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廣西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廣西 南寧 530001)
?
從《詩經(jīng)》看周幽王時期各階層的社會心態(tài)
李亞男
(廣西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廣西 南寧 530001)
《尚書·堯典》曰:“詩言志,歌永言”[1],可見詩歌是人們用來表達志向和思想的載體?!对娊?jīng)》是先秦時期的一部詩歌總集,它記錄了那個時期的歷史,同時也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的社會心理。依據(jù)《詩經(jīng)》整理出46首反映周幽王統(tǒng)治時期社會階層心態(tài)的詩歌,并試圖分析幽王統(tǒng)治時期的統(tǒng)治對各個階層的社會心態(tài)和社會心理的影響,從而分析各階層社會心態(tài)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整體把握西周歷史變遷的原因。
《詩經(jīng)》;周幽王;各階層;社會心態(tài)
根據(jù)《詩經(jīng)》《詩序》及孔《疏》,筆者整理出46首周幽王時期的詩歌,這些詩歌反映了周幽王時期不同社會階層的社會心態(tài)。這46首詩歌中,《小雅》中有43首,《大雅》中有2首,《王風(fēng)》中有1首。這46首詩歌主要反映了士大夫、百姓、諸侯、宗族和后宮五個階層的社會心態(tài)。其中,反映士大夫階層的詩歌有21首,百姓階層的詩歌有12首,諸侯階層的詩歌有8首,王室宗族和后宮的詩歌有4首(前者有3首,后者有1首)。由此可以看出,反映士大夫階層的詩歌最多,而反映王室宗族和后宮的詩歌則比較少。具體分析這46首詩歌,不但能夠了解這五個階層的社會心態(tài),而且能更好地了解西周滅亡的原因。
《詩經(jīng)》中反映周幽王時期士大夫階層的詩歌有21首。周幽王時期由于佞臣把持朝政,那些賢臣官職大多不高,他們雖有忠君報國之心,卻得不到重用。在反映士大夫社會心態(tài)的詩歌中,就其詩歌內(nèi)容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士大夫諷刺周幽王失道,聽信讒佞之人,疏遠賢士。幽王昏庸殘暴,一味地寵信小人,做了許多有違先王禮法的事情。正是幽王無威儀,群臣才會目無禮法。幽王信任讒佞小人,疏遠士大夫,《小雅·巧言》這首詩正反映了士大夫無罪卻被小人讒言所害,無奈之下向蒼天發(fā)問的悲涼心情。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無罪無辜,亂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無罪。昊天大幠,予慎無辜。
……
奕奕寢廟,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毚兔,
遇犬獲之。
荏染柔木,君子樹之。往來行言,心焉數(shù)之。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
顏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無拳無勇,職為亂階。既微且尰,爾勇伊何?為猶將多,
爾居徒幾何?[2]
《巧言》全詩直抒胸臆,諷刺周幽王為讒言所惑,最終招致禍亂,同時痛斥了進讒者的厚顏無恥。“無罪無辜,亂如此幠”,應(yīng)是詩人在飽受讒言之苦后,無奈之下,面對蒼天,發(fā)出吶喊,這正是蒙受千古奇冤而又無處昭雪的典型表現(xiàn)?!八擞行?,予忖度之”,這是詩人痛定思痛之后對小人之言產(chǎn)生的防范意識。詩歌的最后一句“為猶將多,爾居徒幾何”則是對讒言亂政的根源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揭露,認為其源在于信讒者而不是進讒者。接著且詩人進一步指出,進讒者是一個居住在黃河之旁,既沒有力氣又沒有勇氣,且患有疾病的十足小人。整首詩雖是從個人遭遇入手,但敘述并未限于狹隘的個人恩怨之爭,而是上升到讒言誤國、讒言亂政的高度并對其進行批判,這具有普遍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幽王失道,導(dǎo)致國家風(fēng)俗不純,教化不正,百姓不能安居樂業(yè)?!缎⊙拧す溺姟愤@首詩反映了幽王沉迷酒色,貪婪無德,使賢士為之憂傷。
鼓鐘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
鼓鐘喈喈,淮水湝湝,憂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鐘伐鼛,淮有三洲,憂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猶。
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2]
