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辠”與“罪”及其所見之刑法觀的變遷

      2016-03-10 09:21:03李勤通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刑罰整理刑法

      李勤通

      “辠”與“罪”及其所見之刑法觀的變遷

      李勤通*

      目次

      一、出土文獻中“辠”與“罪”的出現(xiàn)

      二、“辠”與“罪”所反映的刑法觀念

      三、“辠”與“罪”的出現(xiàn)所反映的刑法變遷

      四、結(jié)語

      出土文獻中的“辠”字從西周中期的金文開始出現(xiàn),西周晚期與戰(zhàn)國大量出現(xiàn),且其字形變化不大,基本是上自下辛的結(jié)構(gòu)。秦始皇以罪易辠,秦統(tǒng)一之后,“罪”字一統(tǒng)天下。從構(gòu)字法來看,辠字反映了早期以刑識罪的認識方式,而罪字則傾向于從犯法的角度予以理解。在刑法的發(fā)展早期,罪刑不分。但西周以德配天的出現(xiàn)意味著制度正當性的訴求提高,這需要有更符合正當性要求的刑法出現(xiàn),由此產(chǎn)生刑法的穩(wěn)定性要求。罪的出現(xiàn)能夠?qū)⒕哂邢嗤鐣:π缘男袨橛枰酝|(zhì)化處理,與之相對的刑罰也就更容易具有穩(wěn)定性。而隨著罪名體系的逐漸發(fā)展完善,由此帶來的后果是法典編纂模式從以刑統(tǒng)罪到以罪統(tǒng)刑的轉(zhuǎn)變。

      辠罪以刑統(tǒng)罪以罪統(tǒng)刑犯罪觀念

      古代罪的研究是中國刑法史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關(guān)于具體罪名、類罪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關(guān)于罪本身的研究卻相對較少?!?〕主要如徐道鄰, “Crime and Cosmic Order”, 3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11-125 (1970); 陳曉楓主編:《中國法制史新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210頁;鄭定:《“罪”之淵源與哲學依據(jù)》,載《法學家》2006年第5期;甘懷真:《唐律“罪”的觀念》,載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編:《中西法律傳統(tǒng)》(第6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杜輝:《論罪的緣起與流變》,載《社科縱橫》2010年第3期;趙曉耕主編:《罪與罰:中國傳統(tǒng)刑事法律形態(tài)》,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2-61頁;等等。這是關(guān)于罪之本質(zhì)的思考。人類發(fā)展的早期必然有罪之意識,但未必有成熟的罪之觀念。由模糊的罪之認知到更加精確的罪之認識,罪的內(nèi)涵逐漸豐富。金觀濤等認為:“觀念則必須是可以用相應關(guān)鍵詞或含該詞的句子來表達。因此,任何觀念的起源、社會化和演變,也就是表達該觀念的相應關(guān)鍵詞的起源、傳播和意義變化。”〔2〕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xiàn)代重要政治術(shù)語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頁。文以載意,表“罪”義字的出現(xiàn)與罪的觀

      *李勤通,湖南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法學博士。

      念的形成演變有著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本文試圖對出土文獻中辠與罪字的出現(xiàn)進行總結(jié)和分析,并對由此反映的罪之觀念進行反思。

      一、出土文獻中“辠”與“罪”的出現(xiàn)

      已經(jīng)出土的甲骨文之中并沒有表“罪”義的文字。〔3〕《說文解字?辛部》稱、辛有罪之意,辠字等從辛。參見(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十四篇下,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7頁。《說文解字?部》 稱:“辠也。辠,犯法也。從干二。會意。二古文上字。干上是犯法也。”(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三篇上,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頁。但此二字早出,究其本意并非罪之意。而據(jù)臺灣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匯資料庫的檢索,辛在商周出土文獻中并沒有直接表現(xiàn)為罪之意。來源:http://inscription.sinica.edu.tw/ c_index.php,2015年9月24日訪問。到西周時期,金文中開始出現(xiàn)辠字。《說文解字?辛部》:“辠,犯法也。從辛,從自。”〔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十四篇下,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7頁?!队衿?辛部》:“辠,犯公法也。今作罪?!薄?〕(南朝梁)顧野王:《宋本玉篇》卷三十,中國書店1983年版,第527頁。秦統(tǒng)一之后,罪字取代了辠。《說文解字?網(wǎng)部》 載:“罪,秦以為辠字?!倍斡癫梅Q:“《文字音義》 云:‘始皇以辠字似皇,乃改為罪?!薄?〕(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六篇下,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621頁?!墩f文解字?辛部》 載:“秦以辠字似皇字改為罪?!薄?〕(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十四篇下,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7頁。自《說文解字》與《文字音義》以來,這一學說成為共識?!?〕又如《資治通鑒》卷五《周紀五》“周郝王五十八年”胡三省注:“辠,古罪字。秦始皇以‘辠’字近‘皇’字,改為‘罪’?!保ㄋ危┧抉R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五《周紀五》,“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182頁。而且秦始皇稱帝后進行了大范圍改制,盡管沒有直接證據(jù)證明當時有明詔要求以罪易辠,但從里耶秦簡的改制內(nèi)容來看,尊君色彩極重。參見湖北省文物考古所:《里耶秦簡(壹)》,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釋文第32-33頁。辠字究竟是否一開始就是犯法之意,或者說古人是否一開始就從犯法的意義上來理解辠?這需要根據(jù)辠字的形成與發(fā)展進行考察。

