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妮
琵琶曲《昭君出塞》的演奏分析
■吳安妮
《昭君出塞》是我國近代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先生以王昭君出塞時情緒的變化為基礎所演奏的一首琵琶名曲。全曲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無限感慨,并且傾注了他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感受。整首樂曲情感豐富,讓我們感受到了琵琶藝術豐富多姿的魅力。
華彥鈞是一名民間音樂家,小名阿炳,江蘇無錫人。他的父母很早就過世了,從小就過繼予無錫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華清和做義子,華清和音樂水準很高,精通琵琶和中國的道教音樂。阿炳從孩提時代,就從華清和處學習音樂,并表現出了極高的音樂天賦。本地流行的樂器和樂曲,他幾乎樣樣精通。但好景不長,隨著1914年義父去世,道觀倒閉,他生活無依無靠,雙眼失明后,生活也愈加困苦,然而艱苦的生活并沒有壓倒阿炳,反而使他的音樂造詣遠遠超過了他的前輩。阿炳把他苦難的生活經歷通過琵琶呈現給我們,他的音樂不僅有著傳統(tǒng)琵琶樂曲的韻味,還有著一種來自勞苦大眾的質樸和深沉,音樂語言平易近人,情真意切,有著別樣的藝術感染力。
《昭君出塞》描繪的是漢元帝時期南郡秭歸處(進湖北興山縣)一位姓王名嬙的“良家子”被迫和番的故事,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傳說進宮后,入宮多年無緣見到君王,直至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元帝昭示后宮,昭君主動應詔。臨近離開時,元帝方見到昭君,十分驚艷動人,想要更改卻為時晚矣。昭君懷抱琵琶琵琶出塞而去,和番途中昭君經歷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為中原和匈奴帶來了50多年友好和平。
昭君出塞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由此應運而生的琵琶曲也很豐富,如 《塞上曲》《昭君怨》等。而本文所述阿炳的《昭君出塞》《昭君怨》及《塞上曲》音調并沒有大的相似之處。但是,從本曲的音調旋律,還是能聽出廣東音樂的特征,本曲有著阿炳老師那個時代流傳甚廣的樂曲《昭君怨》的要素,此曲也有阿炳自己琵琶曲的一些特點,他通過此曲塑造了一位豪放、剛毅的女性形象,一反過去人們所想象的哀怨昭君,從而更客觀表現昭君的人物形象。
全曲分為三段,第一段為慢板,樂曲在從容緩慢的進行中又不乏跌宕起伏,旋律秀麗,富有特色,并且通過停頓使其韻味十足。音程跳進由大小六度和小七度較為多見,形象地表現了昭君雍容華貴的儀態(tài),和心里的激動、哀傷,以及對于以后在異地他鄉(xiāng)的生活究竟是如何的期許與擔憂的復雜情緒。跟隨樂曲,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在昭君千回百轉的思緒中,被其每一處細微巧妙的變化所牽動。第二段都是四分音符用了“滿輪”,和第一段在音調、速度、指法等地方形成了強烈的比照,敘述了在出塞路上,車輪轔轔,飛沙走礫,心潮澎湃。本段結尾在不同節(jié)奏上運用了各種挑輪,生動地描繪了出塞路上的坎坷。第三段較短,以較快的速度收尾,并且運用了鑼鼓節(jié)奏的渲染給音樂添加了喜慶與歡樂的色彩,更加形象地表現了昭君和番的過程。