《鼓鐘》這首詩采用復(fù)沓回環(huán)的敘述結(jié)構(gòu),整篇詩中同一詩章重疊,只通過更換幾個詞,來表現(xiàn)地點的轉(zhuǎn)移,空間的轉(zhuǎn)換。詩人心情由“傷”到“悲”再到“妯”(鄭箋云:“妯之言悼也?!?,在反復(fù)詠嘆中把詩人看到幽王鼓淫樂、亂政的悲傷心情渲染出來。毛傳云:“幽王用樂,不與德比,會諸侯于淮上,鼓其淫樂以示諸侯,賢者為之憂傷?!盵2]士大夫見幽王沉醉淫聲,不問政事,因此為宗周憂心,為天下憂心。鄭玄認為,周幽王在淮水之上鼓先王正樂,是失禮之舉。先王正樂應(yīng)奏于廟堂,所以君子見此憂傷??傊?,全詩言周幽王失德,不配觀正聲嘉樂。
《詩經(jīng)》中士大夫諷刺周幽王失道的詩歌還有很多,如:《小雅·正月》中“赫赫宗周,褒姒滅之”,這既是對周幽王寵幸褒姒的諷刺,又是對褒姒禍國的批判。褒姒之所以能禍國,其根源在于幽王對她的寵愛,助長了她的氣焰。由于西周危亡,士大夫哀閔宗周,《小雅·苕之華》曰:“苕之華,蕓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盵2]以陵苕之花起興,花將衰敗,只剩苕干孤零零,無所依靠,反映了諸侯對外作戰(zhàn)將敗,京師孤弱,士大夫為此憂傷無奈的心情。
其二,士大夫諷刺權(quán)臣貪婪亂政,禍國殃民。所謂上行下效,幽王貪婪殘暴,自然下面的大臣也會效仿。如此以來,舉國混亂,生靈涂炭?!毒d蠻》這首詩就是反映了在位權(quán)臣不行仁義之心,遺忘身份低微的小臣的現(xiàn)實。
綿蠻黃鳥,止于丘阿。道之云遠,我勞如何。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 謂之載之。
綿蠻黃鳥,止于丘隅。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 謂之載之。
綿蠻黃鳥,止于丘側(cè)。豈敢憚行,畏不能極。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 謂之載之。[2]
《綿蠻》這首詩采用復(fù)沓回環(huán)的敘述結(jié)構(gòu),把詩人心中對權(quán)臣的憎恨之情用反興的手法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对娦颉吩唬骸啊毒d蠻》,微臣刺亂也。大臣不用仁心,遺忘微賤,不肯飲食教載之,故作是詩也?!盵2]但《詩序》所言與詩文本身略有不同。詩的內(nèi)容是正面敘述大臣對行役者的照顧,而毛公認為此詩是諷刺那些權(quán)臣對下沒有仁德之心。今人陳子展在《詩經(jīng)直解》中說:“全詩三章只是一個意思,反覆詠嘆。先自言其勞困之事,鳥猶得其所止,我行之艱,至于畏不能極,何以人而不如鳥乎?后托為在上者之言,實為幻想,徒自道其愿望。飲之食之,望其周恤也;教之誨之,望其指示也;謂之載之,望其提攜也。”[3]整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情緒低沉甚至有些壓抑,反映了詩人作為行役者的愁苦心緒,以及對那些沒有仁者之心、輕視微賤之臣的卿大夫的痛斥。
《詩經(jīng)》中還有很多詩歌反映了士大夫?qū)?quán)臣的諷刺。《節(jié)南山》反映了士大夫的家父對權(quán)臣師尹的諷刺,“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憂心如惔,不敢戲談?!盵 2]反映了家父對師尹不光是畏懼,更多的是怨恨?!妒轮弧吩娭性唬骸盎矢盖涫?,番維司徒。家伯維宰,仲允膳夫。棸子內(nèi)史,蹶維趣馬。楀維師氏,艷妻煽方處?!盵2]這些權(quán)臣與褒姒結(jié)為黨羽,成了褒姒的幫兇,是西周的蛀蟲。
時代決定心態(tài),心態(tài)映照時代。身處周幽王時期的士大夫們,既哀憐自己懷才不遇,又憐惜下層百姓的困苦。這些反映士大夫們心態(tài)的詩歌,就是他們內(nèi)心的寫照。他們身處西周晚期,自嘆生不逢時,卻又苦戀西周王朝,希望周天子能招賢納士,治理天下,而等來的卻是一次次的失望,無奈之下,賦詩言志,以抒胸臆。
《詩經(jīng)》中反映周幽王時期百姓心態(tài)的詩歌占12首,如《谷風(fēng)》《四月》和《大田》等。其中反映“周人”的詩歌有9首,周人即是西周畿內(nèi)之人;反映諸侯國百姓的詩歌有3首。這12首詩主要反映了社會風(fēng)俗不存和百姓苦不堪言兩個方面。由于周幽王的昏庸殘暴以及奸佞小人的胡作非為,政教敗壞,風(fēng)俗不純。《谷風(fēng)》這首詩反映了幽王時期政教敗壞,人情淡薄的社會現(xiàn)實。
習(xí)習(xí)谷風(fēng),維風(fēng)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zhuǎn)棄予。
習(xí)習(xí)谷風(fēng),維風(fēng)及頹。將恐將懼,寘予于懷。將安將樂,棄予如遺。
習(xí)習(xí)谷風(fēng),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2]