      以秦統(tǒng)一為界,統(tǒng)一之前的出土秦文獻中辠字多見,如《睡虎地秦墓竹簡》;統(tǒng)一之后的出土秦文獻中罪字多見,如龍崗秦簡。〔9〕參見[日]海老根量介:《放馬灘秦簡抄寫年代蠡測》,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頁。這也佐證了《說文解字》與《文字音義》的說法。不過,從傳世文獻來看,罪字早已出現(xiàn),如《左傳?襄公三年》載:“絳無貳志,事君不辟難,有罪不逃刑,其將來辭,何辱命焉?”〔10〕《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九《襄公三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26頁。徐灝因此提出:“辠、罪古字通。見于經(jīng)傳者不可枚舉,亦非秦人始改用之。竊謂辠從辛者,辛即也,自當為聲?!薄?1〕(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卷十四下,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22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頁。也有今人贊同這一說法?!?2〕如[日]白川靜:《字統(tǒng)》,平凡社1994年版,第343-344頁;白冰:《論金文刑罰系列字》,載《漢字文化》2006年第2期。但段玉裁已經(jīng)指出:“按經(jīng)典多出秦后,故皆作罪”,《古老子》《古孝經(jīng)》等則皆做辠字,〔13〕(宋)郭忠?。骸逗购啞?、(宋)夏竦:《古文四聲韻》,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2、101頁。又見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第七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頁。而且秦統(tǒng)一之前的出土文獻中并未發(fā)現(xiàn)罪字的出現(xiàn)。故罪字晚出,似乎并不早于秦統(tǒng)一。不過從辠字到罪的變化,構(gòu)字法以會意為主,〔14〕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保h)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20頁。《說文解字?敘》:“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保h)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十五卷上,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9頁?,F(xiàn)代學者認為,“會意把兩個或兩個以上有關(guān)聯(lián)的字組合在一起來顯示一種新的意義”。敏春芳:《古代語言文字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頁??梢园l(fā)現(xiàn)“罪”之內(nèi)涵的變遷。

      相當一部分著作在研究辠字的變遷時,往往會引戰(zhàn)國晚期中山王鼎中的辠字作為起點?!?5〕參見劉志松:《釋“罪”》,載《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榮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quán)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975頁;董蓮池:《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6頁,等等。但實際上西周中期的“牧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八冊04343,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07頁。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其制作于公元前893年周懿王在位時期。參見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31頁。1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八冊04343,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07頁。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其制作于公元前893年周懿王在位時期。參見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31頁。中,辠字已經(jīng)基本成型,字形為?!?7〕高田忠周也已經(jīng)注意到這一點。參見[日]高田忠周:《古籀篇》,收入劉慶柱、段志洪、馮時主編:《金文文獻集成》第31冊,線裝書局2005年版,第344頁。其后,西周晚期的盨,〔1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九冊04469,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26頁。上面亦有辠字,字形為。西周出土金文中的辠字主要就是這兩個。其后,辠字開始大量出現(xiàn)。戰(zhàn)國中期的清華簡中辠字至少有六種字形,分別為凡六見?!?9〕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壹——叁)文字編》,中西書局2014年版,第211頁。戰(zhàn)國中晚期的郭店楚簡中辠字共有三種字形,分別為、、,凡七見?!?0〕參見張小滄、郝建文撰集:《郭店楚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頁。戰(zhàn)國晚期中山國制作的中山王鼎中有辠字兩個,字形為?!?1〕張守中撰集:《中山王厝器文字編》,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63頁。已經(jīng)出版的戰(zhàn)國晚期的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中辠字大約有十一種字形,分別為、、、、、、、、、、,凡二十一見。〔22〕前十種字形共二十見,參見饒宗頤主編:《上博藏戰(zhàn)國楚竹書字匯》,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651-652頁。最后一種字形共一見,載《成王為城濮之行(乙本)》,參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頁。三體石經(jīng)中的古文辠字則為?!?3〕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55頁。而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詛楚文中,辠字字形為?!?4〕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55頁。先秦齊文字中亦有一見,字形為。〔25〕羅福頤主編:《古璽匯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339頁。高田忠周認為古陶文中有一辠字的異形。參見[日]高田忠周:《古籀篇》,收入劉慶柱、段志洪、馮時主編:《金文文獻集成》第31冊,線裝書局2005年版,第345頁?!稇?zhàn)國古文字典》亦認同這一看法。參見何琳儀:《戰(zhàn)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163頁。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這不是辠字。參見王穎:《高田忠周〈古籀篇〉陶文研究》,安徽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3-34頁。秦統(tǒng)一之前的簡牘中,辠字至少有五種形態(tài),分別為、、、、?!?6〕方勇:《秦簡牘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頁。睡虎地秦簡文字編載其中有三種字形,凡八十一見。張守中撰集:《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頁。但根據(jù)筆者統(tǒng)計,睡虎地秦簡中罪字凡一百零五見。僅《睡虎地秦墓竹簡》中辠字就凡一百零五見。到漢代,罪字已經(jīng)基本取代辠,但辠字仍然不時出現(xiàn)?!?7〕如東漢延熹七年的《孔宙墓碑》中就有典型的辠字。參見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265、1272頁。辠字的沒落并不意味著表“罪”義字的沒落,反而如《張家山漢墓竹簡》中以罪易辠,罪字已經(jīng)成為刑法中的典型字匯。

