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慶亮,鄧晶晶
(1.四川外國語大學 翻譯學院, 重慶 400031; 2.暨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2)
?
《蘭亭集序》漢譯英轉(zhuǎn)換中的英漢語言文化對比
任慶亮1,鄧晶晶2
(1.四川外國語大學 翻譯學院, 重慶400031;2.暨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 廣東 廣州510632)
翻譯不僅僅是語言上的轉(zhuǎn)換,更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蘭亭集序》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文章富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從分析英漢語言與文化差異的角度,探討《蘭亭集序》英譯過程中,譯者如何跨越英漢語言與文化差異,實現(xiàn)原作思想內(nèi)涵與文化元素的準確傳遞,對漢語文言文的外譯有著重要意義。
英漢對比;翻譯;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作為“書圣”王羲之行書的代表作,流傳了十幾個世紀,不僅是后人爭相臨摹的書法精品,更是一篇情感真摯、文辭清新、簡練的優(yōu)秀散文。這篇序言語言簡凈、清新自然;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內(nèi)容上富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贏得了古往今來無數(shù)學者的高度贊揚。同時,在對其英譯方面,也是成果斐然,包括林語堂、羅經(jīng)國等大家均有翻譯。但“詞無定義,詞無定譯”,[1]翻譯從一開始就是門遺憾的藝術(shù)。因此,根據(jù)個人的粗淺理解,筆者認為前人譯文中仍有可改進的地方,稍作調(diào)整,并嘗試重譯《蘭亭集序》。本文即為對試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言、文化與翻譯三者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作對比解讀,以求教于方家。
羅曼·雅各布森在他的一篇重要論文《論翻譯的語言學方面》提出三種翻譯類型:語內(nèi)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即用同一種語言的其他符號來解釋某些語言符號;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即用另一種語言解釋某種語言符號;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即用某種非語言符號來解釋語言符號。[2]
《蘭亭集序》原文是文言文,屬于中國獨創(chuàng)的文學形式。文言文的英譯中,暫時還不能在目的語即西方文學中找到與其相對應的文學形式。因此,翻譯這一類的經(jīng)典文言文,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從文言文轉(zhuǎn)換為現(xiàn)代文。這也就是雅各布森所指的“語內(nèi)翻譯”,之后才能進行英譯即“語際翻譯”。在此過程中,就牽涉到對原文意義的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變化的全面把握以及英漢語言、文化巨大差異背景下原文語言風格、文化元素的正確轉(zhuǎn)換等。其中,在正確理解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翻譯過程中筆者更要注意英漢兩種語言的句法差異即漢語重意合而英語重形合,以及如何協(xié)調(diào)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進而準確再現(xiàn)原文的文化底蘊。
1.形合與意合。
所謂形合,指的是“詞語或分句之間用語言形式手段(如關(guān)聯(lián)詞)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guān)系?!盵3]英語造句講究結(jié)構(gòu)完整、語意分明,經(jīng)常采用各種形式手段鏈接詞、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以形顯意。因此,整體看,英語屬于形合語。
所謂意合,指的是“詞語或分句之間不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其中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guān)系通過詞語或分句的含義表達?!盵3]漢語造句很少使用顯性的形式連接手段,注重隱性連接,語意的理解主要靠語境、頓悟等,注重以意役形。因此整體看,漢語屬于意合語。
“漢語和英語在句法上形合與意合的差異,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哲學觀。”[4]中國人自古強調(diào)“天人合一”,注重對事物的整體把握和直覺感知,表達意思時強調(diào)句子的內(nèi)在語意邏輯,往往忽略顯性的語言形式和詞匯形態(tài),而不像西方人那樣注重邏輯推理、分析,強調(diào)嚴謹?shù)膶嵶C研究。因此中西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反映在語言上就使?jié)h語呈現(xiàn)出重意合而英語重形合的外在特征。
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有時漢語語篇表面上由幾個短句或詞語并列而成,缺少表達其內(nèi)在邏輯的連接詞,但其意義往往是完整的,需要讀者深入語境,從整體上把握其內(nèi)涵及邏輯變化;而英語強調(diào)語法結(jié)構(gòu)完整、連接手段清晰無誤,如果缺少某個連接詞語,意義往往變得模糊不定甚至南轅北轍。因此,這樣的語言差異就要求譯者在進行英漢互譯時必須充分認識其差異,在忠實于原文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力求找到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的表達手段。具體說來,在漢譯英時,譯者必須首先明確原文的內(nèi)在邏輯,通過上下文語境準確把握原文意義;繼而根據(jù)實際情況將漢語語篇進行切分表達;最后尊重譯入語即英語的表達習慣,增添必要的連接詞以使句子語法完整、意義明確。英譯漢時,則要全面把握原文意義,省略原文不必要的連接詞,力求用簡潔的漢語表達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在充分認識英漢語言差異的基礎(chǔ)上,既保留不同語言的內(nèi)在特色,又能實現(xiàn)文本信息的準確傳遞。
