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項知識的習得都需要一條思維的路,而當下的課堂往往忽視了它。意境是文學性散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心物關系就是小學生通往意境的思維之路。透過心物關系格物致知,去體察意境中,心物如何相通的共性思維,可以建構兒童視界“意以境會”的語文課程,使小學生散文的學習,從學內(nèi)容轉向學思維。
【關鍵詞】心物;意境;兒童視界;思維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01-0018-03
【作者簡介】宋飛,江蘇省運河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北校區(qū)(江蘇徐州,221300),高級教師,徐州市名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
一、散文之困:意境缺失的語文教學
曾幾何時,我們無視散文獨立文類的核心知識,誤解其形散神不散的風神韻致,導致切割消解了意境:剎那的情緒品味不足,心物的規(guī)律無從把握,教學的內(nèi)容難以確定,“至今也不識其廬山真面目”。
以蘇教版五年級《望月》為例: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人文關懷;散文、詩歌、童話是“月神文化美的痕跡”;眼中月、詩中月、幻想月是兒童積淀的美文美讀……以上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固然都有可取之處,卻普遍丟掉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生成過程與意圖,課文被切成三個毫無聯(lián)系的板塊,課堂成了零碎的文化拼盤;普遍丟了“我”和“我”的情感發(fā)展,課堂以通識取代個性,多元感悟實則眾說紛紜。丟了時空的物境、作者的情境,也就沒了文章的意境,散文思維無從開啟,語文知識沒有生成,語文智慧無從發(fā)動。
意境是中國文學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獨有的美學范疇,它也理應成為文學散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二、格物致知:從心物相通到意以境會
1.“意以境會”的美學考索。
《望月》就用深遠的意境來表現(xiàn)作者的剎那情思。全篇景為輔,事為主。未見小外甥,清幽曠遠的江天月色是“物理境”的起筆,光斑光影,靜謐朦朧。沒有抒情,清輝卻筆筆透著內(nèi)心的安詳。既見小外甥,寫交談的調(diào)皮,寫對月的聰明,寫幻想的奇妙……望眼前月景→吟詩中月情→創(chuàng)想象月趣的“事境”鋪陳,和著作者瞬間流動的“心理場”:愉快→沉醉→驚訝、好奇→凝視、幻想,物與人息息相通,景與情彼此交融,熱鬧的對話與沉靜的冥想輝映,心物的流淌成為文章層層推進的動脈,使彌漫的詩情思緒綿遠、意蘊徜徉。而小外甥望之不足吟詠之、吟詠不足創(chuàng)造之的情境支架,也成為支撐內(nèi)部情感結構的隱形靜脈,使純潔如月的童心童言所引發(fā)的“第二次天真”,把文章推向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虛境之域。感物的物境、敘事的事境、抒情的情境、鮮明的人境、言外的虛境如鹽溶入水,氣脈貫通,氣韻搖曳,形成了“意以境會”的復調(diào)風格,顯現(xiàn)出與摘句的境界、拼盤的段落迥異的意境之美。
2.“心物相通”的取境機制。
回到心物的思維機制:張三與天通,李四與天通,那么張三就與李四通。只是在文思發(fā)生處,心物會穿上不同的外衣。以《望月》的作者趙麗宏先生的眼前月景為例:瞬間安詳看月亮,眼中之月就被過濾到只剩下它的光,這是心物交流的第一步,內(nèi)心發(fā)動外物,景由心生。靜謐的心月回應作者,引起創(chuàng)作的興會,作者聽從內(nèi)心,選擇讓光斑、光影籠罩在清輝之下,這是心物醞釀的第二步,緣情寫景。筆下之月在寫的過程中受心中靜月的制約,就一定用舒緩的節(jié)奏、悠長的句子來顯現(xiàn)那份寧靜,這是調(diào)遣布局的第三步,形成筆性,人心被成功加到物象上成為意境。
小外甥童心看月亮也是如此:“天的眼睛”把月亮所有的特點和連同他自己一起放了進去。沒有添加,沒有賦予,不是比喻,不是擬人,就是小孩自然而然的“天問”,萬物與我為一體,不可分割。詩人的觸景生情、作家的因智動情,莫不如是。甄別心物,把握心物,化為散文讀解的思維之力,就很容易把具有某種相通特質(zhì)的意境之間,隔著的那層紙予以打通,直抵“意以境會”的散文至境。
三、有無之境:隨物以婉轉,與心而徘徊
從意境視域審視散文教學,《望月》的價值就在于運用心物思維,習得意以境會的要素對應能力。可學生的前知識經(jīng)驗卻對兩者鮮有感知。怎么辦?