      二、“辠”與“罪”所反映的刑法觀念

      從目前的出土文獻來看,辠字在西周中期開始出現(xiàn),到西周晚期與戰(zhàn)國時期大量出現(xiàn)。從出土文獻中辠在西周的用法來看,辠的含義已經(jīng)比較確定。主要有以下幾條材料為佐證。《清華簡》〔32〕《清華簡》中的《保訓》《皇門》《祭公》《系年》《琴舞》《芮良夫》篇有罪字出現(xiàn)。其中《保訓》多數(shù)人認為成書于戰(zhàn)國時代,參見亓琳:《清華簡〈保訓〉研究綜述》,吉林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75-76頁;《系年》記載的內(nèi)容已至戰(zhàn)國前期,必然不是西周作品。李學勤認為《孟子?梁惠王下》載“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原屬《厚父》篇,只是由于版本的差異而并未在清華簡《厚父》篇存在。參見李學勤:《清華簡〈厚父〉與〈孟子〉引〈書〉》,載《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但趙平安認為“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是孟子根據(jù)前文演繹出來的。參見趙平安:《〈厚父〉的性質(zhì)及其蘊含的夏代歷史文化》,載《文物》2014年第12期。鑒于該文存疑,并且也不具有文意上的特殊性,故本文對此不專做研究。中,《皇門》〔33〕《皇門》為西周時期的文獻無疑,但《逸周書?皇門解》并無罪字而清華簡《皇門》則有罪字。篇載:“不肯惠聖(聽)亡辠之(辭)?!薄?4〕此句今本《逸周書》作“不屑惠聽,無辜之亂辭是羞于王”?;?,整理者根據(jù)《禮記?表記》注為“善”。參見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版,第169頁。而這段話是周公總結(jié)后王失敗的教訓的。參見李均明:《清華簡〈皇門〉之君臣觀》,載《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因此,這句話應該解釋為“不善于聽取那些無罪的言辭”?!都拦菲d:“女(汝)母(毋)以戾(茲)辠(辜)(亡)寺(時)(遠)大邦?!薄吨芄傥琛菲d:“日內(nèi)(入)辠(舉)不(寧),是隹(惟)(宅)?!薄?5〕其句意為“擔心犯錯不安寧,國運昌盛延長久”。參見徐正英、馬芳:《清華簡〈周公之琴舞〉組詩的身份確認及其詩學史意義》,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盾橇挤虮选菲d:“(吾)(中)心念(絓),莫我或聖(聽),(吾)(恐)辠(罪)之□身,我只不□,□□是(失),而邦受亓(其)不(寧)?!薄赌馏分休d:“匐闕辠,旨故?!薄?6〕文字整理參見李學勤:《四十三年佐鼎與牧簋》,載《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2期?!侗S》中載:“粵邦人、正人、師氏人有辠有故(辜)?!薄?7〕文字整理參見李學勤:《續(xù)說晉侯邦父與楊姞》,載《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在這些論述中,辠常與辜并列?!墩f文解字?辛部》載:“辜,辠也。從辛古聲。,古文辜從死?!薄?8〕(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十四篇下,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7頁?!吨芏Y?秋官?掌戮》載:“殺王之親者,辜之”。鄭玄注:“辜之言枯也,謂磔之?!薄?9〕《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卷三十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61頁。即辜主要指的是一種死刑。辠、辜并列,意味著辠之觀念與刑有所區(qū)別。但又如《牧簋》載“匐闕辠”,伏其罪在理解上更應該是伏其刑。如《小雅?節(jié)南山之什?雨無正》云:“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边@說明辠似乎又無法與刑完全脫離,因此宜從辠的字形上來探討其早期意義。

      從前述搜集的辠字字形來看,辠從出現(xiàn)始即變化不大,就其組成來看,由自和辛組成。《說文解字?自部》:“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從自?!弊宰衷诩坠俏呐c金文中出現(xiàn)的非常多,許慎關(guān)于鼻為自的本意的說法應該是得到公認的。〔40〕參見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第四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1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672-673頁。辛字也早出,而字與辛為同字,甲骨文與金文都很常見。這一點,至少周伯琦時就已經(jīng)提出?!?1〕(元)周伯琦:《說文字原》,收入(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第22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96頁。徐灝也認為:“與辛形聲相近,義亦相通,疑本一字中。”〔42〕(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卷十四下,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22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頁。近代以來,羅振玉的早期觀點和郭沫若的看法,也認為與辛為同一字?!?3〕參見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三種》,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34頁;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卷),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81頁。王國維認為、辛為兩字,羅振玉后亦同此說。參見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頁;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三種》,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35頁。其中郭沫若進行了非常詳盡的解讀。這一說法已成為學界共識。只是關(guān)于辛之本意各家的認識有所不同?!墩f文解字?部》稱:“,辠也。辠,犯法也。從干二。會意。二古文上字。干上是犯法也?!倍斡癫米ⅲ骸案缮鲜欠阜ㄒ病!薄?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三篇上,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頁?!墩f文解字?辛部》:“辛,秋時萬物成而孰;金剛,味辛,辛痛即泣出。從一從。,辠也。辛承庚,象人股。凡辛之屬皆從辛。”段玉裁注:“辛痛泣出,罪人之象。”〔45〕(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十四篇下,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7頁。由此來看,與辛皆被認為是指事字,其本意就有罪之意。但對許慎的說法,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如馬敘倫認為:“辛者,物熟味也,故由成熟而得金剛味辛之義。含辛而泣,辛痛亦泣,引申為罪人辛痛之義耳?!薄?6〕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卷二十八,上海書店1985年版,第60頁。