2.《蘭亭集序》中的意合及其英譯處理。
翻譯從一定層面看是指“運用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對以另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或符號為載體表達的信息,進行轉(zhuǎn)述的語言交流活動?!盵5]《蘭亭集序》作為中國古典散文的代表,語言流暢、內(nèi)涵豐富,漢語重意合這一特點在原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因此,為達到最優(yōu)的“交流”效果,在英譯《蘭亭集序》時,譯者必須尊重漢英語言差異,力求找到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的表達手段。
(1)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狈g為:“we scholars, old and young, assemble at the Lanting located in the Shanyin county of Kuaiji prefecture to celebrate Xi festival.”漢語重視語境、語篇的整體把握,因此常省略必要的語法成分。此句中轉(zhuǎn)換為白話文應該理解為“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來舉行修禊活動?!睆闹锌梢钥闯?,句子的發(fā)出者是“我們”,目的是“舉行修禊活動”。因此,筆者譯為增添顯性連接,分別譯為“we scholars”“ to celebrate Xi festival”。
(2)“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翻譯為“We sit by the brook and though there are no musical instruments, everyone also can express personal feelings to heart’s content with wine and poems.”漢語表意習慣運用大量虛詞且把一系列動作、事實陳列出來,讓讀者來把握其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此句中,同樣省略了動作發(fā)出者“我們”;“一觴一詠”表示與會者實現(xiàn)“暢敘幽情”的手段,原文出于漢語意合特點,并未指明,不過譯為英語時必須表現(xiàn)出來,譯為“with wine and poems.”除此之外,譯文還增添“though”“also”等邏輯詞以幫助讀者理解且符合英語表達習慣。
(3)“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于。”翻譯為:“Different as their choices and moods are, they, with no doubt, would become temporarily so fulfilled with things which appeal them that they forget they will grow old soon. ”這段話譯文雖未進行過多順序調(diào)整,但也增添了“as”“would”“so...that...”等連接手段?!坝纱丝梢姡难晕牧魉漭^多,意念相間,語言求形散神聚,重意合。相比而言,英語句式緊湊嚴謹,語義邏輯關(guān)系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嚴謹,句與句之間形態(tài)標注明晰,語段呈聚集性擴展”。[4]
總之,漢語屬于意合語,注重語篇的內(nèi)在語意邏輯,少用甚至不用語意連接詞;而英語的形合特點要求英語表達必須有完整的語法成分,常常采用顯性的連接手段。因此在對以上幾個典型句子的翻譯中,筆者注重兩種語言的這一差異,英譯時將原文語意切分重組,然后用符合形合語特點的英語將原文表達出來,力求忠實、通順。
1.語言、文化與翻譯。
翻譯不僅僅是語言上的轉(zhuǎn)換,更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有著自身的語言表達習慣、認知模式與文化內(nèi)涵。因此翻譯時,譯者“必須了解不同民族,社會文化體現(xiàn)在語篇中的文化內(nèi)涵,正確理解詞語所包含的文化語意,仔細分析隱含在語詞背后的、容易引起語義沖突的文化因素,在不違背原文語意的基礎(chǔ)上,再現(xiàn)原文詞語的文化意蘊,實現(xiàn)兩種文化的溝通與移植?!盵6]《蘭亭集序》一文中承載著很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如何完整、正確地將其傳遞給英文讀者,是英譯《蘭亭集序》時必須解決的問題。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譯出,并加以講解、分析。
2. 《蘭亭集序》中的文化元素及其英譯。
(1)歷史與紀年文化。
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首先,“永和九年”是古代封建統(tǒng)治下的紀年方式即當政皇帝的年號加上其統(tǒng)治時間長度。因此,如果將此直譯過去,英語讀者很可能由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了解而不知所云。但是,如果一味將“永和九年”意譯,將其換算成具體年份,又有失原文風味。因此,筆者既求英語讀者易解又盡量保持原文特色,譯為“in the ninth year of the Yonghe period of the Emperor Jinmu(A.D. 353)”。
另外,“癸丑”又牽涉到中國另一種“天干地支”的紀年方式,熟悉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中文讀者理解起來很容易,但要是將其文化元素傳遞給外國讀者,無疑難度很大。筆者認為,翻譯這種具有一國特色的文化負載詞,且在目的語中找不到文化對等詞時,首先“求易解”即忠實傳達本意,易于外文讀者理解,再而盡量保持原文的文化色彩。因此,筆者采用音譯加注釋的翻譯方法即“the year of Guichou——a way of counting the years invented in the ancient China and is still being used now.”