1.境由心生:一個心靈的世界。
靜品,入境,觸摸清輝:
師:趙麗宏望月,望到了怎樣的月色?
生:默讀1-2節(jié),圈畫重點詞,交流:
“黑色、銀色”感到月色朦朧柔和,特別靜謐;
“隱隱約約伸展著、起伏著”是光影暗暗移動;
“千點萬點、晶瑩閃爍”說明光斑特別皎潔;
“光斑、光影”都是在寫月亮的——光(清輝)。
美讀,畫境,感受安詳:
師:夜深人靜,你一個人在甲板上,心情是那樣地放松。忘記了白天的喧囂,忘記了旅途的勞累,任自己的思緒飄飛,飛向那吐灑著清輝的明月——
生:配樂朗讀第二節(jié)。
師:為什么這么輕柔、這么舒緩地讀?
生:因為夜晚的月亮非常安詳、寧靜,周圍的一切都是不能去破壞的。
師:原來月色不是死的景物,而是活的生命(配樂范讀)。此時此刻,你內(nèi)心的感覺——
生:安詳、安靜、寂靜、寧靜、安寧、幽靜……作者的心和景物是一致的。
師:你是說如此安詳?shù)男?,才給了我們?nèi)绱藢庫o的月?這是作家的筆觸,景由——
生:景由心生。(齊讀第二節(jié))
師:心中安詳,清輝才會寫在臉上。把心放到物色里,讓景由心生,這是趙麗宏的寫景秘訣。
一片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一片月色是一個精神、情緒和感覺的生命個體。學生透過畫面的還原,讀出物色與人心相通的“景由心生”模樣,也就借助“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禮記·樂記》)這一古老的散文思維,實現(xiàn)了意境的呈現(xiàn),了解了“與心徘徊”的寫景秘訣。
2.觸景生情:一個心物的場域。
月詩沐浴心靈,心靈必須對象化才能變成可以把握的意境場域。怎樣的月表現(xiàn)怎樣的情就是心靈對象化的關鍵因素。搭建支架:
靜靜地看著這些詩,請你大概地說一說,每句詩都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這些情,又通過怎樣的月,表現(xiàn)出來?
想象一下:江天一色無纖塵,放眼望去,和作者最近的就是月亮,而和親人的距離——比月亮還要遠?!霸陆恕本腕w現(xiàn)了詩人的憂傷與孤獨。
學生運用支架找到月亮光、形、色和情感之間,異質(zhì)同構的意象:
“白玉盤”表達了詩人的喜愛,圓圓的,顏色白得像玉一樣晶瑩閃爍。
“明月光”和“地上霜”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因為霜是冷的,月光像地上的霜一樣冷。思念的感覺也是冷的。
“半輪”的思念說明作者的情感是不完整的。
細細地隨物婉轉,深入地品悟中,追問意象生成的觸景生情機制:
殘缺的月,殘缺的心?那如果它是“峨眉山月白玉盤”的話,感覺會怎么樣?
一樣的滿月,為什么在李白的心中那么美好,到了蘇軾這里卻充滿埋怨呢?
同樣的李白、同樣的光,為什么小時候是白玉盤,長大了就是冰冷的地上霜了呢?
難怪趙麗宏先生在《且聽先人詠明月》中這樣感慨:“月亮出現(xiàn)在中國人詩中,絕不是單純寫景……”
大腦不會毫無遺漏地接收感官輸入的所有刺激,會有專門的抑制系統(tǒng)避重就輕地自動過濾。人心對景物的觸發(fā)就是這樣:選擇相似之處有意識地抑制差異,激發(fā)相似聯(lián)想形成意象。學生在過濾中,感受到彌漫于意象之外的空靈融徹,把散點的思考匯成讀解的規(guī)律:不一樣的月,觸發(fā)不一樣的情,但所觸之景首先要聽從內(nèi)心,要把內(nèi)心與景物對應的特點相連,才能體物得神,進入意境的詩意空間。
3.因智生幻:一個聰慧的精靈。
小外甥聰慧、機靈的意象是作者情感變化的源泉。他怎么可以幻想月亮成為天的眼睛呢?學生自覺運用心物思維的體察也同樣充滿智慧:
“這是明亮的眼睛”月光和眼睛都特別亮。
圓圓的月亮和睜大的眼睛都是圓的。
月亮困了和小外甥困了是一樣的,小外甥就直接把自己當成月亮,把感覺加在月亮上了。
他把自己的感覺和月亮相連在了一起。在小外甥的眼睛里,月亮是有感情的,它很喜歡……
發(fā)現(xiàn)小外甥幻想的神奇在于把光與色、圓與缺、隱與現(xiàn)……月亮所有的特點連同小外甥融在一起還不夠,追問看似無心,實則指引物我兩忘的源泉:
師:這樣的小外甥讓你感覺怎么樣?