      主流觀點認為辛之本意為某種工具。〔47〕部分學者有其他觀點。如周伯琦認為辛為木柴。參見(元)周伯琦:《說文字原》,收入(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第22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96頁;王玉堂認為“辛是奴隸,奴隸被認為是生來就有罪的,因此辛也表示罪人”。王玉堂:《辛為鑿具之說不可信》,載《湖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如郭沫若在《釋支干》中認為:“辛同字而異形,此亦有說。字乃象形,由其形象以判之,當系古之剞,《說文》云:‘剞,曲刀也?!蛔髫挢?。王逸注《哀時命》云,‘剞劂,刻鏤刀也’?!薄?8〕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卷),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81頁。朱奇認為:“說文從辛之字。若辠若辜若薛若辭若辡若辯,皆有獄訟之意者,古有肉刑黥椓之具,即名為辛。今肉刑廢而辛之本意亦遂晦歟。”〔49〕朱奇:《十干字考》,載《藝文雜志》1936年第1卷第5期。吳其昌認為辛之本意為金質(zhì)刃屬兵形之器?!?0〕吳其昌:《金文名象疏證》,載《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1936年第5卷第3期??狄笳J為辛“直接的字形即殷周初古代刑刀的文字化”?!?1〕康殷釋輯:《文字源流淺說:釋例篇》,榮寶齋1979年版,第414頁。詹鄞鑫認為辛之本意為古代鑿具。〔52〕詹鄞鑫:《釋辛及與辛有關(guān)的幾個字》,載氏著:《華夏考——詹鄞鑫文字訓詁論集》,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90-191頁。陳昭容通過辛與丵的關(guān)系進一步加強了這種觀點?!?3〕陳昭容:《釋古文字中的“丵”及從“丵”諸字》,載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中國文字 新廿二期》,藝文印書館1997年版。從這些觀點來看,無論辛究竟本意為何種工具,它都被認為是一種刑具。故郭沫若提出:“辛本為剞,其所有轉(zhuǎn)為愆辠之意者,亦有可說。蓋古人于異族之俘虜或同族中之有罪而不至于死者,每黥其額而奴使之。”〔5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卷),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84頁。有學者如籾山明、竹內(nèi)康浩等認為,即使甲骨文中存在辛字并且通過辛字表達某種極為殘忍的殘害肢體的行為,也并不能說明當時已經(jīng)存在規(guī)范意義上的刑罰。參見李力:《百年反思:甲骨文與商代法制研究》,載《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日]竹內(nèi)康浩:《商周時期法制史研究的若干問題》,張愛萍譯,載[日]佐竹靖彥主編:《殷周秦漢史學的基本問題》,中華書局2008年版。這種批評十分重要,值得在研究過程中十二分警醒。但本文不得不指出,如果從歷史來看,周代的刑罰制度應該是比較完善的,這種完善的刑罰制度必然有著對前代的繼承和發(fā)展。以周映商,商代的刑罰應該會有后世模糊的影子。如果兩相印證,商周刑罰在制度上有其相似之處而商代出現(xiàn)的相似行為卻并不被認為是刑罰,那么就是在某種意義上認定西周的刑罰是憑空而出。這顯然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故《論語?為政》有云:“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秉S懷信主撰:《論語匯校集釋》卷二《為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頁。所以本文仍然將出現(xiàn)辛旁的字認定為刑罰。白川靜認為:“辛的初始含義是文身用的針,因此有辛痛的含義。”〔55〕[日]白川靜:《字統(tǒng)》,平凡社1994年版,第469頁。主張其為鉆鑿的學者提出通過傳世文獻相印證。如《周易?下經(jīng)咸傳》“睽”卦載:“其人天且劓?!薄?6〕《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卷四《下經(jīng)咸傳》,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頁。《經(jīng)典釋文》解“其人天”為:“天,剠也。馬云:剠,鑿其額曰天?!薄?7〕(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匯校》卷二,黃焯匯校,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8頁。《國語?魯語》載:“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鉆笮。”〔58〕(吳)韋昭注:《國語》卷四《魯語上》,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版,第72頁?!稘h書?刑法志》引此語為鉆鑿,顏師古引韋昭注“鑿,黥刑也。”〔59〕(漢)班固:《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081頁。《禮記》孔穎達正義曰:“《魯語》云‘小刑用鉆鑿,次刑用刀鋸’,案墨刑刻其面是用鉆鑿也?!薄?0〕(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呂友仁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61頁。由此來看,自與辛所構(gòu)之字所指的形象更像是劓刑的體現(xiàn)?!?1〕如白川靜認為辛為針,則辠的形象在他看來是“古代有罪的人要在鼻子上刺青以示刑罰”。[日]白川靜:《字統(tǒng)》,平凡社1994年版,第343頁。