《谷風(fēng)》這首詩同樣采用復(fù)沓回環(huán)的結(jié)構(gòu),以風(fēng)雨起興,將朋友之間的恩怨抒發(fā)出來,語言凄惻而又委婉。全詩雖是對個人不幸遭遇的描寫,卻折射出西周晚期社會世態(tài)炎涼,風(fēng)氣不正,人情淡薄的現(xiàn)實。陳子展在《詩經(jīng)直解》引用孫緘語曰:“道情事真切,以淺境妙。末兩句道出受病根由,正是詩骨?!盵3]整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朋友的哀怨,其朋友對其先近后遠,說明朋友的無情冷漠,讓詩人心寒。詩人以真情待之,換來的卻是朋友只可同患難,不可同富貴的傷害,可見西周晚期社會人情的冷漠。
《小雅·魚藻》這首詩借武王時期天下一片祥和,反諷幽王時期萬物不能順時發(fā)展,政教衰敗,陰陽不和,君子見微知著,思念武王?!缎⊙拧x鴦》這首詩也反映了幽王失道,對待萬物不能像明王那樣有節(jié)制的現(xiàn)實。
周幽王時期用兵不息,使得民不聊生?!逗尾莶稽S》這首詩就反映了征夫的無奈心情。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jīng)營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孤,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2]
《何草不黃》這首詩以草起興,小草春生秋黃,既表明了時間節(jié)令,又暗示了征夫服役時間之長。這首詩講述了周幽王時期,四周夷狄之國連續(xù)背叛侵伐西周,幽王連年征兵,視人民如草芥,諸侯國君子心憂百姓,作詩諷刺幽王昏庸無道。全詩反映了征夫在外行軍勞苦難熬,終無歸還之期的現(xiàn)實。他們感嘆自己“匪兕匪虎”,卻朝夕暴露于野,如此與動物有何異樣?他們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嘆息憂傷。
《詩經(jīng)》中還記載了很多百姓不堪當(dāng)時君王殘暴統(tǒng)治的詩歌?!陡μ铩愤@首詩諷刺了幽王時期“倉廩空虛,政煩賦重,農(nóng)人失職”?!恫删G》描寫了幽王時戰(zhàn)爭頻繁,在外行役者多,家中多是婦人的社會現(xiàn)實。行役者不能按時回家,家中婦人埋怨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這些詩歌都是諷刺周幽王實行苛政,不關(guān)心百姓的疾苦??偟膩碚f,這12首詩反映了幽王的橫征暴斂,加重了貧苦百姓生存和生活的困苦,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影響了社會的發(fā)展,于是百姓對周幽王充滿了怨恨。
《詩經(jīng)》中反映周幽王時期諸侯心態(tài)的詩歌有8首,如《何人斯》《采菽》和《菀柳》等。這8首詩反映了幽王沒有禮待諸侯,甚至侮慢他們,使得諸侯不欲朝拜幽王,由此幽王失去了諸侯的擁護和支持的現(xiàn)實。《菀柳》這首詩諷刺了幽王暴虐無常,諸侯皆不欲朝見。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無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極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無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邁焉。
有鳥高飛,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兇矜?[2]
《菀柳》這首詩以菀柳比興,柳樹蔭蔭,行路之人在樹下休息,比喻有德的君主、諸侯和士人愿意歸附他,諷刺幽王無德,諸侯和士人不愿朝見他?!对娦颉吩唬骸啊遁伊罚逃耐跻?。暴虐無親,而刑罰不中,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盵2]這首詩是詩人對幽王的抱怨,抱怨其暴虐失道,慢待諸侯。這首詩的前兩章采用重章疊句的敘述方式,反復(fù)詠嘆詩人對幽王的憤懣之情,訴說幽王的惡行;第三章轉(zhuǎn)向控訴,以“曷予靖之,居以兇矜”這一反詰句作結(jié),讓讀者感受到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憤、嫉惡如仇的性情以及命途多舛的遭遇。
《詩經(jīng)》中還有幾首反映諸侯對幽王憎恨的詩歌,如:《何人斯》諷刺幽王聽信讒言,而加罪于蘇公,于是蘇公憎恨幽王的不公。這原是諸侯間的矛盾,但幽王是中間人,也是二人的判官,幽王聽信讒言冤枉了蘇公,自然遭至蘇公的埋怨?!恫奢摹分S刺幽王不以禮待諸侯,甚至侮辱諸侯,以至于諸侯不來朝見他。《瞻彼洛矣》諷刺幽王不能賞善罰惡,詩人思念古代的明王。
