
表2計算數據說明,隨著水含量的增加使得煤層中瓦斯含量減少,但實測數據卻不明顯。
2) 煤層變質程度對煤層氣含量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煤的生氣量和煤的吸附能力的控制作用而體現的。大量研究已證明,煤的生氣量隨著煤變質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保存條件和煤儲層壓力條件下,變質程度愈高,揮發(fā)分含量越低,煤中吸附的甲烷愈多。將76組數據按揮發(fā)分含量排序,將一定范圍揮發(fā)分含量的實測值和計算值平均,見表3.
表3 煤樣中揮發(fā)分含量對瓦斯含量的影響表
由表3可知,隨著揮發(fā)分含量的增加使得煤層中瓦斯含量減少。但對于實測值而言,這種相關性可能因其他因素的影響表現得比較紊亂和波動。
3) 灰分是煤經過完全燃燒后殘留的無機礦物質,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物。大量實驗資料證明,瓦斯在煤層中是以吸附狀態(tài)存在于有機組分的孔隙中,而無機礦物質基本上不能吸附瓦斯。煤中無機礦物質(灰分)的增加,導致煤巖變差,儲氣性能變差,吸附瓦斯的能力降低。將76組數據按灰分排序,將一定范圍灰分的實測值和計算值平均,見表4.
表4 煤樣中灰分對瓦斯含量的影響表
一般說來,煤層瓦斯含量與煤的灰分之間表現出一定的相關性。從表4數據可知,計算值和實測值都不明顯證明這種相關性,都表現得比較紊亂和波動。
4) 理論上,煤層中的瓦斯壓力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隨著瓦斯壓力的增加,煤中游離瓦斯含量所占比例增大,同時煤中的吸附瓦斯逐漸趨于飽和。將76組數據按見煤深度排序,將一定范圍見煤深度的實測值和計算值平均,見表5.
表5 煤樣的見煤深度對瓦斯含量的影響表
從寧夏吳忠韋一礦的計算數據看,在一定的深度范圍內,煤層瓦斯含量也隨埋藏深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從實測數據看,這種相關性表現得紊亂無規(guī)律。
5) 由于在鉆孔煤芯中采瓦斯樣受多方面技術條件限制,同時在采樣過程中部分瓦斯逸散,所采樣品不能完全反映煤層中瓦斯儲存的實際情況。在鉆孔中采集的煤芯瓦斯含量比理論計算值要低,除了高揮發(fā)分和高水分。計算平均吸附量的變化比較符合目前對瓦斯含量的定性分析,因此可供參考。
本文探索了煤的變質程度和煤的成因出發(fā)對煤層瓦斯含量進行理論計算,并用實測值進行修正,從而可以預防煤礦瓦斯事故發(fā)生,實現對瓦斯災害的有效治理,保護環(huán)境和利用資源。采用的方法是結合煤田勘探時期鉆孔的煤質數據(水分、灰分、揮發(fā)分)和工程數據(見煤深度)進行,并與相應的實測值進行分類比較。雖然所計算的煤儲層的解吸特征(瓦斯含量)與實測值高,但計算數據吻合隨著水含量的增加煤層中瓦斯含量減少,也吻合隨著揮發(fā)分含量的增加煤層中瓦斯含量減少。但對于實測值而言,這些相關性可能因其他因素的影響表現得比較紊亂和波動。畢竟76組數據量太少,僅為理論計算煤層瓦斯含量有益的嘗試和一些定性討論。
[1] 張 群,桑樹勛.煤層吸附特征及儲氣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27-29,42-43.
[2] 陳 娟,趙耀江.近十年我國煤礦事故統(tǒng)計分析及啟示[J].煤炭工程,2012(3):137-139.
[3] 湯友誼,王言劍.煤層瓦斯含量預測方法研究[J].焦作工學院學報,1997,16(2):68-72.
[4] 徐 平,張子戍,劉 勇,等.新汶礦區(qū)協莊礦11煤層瓦斯含量預測[J].中國煤田地質,2004,16(3):18-19.
[5] 張子成,袁崇孚.瓦斯數學地質模型法預測礦井瓦斯涌出量研究[J].煤炭學報,1999,24(4):368-372.
[6] 楊德智,張振文,郝 悅,等.Excel回歸分析在未開采煤層瓦斯含量預測中應用[J].2008(6):25-27.
[7] 張繼豹,余智慧,范增義,等.線性回歸分析在邯峰礦區(qū)2#煤層瓦斯含量預測中的應用[J].中國煤炭地質,2010,22(5):32-35.
[8] 易小會,隨峰堂,劉 昊.潘集外圍煤層氣含量預測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4(29):84-85.
[9] 傅雪海,昊 析,權 彪,等.淮南潘謝深部煤層氣含量預測[C].2008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2008.
[10] D. Li,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licon base inorganic membrane for gas separation[D].USA.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1991.
[11] D.Li and S.T.Hwang.Gas separation by silicon based inorganic membrane at high temperature[J].J.of Membrane Sci.,1992(66):119-127.
[12] 李 東,張學梅,程 實,等.溫度和壓力對煤層氣在煤層中的吸附和流動的影響[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5(3):6-8.
[13] 周 敏,王泉清,馬名杰.焦化工藝學[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18-19.
[14] 傅學海,秦 勇,權 彪,等.中煤級煤吸附甲烷的物理模擬與數值模擬研究[J].地質學報,2008,82(10):1368-1371.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Gas Content in Coal Seam
LI Dong, QIAN Jianfeng, CHEN Wen, NIU Guobin
The paper proposes mathematical model (semi-empirical and semi-empirical) to calculate the theoretical gas content of coal seam with means of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aximum vitrinite reflection,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the known volatile content, so as to better prevent gas disaster,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resources, by studying and comparing th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gas content 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report listed in 76 groups of coal seam gas in Ningxia Wuzhong Wei No.1 coalmine, find that the calculated gas conten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ctual measured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a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re used in the paper with the latter being highlighted.
LI adsorption-flow equation; Gas content; Calculation value; Measured value
2016-08-27
李 東(1953—),男,廣東梅縣人,1991年畢業(yè)于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博士,教授,主要從事煤化工工藝與裝備、煤層氣吸附和相應的應用研究工作,(E-mail)zuizuixuan123@163.com
TD712+.3
B
1672-0652(2016)10-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