      罪字也是會意字?!墩f文解字?網(wǎng)部》載:“罪,捕魚竹網(wǎng)。從網(wǎng)、非聲?!倍斡癫米ⅲ骸爸褡稚w衍。小徐無竹網(wǎng)二字。聲字舊缺。今補。本形聲之字。始皇改為會意字也。”〔62〕(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七篇下,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621頁。實際,罪字在先秦古文字中未見?!?3〕季旭昇:《說文新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40頁。因此,其本意可能附會網(wǎng)字而來,而實際上無所謂本意。罪由網(wǎng)與非構(gòu)成?!墩f文解字?網(wǎng)部》載:“庖犧氏所結(jié)繩以田以漁也?!薄?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七篇下,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620頁。因其象形,網(wǎng)字很早就與法律形成聯(lián)系。《詩經(jīng)?大雅?召旻》載:“天降罪罟,蟊賊內(nèi)訌。”〔65〕《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卷十八(十八之五),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5頁?!墩f文解字?網(wǎng)部》則稱:“罟,網(wǎng)也?!薄?6〕(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七篇下,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621頁?!墩f文解字?非部》載:“非,違也。從飛下翄,取其相背?!薄?7〕(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十一篇下,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3頁。非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主要作否定副詞用,一般表示對判斷的否定,意為不是。〔68〕參見張金玉:《甲骨文虛詞字典》,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79頁。非字有違背之意,引申為違法的行為。故《尚書?說命下》載:“無啟寵納侮,無恥過作非?!薄?9〕(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卷九《說命下》,黃懷信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72頁?!吨芤?系辭下》 載:“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薄?0〕《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卷八《系辭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97頁。而在法家筆下,非字也多有違法之意。《管子?明法解》載:“明主在上位,有必治之勢,則群臣不敢為非?!薄?1〕黎鳳翔:《管子校注》卷二十一《明法解》,梁運華整理,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208頁?!渡叹龝?禁使》載:“其勢難匿者,雖跖不為非焉?!薄?2〕蔣鴻禮:《商君書錐指》卷五《禁使》,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33頁?!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上》 載:“吏以昭侯為明察,皆悚懼其所而不敢為非?!薄?3〕(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新校注》卷九《內(nèi)儲說上》,陳奇猷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10頁。因此,罪作為會意字有違法行為受到法網(wǎng)限制或以法網(wǎng)捕獲違法行為之意,很可能肇始于秦始皇文字改革時。并且辠字原本通過具體刑罰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在含義,而罪字則通過抽象的法與行為的關(guān)系來表達,這說明罪的觀念已經(jīng)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其內(nèi)涵更加豐富、抽象。而《說文解字》與《玉篇》的罪作“犯法”之意也有所出了。

      三、“辠”與“罪”的出現(xiàn)所反映的刑法變遷

      從辠到罪,意味著罪之觀念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這并不意味著罪之觀念的變化發(fā)生于秦統(tǒng)一六國時期,反而當辠字出現(xiàn)時罪之觀念就已經(jīng)蘊含“罪”字出現(xiàn)的必然性。

