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顯榮 吉林省德惠市肉品管理辦公室 130300
豬瘟的診斷和預防措施
楊顯榮 吉林省德惠市肉品管理辦公室 130300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和高度接觸傳染的病毒性傳染病,又稱爛腸瘟。其病原為豬瘟病毒(HCV)。該病發(fā)病急,高熱稽留,細小血管變性,引起全身泛發(fā)性小點出血和脾梗死??杀憩F為急性、慢性和不典型感染病程。急性豬瘟由強毒引起,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仔豬病死率可達90%以上。而中等毒株感染,一般出現亞急性或慢性臨床癥狀,弱毒株感染不表現臨床癥狀,有可能不被察覺。
根據臨床癥狀和特征,豬瘟可分為5個類型。
(1)最急性型。豬瘟多發(fā)生于流行初期,病豬無明顯臨床癥狀而突然發(fā)病。高熱稽留(40.5~42℃),皮膚及黏膜發(fā)紺,有大量針尖大出血點,四肢抽搐、痙攣,病程1~2天,病死率可達100%。
(2)急性型。這是一種常見的類型。病豬食欲減退,精神沉郁,體溫升高(40.5~41.5℃)。拱背,怕冷,常擠臥在一起或鉆入草堆。病初多見便秘,排出干硬糞便,經5~6天后轉為腹瀉,糞便呈糊狀和水樣,并混有血液。其后病豬發(fā)生結膜炎,眼瞼水腫,分泌物增加,有時上、下眼瞼粘在一起。齒齦和唇內面及舌體上可見有潰瘍或出血斑。仔豬發(fā)生急性豬瘟時,主要表現為神經癥狀(痙攣),如抽搐、角弓反張等,病程1~2周,病死率有時高達100%。
(3)亞急性型。多見于流行后期,病程21天左右。癥狀與急性型豬瘟相似,但較緩和。
(4)慢性型。主要表現為貧血、消瘦和全身衰弱,病程1個月左右。病豬食欲時好時差,體溫時高時低,便秘與腹瀉交替發(fā)生,皮膚有出血斑和壞死斑點。病豬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膚壞死,甚至干脫。
(5)溫和型。多見于免疫過的豬群,臨床癥狀不明顯,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較低。病豬體溫升高到40.5℃以上,皮膚常無出血斑點。但腹下皮膚常有淤血、壞死。偶爾可見病豬耳朵和尾巴皮膚壞死。妊娠母豬感染后,可引起“妊娠母豬帶毒綜合征”,產下的活仔豬體弱,死亡率可高達100%。
根據流行特點、典型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以及使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治療無效,可做出初步診斷。
(1)防止從外地引進豬瘟病毒。嚴禁從有豬瘟的國家和地區(qū)引進生豬、豬肉和未經充分加溫的豬肉產品。要堅持自繁自養(yǎng)原則,這是防止豬瘟傳入的有效途徑。如從外地引進種源,也應到無病豬場選購,并嚴格檢疫。運至豬場后還要隔離觀察21天,同時做好豬瘟疫苗的預防接種工作,無異常反應后方可混群飼養(yǎng)。
(2)搞好免疫注射。疫苗接種是預防豬瘟的有效手段(建議使用單苗)??蛇x用豬瘟活疫苗(細胞源)進行豬只免疫注射。免疫注射密度要達到100%,建檔率亦需達到100%。若本場及周邊地區(qū)無疫情,則仔豬20日齡首免,60日齡左右二免,每頭肌肉注射豬瘟活疫苗(細胞源)2頭份(即300個免疫劑量),商品豬直至出欄不再免疫。后備豬配種前加強免疫1次。成年種豬每半年免疫1次,其中經產母豬豬瘟疫苗的注射要避開配種期和妊娠期,要在斷奶時或配種前給每頭接種豬瘟活疫苗(細胞源)2頭份。
若本場及周邊地區(qū)有散發(fā)的仔豬豬瘟,則對仔豬要進行超前免疫(即仔豬乳前免疫),給每頭初生仔豬肌肉注射豬瘟活疫苗(細胞源)4頭份(即600個免疫劑量),注苗后1.5~2小時必須讓初生仔豬吃上初乳。間隔40天進行二免,每頭肌肉注射豬瘟活疫苗(細胞源)2頭份,商品豬直至出欄不再免疫。后備種豬配種前加強免疫1次。成年種豬每半年免疫1次,其中經產母豬豬瘟活疫苗(細胞源)的預防注射要避開妊娠期,應在斷奶時或配種前給每頭肌肉注射2頭份。
(3)堅持定期消毒制度。中小型豬場要嚴禁非本場人員、車輛及其他動物出入。嚴格執(zhí)行生產區(qū)內的日常消毒制度。工作人員上班時必須穿膠靴趟過2%火堿池,然后才能進入豬舍。每次清糞結束后,要用1∶500的強效碘溶液泡手3分鐘,再趟過2%火堿池后回豬舍工作。每周一、周五進行帶豬消毒,每周進行1次豬舍外環(huán)境消毒,并要抓好空圈和器械物品的消毒及污物處理區(qū)的消毒工作,還要做好場內定期滅鼠和滅蚊蠅工作。
(4)堅持免疫抗體檢測。我國豬瘟疫苗的使用普及率很高,對預防豬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為什么接種了豬瘟疫苗的豬群還會發(fā)生豬瘟?造成該情況的原因比較復雜,包括疫苗運輸、儲存和使用不當,豬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劑量不足、漏注和免疫方法不當等。因此,建議在豬群免疫后2~3周隨機抽樣,采集血液分離血清進行免疫抗體檢測,以評價疫苗免疫效果,及時發(fā)現問題并采取補注等補救措施。
(5)發(fā)生豬瘟后就地快速撲滅。一旦發(fā)現豬瘟疫情,當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啟動《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方案》,采取“雙軌”運行方式,火速予以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