周幽王玩世不恭,為了博褒姒一笑,竟至“烽火戲諸侯”。據(jù)《史記·周本紀(jì)》記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火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shù)舉烽火。其后不信 ,諸侯益亦不至?!盵4]這是周幽王哄美人笑的良方,這場空前絕后的惡作劇,很可能只是他與褒姒之間的一個小游戲。幽王的這種荒唐做法,雖使他贏得了美人,但讓他失去了諸侯的支持,甚而失去了性命和江山。這種慘痛的代價,恐怕是幽王不曾想到的。
《詩經(jīng)》中反映周幽王時期王室宗族的詩歌有3首,分別是《小弁》《頍弁》和《角弓》。宗族,《爾雅·釋親》曰:“父之黨為宗族?!盵5]《小弁》反映了太子宜臼被幽王放逐,內(nèi)心憂憤哀怨的苦悶心情。
弁彼鸴斯,歸飛提提。民莫不谷,我獨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憂矣, 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為茂草。我心憂傷,惄焉如搗。假寐永嘆,維憂用老。心之憂矣, 疢如疾首。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 我辰安在?[2]
這是《小弁》詩的前三章,詩中寫了太子被幽王拋棄后的孤獨痛苦,他痛定思痛,質(zhì)問蒼天,為何無罪而遭放逐?!缎≯汀芬院f群飛起興,反興自己孤獨流浪,無處安身。對比反襯中,抒情說理,有很強的感染力,更襯托出宜臼的孤獨無依。幽王聽信讒言,廢嫡立庶,廢宜臼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所以宜臼心中滿是不平憤怒。
《頍弁》和《角弓》這兩首詩也是反映周幽王聽信讒佞之人,疏遠宗族王室的現(xiàn)實。這兩首詩反映了在父系氏族社會中,宗法制占主導(dǎo)地位,族人以宗族為紐帶,相互依存并且結(jié)為政治經(jīng)濟勢力,抵抗外來部族的侵犯。而周幽王卻疏遠宗族,一意孤行,聽信小人之言,這實在是有違宗族禮法的荒謬之舉。這種做法只會是幽王被宗族所拋棄,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在這46首詩歌中,反映后宮婦人的詩歌只有《白華》一首。這首詩反映的是申后與褒姒之間的恩怨,申后被廢黜,褒姒上位。全詩詠嘆以 “兮”字開始,又以“兮”字結(jié)尾,將心中苦痛一口氣宣泄出來。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遠,俾我獨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
有鹙在梁,有鶴在林。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遠,俾我疧兮。[2]
《白華》這首詩每章都用比興,其弦外之音讓人聯(lián)想到申后的命運是何等悲苦?!对娦颉吩唬骸啊栋兹A》,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下國化之,以妾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為之作是詩也?!盵2]朱熹認為《白華》是申后自作。筆者認為,此詩是反映申后被廢黜的悲苦命運,至于是否為申后自述,還有待考證。幽王廢申后,是因為被褒姒媚惑。申后因幽王喜新厭舊而難過,為自己的兒子宜臼的前途傷心,更讓她絕望的是她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總的來說,士大夫能夠見微知著,觀小事而洞察西周的危亡。他們對周幽王既心存憂懼又抱有希冀,憂懼他會加罪于自己,同時又希望他能效法文王武王。百姓是幽王亂政的最深受害者,他們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幽王不但沒有垂憐他們,反而對他們橫征暴斂,加重了他們的負擔(dān)。因此,百姓痛恨幽王給他們的生活造成的破壞。諸侯們對幽王的暴虐無常感到憂慮,對幽王對他們的戲耍深感怨憤,所以諸侯不愿朝見幽王。幽王的宗族對他的暴戾無親感到傷心,對他聽信讒言感到憂憤。在幽王的后宮中褒姒獲得專寵,申后被廢,可以想見后宮其他女子的不幸。一言以蔽之,周幽王昏庸無道,讓各階層失望憂憤。
通過對《詩經(jīng)》中這些詩的分析和總結(jié),能看出幽王時期的社會情形和各階層的社會心態(tài),可以想象處在兩周交替之際的人們的心理是何等的焦慮不安。當(dāng)時的社會結(jié)構(gòu)也存在不穩(wěn)定因素,由于幽王的失德,使得當(dāng)時的諸侯不再對周天子言聽計從,而是各自打著小算盤。周幽王對王室宗族疏遠,對忠臣諫言置之不理,百姓苦不堪言,周邊夷狄趁機侵犯,最終,周朝徹底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使中國進入了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霸的紛爭局面。