      罪之觀念出現(xiàn)以前,盡管實際已經(jīng)有罪之意識,但并未形成系統(tǒng)的罪之觀念??贾T殷周文獻,早期只有罪行而無罪名。因此,盡管不少著作稱殷周早期有某某罪,〔74〕如胡留元、馮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64-72、364-379頁;王晶:《西周涉法銘文中的罪名考釋》,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4年第2期。但本質(zhì)來說,這只能說明當時法律規(guī)定了某些受刑罰處罰的行為。辠字的出現(xiàn)則意味著罪之觀念的逐漸成熟,并與刑逐漸相分離。如《盨》載:“粵邦人、正人、師氏人有辠有故(辜)。”〔75〕文字整理參見李學勤:《續(xù)說晉侯邦父與楊姞》,載《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辛部》辜字稱:“《周禮》:‘殺王之親者,辜之’。鄭注:‘辜之言枯也,謂磔之?!薄?6〕(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十四篇下,許惟賢整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7頁。因此,辜為刑罰,有辠有辜將罪與刑并列可以視為罪與刑的分離。當然,受限于時代,罪刑不分的情況也非常多。中山王鼎的兩處辠字“隹(雖)有死辠”、“詒死辠之有喏(赦)”,〔77〕文字整理參見于豪亮:《中山三器銘文考釋》,載《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都死、罪并稱。這里的死罪完全可以理解為死刑。甚至罪刑的完全分離都是很后來的時期。〔78〕參見葉煒:《北魏〈大律〉新探》,載《文史》2001年第1輯(總第54輯)。從這里來看,殷周早期盡管獨立的罪的觀念開始形成,但以刑識罪仍舊根深蒂固。不過,這與西周開始變化的政治理念發(fā)生沖突。王國維在《殷周變革論》中指出:“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之道德之團體”。〔79〕王國維:《觀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頁。從商到周,政治關(guān)注點發(fā)生從敬鬼神到重民心的轉(zhuǎn)變。〔80〕參見沈長云:《論殷周之際的社會變革》,載《歷史研究》1997年第6期。在以德配天的理念下,西周政治觀念中政治合法性的重心也發(fā)生急劇變化,傳統(tǒng)神權(quán)政治逐漸增加理性色彩。美國學者戴維?伊斯頓的研究認為,政治制度“最穩(wěn)定的支持是來源于成員的相信,對他來說,承認并服從權(quán)威當局、尊奉制度規(guī)則的需要是正確的和適當?shù)摹?。?1〕[美]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tǒng)分析》,王浦劬主譯,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6頁。這種承接韋伯而來的理念將民眾對社會規(guī)則本身的認可與服從視為正當性的核心部分之一,其描述性分析是符合社會實踐的。〔82〕從西周歷史來看,其對政權(quán)正當性的維護是不遺余力的,而說服被統(tǒng)治者服從統(tǒng)治極為多見。如周初統(tǒng)治者多次向殷商遺民宣傳商紂王的敗德行為甚至不惜有所夸張。參見宮長為、徐義華:《殷遺與殷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63-65頁。西周滅商之后,以周公制禮為代表的制度建設(shè)實際就是要制定更具有規(guī)則性和說服力的社會規(guī)則來保證西周的長治久安?!?3〕王沛認為西周出現(xiàn)的憲、刑、則具有法律形式的特征,也即開始具備了某種成文法的色彩。參見王沛:《〈爾雅?釋詁〉與上古法律形式》,載楊一帆主編:《中國古代法律形式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這說明,西周時期開始法律成文化的歷程,規(guī)則的內(nèi)在正當性也必然會受到重視。其所確立的就是制度規(guī)則的正當性,而刑法必然是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這正是以德配天的德在刑法方面的要求。

      具備“德”性的刑法就是具有正當性的刑法,而具有正當性的刑法是什么樣的刑法?這取決于時人對刑法的認識。周初提出“明德慎罰”的思想,也即由此生出的刑法原則成為對制度正當性的要求。崔永東將明德慎罰解析為中刑原則、區(qū)分初犯與再犯原則、減免原則、教育感化等原則?!?4〕崔永東:《周代金文中的刑法思想研究》,載《政法論壇》1998年第2期。盡管他將這幾個原則基本都認定為司法原則,但至少中刑原則也是立法原則。〔85〕王沛認為持中是一項司法原則。但他又認為持中導向了刑名學。刑名學則顯然指向立法。參見王沛:《刑名學與中國古代法律的形成》,載《歷史研究》2013年第4期。中刑所強調(diào)的罰當其罪包涵著罪刑均衡的觀念。這種罰當其罪在當時具有主觀主義的色彩。如《尚書?康誥》載:“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86〕(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卷十三《康誥》,黃懷信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36頁。這種根據(jù)主觀定罪的方法區(qū)分故意與過失,更強調(diào)主觀惡性對量刑的影響。要達到這種效果,必然要求罪的穩(wěn)定性與對應之刑的穩(wěn)定性。刑的穩(wěn)定性是比較容易達到的,刑罰的種類相對有限。但犯罪卻變化多樣?!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上》載:“殷之法,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薄?7〕(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新校注》卷九《內(nèi)儲說上》,陳奇猷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86頁。盡管論者提出多重解釋來說明這一規(guī)定的內(nèi)在合理性,〔88〕參見方瀟:《“棄灰法”定位的再思考》,載《法商研究》2008年第5期。但這種畸重的規(guī)定本身就說明早期刑罰的任意性與罪刑不均衡性。且殷商時,用刑要占卜,〔89〕徐義華:《商代國家與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72頁。這也說明當時的刑法是不穩(wěn)定的。

      如此則民眾就面臨不穩(wěn)定刑法的威脅,此即所謂“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是也。欲解決這種罪刑不均衡、不穩(wěn)定的法律狀況,只能通過制定更為穩(wěn)定的法律來解決。其選擇方法有兩種:第一,以刑的穩(wěn)定性來指引罪的穩(wěn)定性;第二,以罪的穩(wěn)定性來保障刑罰的穩(wěn)定性。

      在早期罪之觀念不成熟而刑的方法相對成熟的情況下,以刑的穩(wěn)定性來指引罪的穩(wěn)定性,將某些社會危害性程度相似的罪行歸之于同一種刑罰之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刑法恣意,具有時代合理性,也因此早期有以刑統(tǒng)罪的立法,如《九刑》。而且,辠的構(gòu)字法也說明古人是通過刑罰來認識罪的。與刑罰的可視性、具象性相比,罪更為抽象。胡厚宣等認為商代已經(jīng)奠定五刑體系?!?0〕參見趙佩馨:《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五刑》,載《考古》1961年第2期;胡厚宣:《殷代的刖刑》,載《考古》1973年第2期。五刑是直觀的,容易認知的,而且刑罰又是罪刑輕重的尺度。后世也往往從刑罰來對罪行的性質(zhì)做出判斷。〔91〕如在赦免中,往往是以某種刑罰為標準,如《漢書?高祖紀下》稱劉邦赦書:“兵不得休八年,萬民與苦甚,今天下事畢,其赦天下殊死以下?!保h)班固:《漢書》卷一下《高祖紀下》,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1頁。相比較復雜多元的罪,刑罰的種類更加集中,而且刑罰的輕重也相對明確。簡單思維下,通過刑罰來認識甚至統(tǒng)領(lǐng)刑法為殷周早期的常態(tài)。