(2)古代習俗。
原文:修禊事也。
“修禊”一詞同樣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體現(xiàn)?!啊揿且环N古代習俗,于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 (魏以后定為三月三日),人們?nèi)壕塾谒疄I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是古人的一種游春活動?!盵7]因此,同“癸丑”一詞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目的一樣,此詞的翻譯宜采用音譯加注的形式譯為“Xi festival——an ancient custom in China where people have baths on the third day of March with a hope to be healthy.”
(3)典故。
原文: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引用典故屬于一種修辭手法,經(jīng)常見于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典故的使用能夠增添文采,增強論點的說服力。典故形式多種多樣,文化內(nèi)涵豐富,歷史悠久,可以是歷史、傳說、宗教等有關(guān)的人物或事件。因此,典故的翻譯更是翻譯中的一大難點。
此句中的“彭”“殤”均為中國古代文化典故?!芭怼敝概碜?,為古代的長壽者,享年八百歲。因為堯封于彭城,其道可祖,所以稱他為彭祖。原文里,作者以“彭”實指長壽。而“殤”指“殤子”,意指短命夭折的人,在此指短命的意思。對這兩個典故的翻譯除了傳遞其內(nèi)涵和傳統(tǒng)文化元素之外,還要把握作者行文的情感變化。因此,“彭”“殤”筆者主要根據(jù)作者的感情變化,采用意譯的方法,譯為“being long-lived ” 和“being short-lived”。
(4)傳統(tǒng)器物。
原文: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自人類誕生起,音樂便是人類的重大創(chuàng)造之一。人們通過音樂或解悶或抒情,或以樂會友?!敖z竹管弦”中,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在這里,“絲竹管弦”實為以借代的修辭方式泛指一切音樂及其表達方式,且中西樂器也存在不同的名稱與實物差異。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筆者主要傳遞其內(nèi)在含義,取其引申義,譯為“musical instruments”。同理,“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酒器,在英語里找不到其文化完全對等詞,但從原文整體語意來看,作者事實上是在表達與會者們通過每首詩、每杯酒得以自得其樂。因此,筆者亦取其引申義,譯為“ wine ”。
《蘭亭集序》中的文化元素除以上簡單敘述的歷史與紀年、古代習俗、典故、器物之外,還有明喻、對偶、借代等修辭手法以及文中大量四字格句式背后的文化底蘊與歷史淵源,同樣,這些都是譯者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
《蘭亭集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文章富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英漢互譯不易,但將古文中的經(jīng)典篇目,準確理解并轉(zhuǎn)換為白話文后,再將其譯為外語,更是多了幾分障礙。一方面,英漢語言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有“形合”與“意合”之分,翻譯時譯者必須處于兩種語言之間,均有照顧,方能既譯出原文語言特色又符合英語規(guī)范;另一方面,《蘭亭集序》一文中含有眾多帶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在翻譯這些文化負載詞時,譯者必須在忠實傳遞原文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盡量保留原文文化元素,努力讓譯文讀者能夠欣賞到原文的異域風采之美。
[1]葉小寶. “任性”翻譯 何其任性——兼談“另類”漢語新詞英譯[J].中國翻譯,2015(4).
[2]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8:5.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3.
[4]韓燕.從意合與形合看《蘭亭集序》的英譯[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3).
[5]胡開寶.翻譯定義之反思 [J].東方翻譯,2015(3).
[6]彭翠.從《蘭亭集序》的英譯看傳統(tǒng)文化的翻譯[J].科教文化,2012(2).
[7]王辰暉.英漢對比研究視角下《蘭亭集序》翻譯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6).
Class No.:H059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Elements of Preface of the Collection of Lanting’s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Ren Qingliang1,Deng Jingjing2
(1.School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ng,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China)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but also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llis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PrefaceoftheCollectionofLanting, as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is rich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It is rewarding for translating the classical Chinese works through discussing how the translator crossed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its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realized the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the original ideas and cultural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ir cultures.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ranslation;PrefaceoftheCollectionofLanting
A
任慶亮,在讀研究生,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
1672-6758(2016)08-0079-3
H059
鄧晶晶,在讀研究生,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