今本《竹書紀(jì)年》里記載周幽王即位后,“六年,王命伯士帥師伐六濟之戎,王師敗逋。十一年,春正月,日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執(zhí)褒姒歸?!盵6]西周晚期幽王與姜姓之戎交惡,是造成西周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當(dāng)然,西周的滅亡固然與幽王任用虢石父等貪官、寵褒姒、戲諸侯、廢申后和太子宜臼有直接的關(guān)系,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幽王的昏聵,才遭至西周的變遷。
所謂“失民心者失天下”,幽王正是因為失去了士大夫、諸侯以及百姓的擁護,所以失去了天子之位,身死國滅。其實,如果我們細細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士大夫,還是諸侯國,他們都想做有利于宗周的事情,這是一種正面情感,但由于現(xiàn)實使他們報國無路,因此他們內(nèi)心存在一種不滿的負面情感。那些貧苦百姓也是如此,他們想安居樂業(yè),可是朝廷卻連年增加繁重的稅賦,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讓他們內(nèi)心也存有不滿的情感。如此諸多矛盾,使西周晚期人們的社會心理發(fā)生了變化,隨時都可能起來反抗,當(dāng)時社會存在太多不安定因素。
[1] 孔安國.尚書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 孔穎達,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鄭玄.毛詩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孔穎達,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2.
[3] 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上、下)[M]. 范祥雍,杜月村,校閱.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83.
[4]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 爾雅注疏[M].郭璞,注.( 北宋)邢昺,疏.北京:中華書局,1982.
[6] 今本竹書紀(jì)年[M].沈約,注.(清)洪頤煊,校.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59.
PROBE INTO THE SOCIAL MENTALITY OF ALL SOCIAL STRATA IN THE REIGN OF KING ZHOUYOU FROM “BOOK OF SONG”
LI Yanan
(SchoolofLiberalArts,GuangxiUniversity,Nanning530001,China)
According to the book “Shang-Yaodian”,poetry is the carrier for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aspirations and ideas.“Book of Songs” is the Pre-Qin period anthology of poetry,it records the history of that period,and reflects the people’s social psychology as well.On the basis of “Book of Songs”,the paper sorts out 46 songs that reflect the social mentality of all social strata in the reign of King Zhouyou,trie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King Zhou’s rule on various sectors of social ment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of the social mentality of various social strata and grasp the reasons for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Book of Songs”;King Zhouyou;various strata;social mentality
2016-06-14
李亞男(1990-),女,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先秦兩漢文學(xué)。
1673-1751(2016)03-0136-05
I207.2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