      法經(jīng)是以罪統(tǒng)刑為基礎(chǔ)的刑法典?!?2〕參見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頁。部分學者認為其是以刑統(tǒng)罪。參見陳曉楓、柳正權(quán):《中國法制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19頁。不過他們并未提供論證。在此之前法典編纂模式則為以刑統(tǒng)罪?!跋挠衼y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薄?3〕《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三《昭公六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8頁。無論禹刑與湯刑是否真為編纂成文的法典,從禹刑、湯刑到九刑,最顯著的變化是法典名由以人命名到以內(nèi)容命名?!兑葜軙?嘗麥解》稱:“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于宗廟,乃嘗麥于太祖。是月,王命大正正刑書……乃降太史策刑書九篇,以升授大正,乃左還自兩柱之間?!薄?4〕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卷六《嘗麥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22-741頁?!毒判獭肥菫樾虝牌?,即周成王編纂了共九篇的刑法典。所謂九刑,韋昭注《漢書》謂“正刑五,及流、贖、鞭、撲也”?!?5〕(漢)班固:《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095頁?!吨芏Y?秋官?司刑》賈公彥疏:“鄭注《堯典》云:‘正刑五,加之流宥、鞭、撲、贖刑,此之謂九刑者?!薄?6〕《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卷三十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45頁。后世多采此說?!?7〕楊伯峻總結(jié)為:“九刑者,九種刑罰之謂,昭六年《傳》,意為刑書名?!眳⒁姉畈骸洞呵镒髠髯ⅰ罚腥A書局2009年版,第635頁。胡留元、馮卓慧認為九刑為墨、劓、刖、宮、大辟及流、贖、鞭、撲。參見胡留元、馮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332頁。王謀寅采胡留元、馮卓慧說。參見王謀寅:《對中國成文法起源問題的思考》,載《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另有《左傳?文公十八年》孔穎達疏:“服虔云:正刑一,議刑八。即引《小司寇》八議,議親、故、賢、能、功、貴、勤、賓之辟。”但他馬上反駁說:“此八議者,載于《司寇》之章,周公已制之矣。后世更作,何所復加?且所議八等之人,就其所犯正刑,議其可赦以否,八者所議,其刑一也,安得謂之八刑?杜知其不可,故不解之?!薄?8〕《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文公十八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77頁。故服虔的說法對后世影響不大。無論鄭玄還是韋昭的說法,以刑統(tǒng)罪都是《九刑》的編纂模式。《尚書?呂刑》 說得更具體:“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薄?9〕(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卷十九《呂刑》,黃懷信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86頁。故以刑統(tǒng)罪的早期法典編纂模式成為公論。

      但罪之本質(zhì)是其侵犯了特定利益。確定特定罪行嚴重程度的根本標準是其社會危害性,刑罰的嚴重程度只是一種更直觀的觀察工具而已。罪的嚴重程度根本上取決于罪之性質(zhì)。這一點古人逐漸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如“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100〕(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卷十三《康誥》,黃懷信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40頁。、“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101〕(唐)房玄齡等:《晉書》卷三十《刑法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922頁?!,F(xiàn)代學者認為:“罪名是犯罪的名稱,是對犯罪本質(zhì)特征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102〕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8頁。具有相同特征的犯罪其社會危害性同質(zhì),做類罪化處理之后,一方面其與外部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能夠更容易比較,〔103〕如殺人罪、盜竊罪、奸罪等社會危害性的差異就比較明顯。另一方面其內(nèi)部的輕重也能比較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04〕如盜竊罪根據(jù)盜竊數(shù)額的不同可以明確其犯罪程度。因此,以罪的穩(wěn)定性保持刑的穩(wěn)定性更具合理性。故隨著罪名體系的形成與完善,我國古代法典編纂模式逐漸從以刑統(tǒng)罪走向以罪統(tǒng)刑。從《九刑》的編纂與內(nèi)容來看,抽象罪名從西周早期開始出現(xiàn)。這是刑法正當化的需求,也是罪之觀念逐漸成熟的另一表現(xiàn)。周成王制九刑,《九刑》曰:“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器為奸。主藏之名,賴奸之用,為大兇德,有常,無赦。在九刑不忘?!薄?05〕《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文公十八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76頁。胡留元、馮卓慧解為賊罪、藏罪、盜罪、奸罪?!?06〕參見胡留元、馮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331頁。叔向云:“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夏書》曰:‘昏、墨、賊,殺?!尢罩桃?。請從之?!薄?07〕《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七《昭公十四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8頁。托古皋陶當不可信,但應當可以判斷這種罪名早已存在。賊、藏、盜、奸、昏、墨、賊,這幾項罪名應當說比較抽象,與原來主要針對具體行為的規(guī)定〔108〕如《尚書?湯誓》載:“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卷八《湯誓》,黃懷信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頁。這是從行為來考察罪,而并沒有精煉出具體罪名。有著明顯區(qū)別?!斗ń?jīng)》 的篇目為盜、賊、網(wǎng)、捕、雜、具,前兩個篇目是為罪名,與前面的抽象罪名本質(zhì)一致。