生:聰明、好學、天真可愛、愛幻想……
師:聯(lián)系文字,他為什么能發(fā)現(xiàn)這么多特點?
生:“他又凝望著……”說明他愛觀察、思考。
師:原來觀察、思考和聯(lián)系自身,才是小外甥幻想的源泉!這叫因什么而生幻?
生:因智而生幻、因思而生幻……分角色朗讀。
師:天空懸掛的永遠都是那一輪明月??勺髡咄健娙送健⊥馍@個發(fā)現(xiàn)讓作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生齊讀)我久久凝視著月亮消失的地方,輕輕地展開了幻想的翅膀……
小外甥意象是文章的主要意圖。那聰明好學、愛幻想的人境之美,那物我同體令人驚詫的童年思維讓作者浮想聯(lián)翩,情動而辭發(fā)。而童眼看物的幻想之根正是這一板塊的教學價值。天的眼睛的瞬間直覺,是人與月真正地物我兩忘、融為一體,是莊子“情順萬物而無情”的更深的自我。和成人視界“我—你”關系不同。和王國維無我之境也不同。是意境更高級超越物我的無我之境,更加凸顯“我”的存在。學生體察到了這點,便也擁有了童年幻想的能力。
4.情景成境:兒童月文化視界的心物打通。
格物,在“憤”與“悱”的臨界處總結:
師:同樣的月亮,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如此不同的感受呢?
生:因為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心中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對月亮的感受也不一樣。
生:月亮代表不同的情感,而他們經(jīng)歷過不同的坎坷,所以月亮代表的心情也不同。
師:天上有一個月亮,心中也有一個月亮,景由心生、觸景生情、因智生幻的智慧就在于一是傾聽內(nèi)心的小心情;二是尋找天上的月亮和內(nèi)心的情感之間某個相似的點。這樣,就在內(nèi)心和景物之間架起一座彩虹色的橋,使天上的月亮和心中的月亮相通,生出筆下的第三個月亮。
物格,在實踐中把思維和眼界化為學力:
師:《小貓咪追月亮》(2005年凱迪克金獎圖畫書),這是美國的月亮。“小貓咪生來第一次見到滿月??粗鴪A圓的月亮,她心想:那是一盆掛在天上的牛奶吧。她好想喝呀?!卑颜l和誰對應起來了?
生:把牛奶和滿月對應起來了。
生:牛奶和滿月都是白色的,而且都是圓圓的。都讓人喜歡。(朗讀)
師:再請看丹麥的月亮(出示丹麥藝術家依卜·斯旁·奧爾森的作品《月光男孩》中的圖畫),是根據(jù)月亮的什么特點想象出來的?
生:月亮的倒影和小男孩特別調(diào)皮的性格。
師屏顯《月亮的味道》插畫(1996年日本圖書獎翻譯圖畫書獎):那么多雙眼睛,就擁有著那么多雙心靈的月亮。聰明的,請你靜靜地想一想,你的月亮是什么?你想把自己的小心情、小心思、小秘密,寄托在月亮的什么特點上呢?
生(片段):月亮是圓圓的,它像一盞燈,為夜里的人照明。它像一個盤子,裝滿了許多小“眼睛”。月亮是幸福的,它有許多許多的好朋友,一起在夏夜的星空嬉戲玩耍。而我覺得吧,月亮更像一張光盤,刻滿了我童年的美好回憶;刻滿了過年過節(jié)時,全家團圓、喜氣洋洋的樣子。
師:望月不在于望出怎樣的月亮,而在乎找到內(nèi)心和物色之間,那座彩虹色的橋。望云、望水、望飛鳥都是這樣。把握了這一點,你也是作家了。
讓課堂直面兒童月文化視界的月亮,在圖畫書的文圖拓讀中,直接探討心物相通之處而不是模糊感知;直接運用心物思維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心月”,使筆下月朝著意以境會的言外方向,這是大膽甚至冒險的學力檢測。而結果竟然很多學生真的讓感覺流動起來。雖然“幻月”還很幼稚,但字里行間既有實在的意象,又有虛化的意境,讓我們看到了心物思維可以幫助小學生打開意以境會的散文之門,使其登堂入室,成為擁有散文自動化閱讀技能的善讀者。
【參考文獻】
[1]大衛(wèi)·蘇澤.教育與腦神經(jīng)科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古風.意境探微[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
[3]郁沅.心物感應與情景交融[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
注:本文獲2015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特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