在演奏第一段時樂句的劃分,如第一句為1到11小節(jié)(譜例1),在這句結音之前的一小節(jié),速度宜稍稍變緩,不宜加快,音量上更宜稍稍變弱與前面形成對比。此句開頭處以極強烈的“劃輪”開始,節(jié)奏緩慢,氣勢很大,接著又輕輕地“打”出一個像是嘆息一樣的微弱“1”音,在情緒上形成一個很大的幅度的對比。突然,又用“劃輪”奏出了“3”的長音,情緒又陡然激烈起來,隨后,又在低音區(qū)“吟”出一個“2”音,并在“5”音上煞住,在音樂的休止停頓處,卻在一琵琶板面上重彈一下,造成一種泣不成聲的效果。由此我們在第一句中也可分為三小句在句末前速度也宜變緩,在打音或拉音中表現出少許的收勢與下一句開頭的掃弦進行對比。相同的處理我們也可以在本曲的32小節(jié)處和50小節(jié)處運用。這些都是為了表現昭君一心想要離開故土,自請求行,從容不迫,堅強不屈的氣度,但又對未來生活的擔憂之情,所以在演奏時速度一定要穩(wěn)住,否則這段旋律就與王昭君的氣度不相稱了。
昭君這樣處境下的表現,是“頑強”的,“不屈”的,“堅忍”的。阿炳在本曲的演奏中,對昭君的刻畫,有著準確和傳神的表達。我們在演奏中想要生動表現出本曲的神韻,其關鍵便是左手吟揉弦以及右手虛實音的處理,例如(譜例2)15小節(jié)處是一個5音的長音輪指,在演奏中掃弦過后音量應當立即變弱,并在6拍的輪指漸強過程中,左手加入速率快的揉弦,造成催動的音勢,最終落在4音上我們應當采用吟,即用手指以屈伸動作,把弦在品上作較大幅度的來回滑動,滑動的速度不宜過快,需均衡,這種吟弦能給人典雅瀟灑的感覺,在此處運用更能凸顯昭君的氣質特點。而在20小節(jié)處也有相同的4音此處,我們左手應采用均勻微小的揉弦,音量上也應較弱與之前形成對比,由此表現昭君內心的復雜情感。
不論是昭君心中的怨憤之情還是她對今后生活的憧憬,都是這一段的表演重點,我們要根據這些重點做出準確的演奏。
在下圖譜例3中的5音雖然都為同一個音但演奏起來的力度速度位置都有很大的不同,在第一小節(jié)的強拍雙彈5音上加以重音,而后面的七個5音我們可以把它視為襯音緊跟其后,右手演奏位置也可在這八個音中緩緩的向上到品上彈奏,在后面一小節(jié)八個音中右手彈奏位置再由品向扶手處過度,從四三拍開始做出大的漸強。由此使得音色虛實結合形成對比,不僅表現了路途中車輪滾滾的音效,更能表現旅途的艱難。
第一段結尾處的“5”用“勾”空纏弦的演奏技法,速度自由每組的速度遞進式的變快,這雖然看這十分容易但需要這里共作十二次“勾輪”,這里主音只有一個“5”,但“輪”的演奏技法卻做了三種不同的變化,切不可突快,一定要做到層層遞進,這樣才能有一個渾然一體的音樂形象感。此處描述了王昭君懷抱琵琶淺談輕唱,表達著她心里的悲切。阿炳猜測著昭君的哀怨心境,演奏出動人心魄的悲切之情。
第二段節(jié)奏相對要演奏沉著,這里的旋律具有內在的涌動性,展現了一個紛亂的場景。在旋律上結合了“滿輪”與“挑輪”的技法,在四條弦上做輪,各個手指在弦上發(fā)音既要做到音色和音量的統(tǒng)一,使得音色飽滿。還要強調出主要骨干音。我們演奏這段可以聯想一下,王昭君回眸凝望元帝站在霸陵橋頭,望著昭君離去的方向,昭君內心無限酸楚?;仡^再向前望,滿腹的蒼涼,無邊無際的大漠,秋風起,黃沙漫天,無處話凄涼。
第三段比較短,速度略快。演奏時運用了頓音的激發(fā),使得音樂情感也較為歡快,展現了昭君婚禮時的喜慶景象。同時,也體現了她長期幽居深宮之后,終于擁有了遼闊天地時愉快的心情。這段的演奏技法雖較為簡單,但演奏時,仍然需要格外留意切分音節(jié)奏的演奏,強和弱的對比要做的鮮明,特別是旋律上行的時候要加強音量,下行時音量減弱,體現出王昭君對新生活的美好憧憬。
通過此曲的理解能,我們感受到華彥鈞先生的《昭君出塞》和之前的《昭君怨》之處不同,這首樂曲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名古代女子為追求美好生活而體現出的堅忍品質。阿炳是獨樹一幟的,此曲中他融入了自己剛強不屈的人生經驗,訴說昭君故事的同時也仿佛在訴說他自己的故事,不論是作為演奏者還是聽眾我們在此曲中都受益良多,蘭伯贊在《題昭君墓》中寫道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嗚鏑無聲五十年。”通過這首曲子演奏,我明白在以后的演奏中要融入更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讓好的作品得到更好的演繹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