      刑法正當性內(nèi)在推動罪名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這也要求上位概念的出現(xiàn)。上位概念有著進一步將之正當化的功能,這樣能夠?qū)φ麄€刑法所欲懲罰的行為有一個根本定性。同時,這也與西周時期逐漸形成的德、禮、刑等概念形成對應。一方面,德與罪之間形成對偶關(guān)系?!渡袝?西伯戡黎》 載:“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109〕(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卷九《西伯勘黎》,黃懷信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84頁?!渡袝?泰誓上》稱:“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110〕(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卷十《泰誓上》,黃懷信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05-406頁。就其邏輯而言,違背上天而有其罪。西周以德配天的觀念將德作為上天的意向,違背德就是違背上天。當天意逐漸轉(zhuǎn)變?yōu)榫哂幸?guī)范內(nèi)容的德,這意味著天與德之間的關(guān)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統(tǒng)一性。這種違背上天的行為被界定為罪,也即背德而有罪。由于德的觀念極為寬泛,罪的觀念也逐漸泛化,有時候并不指代刑法意義上的犯罪。如魯莊公稱:“我實不德,齊師何罪?罪我之由。”〔111〕《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莊公十八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76頁。如前文《牧簋》則載:“匐闕辠,旨故。”李學勤認為這是服其罪的意思?!?12〕文字整理參見李學勤:《四十三年佐鼎與牧簋》,載《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2期。因此,背德→罪→刑形成一條思維清晰的邏輯鏈。另一方面,隨著周禮的制定完善,禮也成為法律的重要來源。“‘德’是禮的核心,禮是德的外在體現(xiàn)?!薄?13〕馬小紅:《禮與法:法的歷史連接》,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頁。禮作為德的外在表現(xiàn),意味著背禮與背德具有相似性。禮也同樣受到刑法的保障。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禮法一體化逐漸形成,“失禮則入刑”〔114〕(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后漢書》卷四十六《陳寵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554頁。。背德→罪→刑的邏輯進一步完善為背德、禮→罪→刑。而隨著這種認識模式的發(fā)展、完善,有罪就意味著是背德、失禮的行為,進而也就是違背法律的行為,并將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反映到文字變化上,字字形的出現(xiàn)也就順理成章了。

      四、結(jié)語

      從文字的演變來看,表“罪”義字從西周時期開始出現(xiàn),經(jīng)歷了從辠到罪的變化。從字形來看,它們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反映了對罪之內(nèi)涵的兩種不同認識,這就是從以刑識罪到以法識罪的差異。罪之觀念出現(xiàn)的根源在于殷周變革之際政治正當性的變化,即以德配天的出現(xiàn)。以德配天使得西周政治統(tǒng)治的重心從重神到重人,政治正當性也逐漸轉(zhuǎn)變?yōu)楂@取民眾的服從。其中,制度規(guī)則正當性是其關(guān)鍵之一。正當?shù)闹贫纫?guī)則在當時需要滿足明德慎罰的要求,而穩(wěn)定、有效的法律規(guī)則顯得至為重要。刑事法律的穩(wěn)定性內(nèi)在地要求罪刑均衡,外在地要求這種均衡不會輕易發(fā)生變化。相較于以刑統(tǒng)罪的規(guī)則設(shè)計,以罪統(tǒng)刑更容易滿足這一需求,相同性質(zhì)的犯罪類罪化之后更容易確定其內(nèi)、外部合理的刑罰尺度。實際上,試觀古代罪刑對應關(guān)系,相當多的犯罪所受之刑罰的嚴厲程度幾千年來變化不大。罪作為統(tǒng)轄罪名的上位概念,承擔著根本性的正當化刑事法律的功能,成為對所有應受刑法非難行為的否定。

      (責任編輯:王沛)

      猜你喜歡
      刑罰整理刑法
      過度刑法化的傾向及其糾正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02
      刑罰威懾力的刑法學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9:24
      代運為名行詐騙 構(gòu)成犯罪獲刑罰
      斷鹽也是一種刑罰
      刑法適用與刑法教義學的向度
      刑法論叢(2016年3期)2016-06-01 12:15:17
      高一零碎知識整理
      整理歸納中漸次堅實
      刑罰的證明標準
      人間(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8
      釋疑刑法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0
      刑法類推解釋禁止之證立
      法律方法(2013年1期)2013-10-27 02:27:48
      龙州县| 搜索| 自治县| 南宁市| 潞城市| 石景山区| 湖南省| 扎兰屯市| 沈丘县| 仁寿县| 开封县| 稻城县| 三都| 基隆市| 龙江县| 徐汇区| 黄浦区| 平乡县| 额济纳旗| 师宗县| 图木舒克市| 鞍山市| 德庆县| 斗六市| 吴江市| 新巴尔虎左旗| 织金县| 永修县| 朝阳市| 南开区| 崇明县| 靖远县| 高陵县| 三明市| 兴山县| 赤峰市| 丽江市| 栾城县| 遵化市| 仁布县| 牙克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