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俐
(河南工業(yè)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
論“一帶一路”沿線中心城市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
閆麗俐
(河南工業(yè)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從語言規(guī)劃的視域提出了沿線中心城市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的六項主要任務:探索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的有效工作機制、提高市民的外語交際能力及跨境少數民族的母語應用能力、加強非通用語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范雙語公示語標識體系、創(chuàng)新重點行業(yè)國際化運營模式及構建多功能外語及民族語咨詢服務系統(tǒng),進而達到改善城市國際語言環(huán)境,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目的。
一帶一路;語言規(guī)劃;中心城市;國際語言環(huán)境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由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2015年3月28日,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fā)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標志著中國以“一帶一路”為主旋律的外交戰(zhàn)略將開啟新的篇章。古絲綢之路始于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之間,它不僅是古代亞歐大陸互通有無的商道,也是亞歐各國與中國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好之路。千百年來,在這條古道上,沿途各國人民共同譜寫著傳誦千古的友好篇章?!耙粠б宦贰苯ㄔO致力于亞歐非美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合作重點,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為世界和平發(fā)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
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傳遞好中國聲音,語言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沿線中心城市的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是一項迫切的任務,直接關乎“一帶一路”建設目標的實現。本文擬從語言規(guī)劃的視域,在回顧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大中城市在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探討“一帶一路”沿線中心城市的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問題,以逐步完善其國際語言環(huán)境,促進“一帶一路”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分布在中亞及東南亞地區(qū),如: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老撾、越南、泰國、緬甸、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國,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母語,同時有許多國家還存在一種與我國少數民族共有的跨境語言??缇撤植嫉耐幻褡搴驼Z言,存在族群內部語言文化認同和不同國家語言文化認同的問題,也存在由于不同國家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政策不同而產生的差異[2],這些亦是“一帶一路”沿線中心城市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過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充分利用我國少數民族與鄰國共有的跨境語言,可以促進沿線相關國家或民族之間使用民族語和諧有效地交流。
國際語言環(huán)境是現代城市國際化進程中文化軟實力的直接映照,是彰顯一個城市的包容度、文明度和開放度的重要指標。國際語言環(huán)境是指市民使用外語進行交流的廣度、深度和頻度。廣度是指運用不同語種的外語進行信息交流與傳播范圍的大?。簧疃仁侵高\用不同的外語語種進行信息交流與傳播在某一方面達到的縱深程度;頻度是指單位時間運用不同的外語語種進行信息交流與傳播的量[3]。國際語言環(huán)境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兩個方面:“人的因素”主要是指,不同人群的市民對外語的掌握程度和應用水平;“物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中外語的應用范圍和規(guī)范程度[4]。呂和發(fā)在《高感性建設大北京國際語言環(huán)境》一文中,從實用研究的視角論述了國際語言環(huán)境的內涵,認為國際語言環(huán)境包括動態(tài)信息服務體系和靜態(tài)信息服務體系兩大方面,涵蓋依據行政范圍劃定的地域以及與該地域有密切聯系和潛在聯系的地理、心理和網絡空間。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包括傳統(tǒng)語言環(huán)境構建,也包括借助傳統(tǒng)和現代傳媒進行的信息服務與大氛圍的建設等。上述定義從不同的視角闡述了國際語言環(huán)境的內涵和外延,為開展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提供了可資參考的依據和標準。
“一帶一路”建設所涉及的沿線中心城市主要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城市曾承辦過重大國際活動外,其他絕大部分城市的國際語言環(huán)境狀況良莠不齊、亟待改善。從整體上看,沿線中心城市的國際語言環(huán)境處于基本和諧狀態(tài),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普通話普及程度高,但一些地方方言對交際仍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外語使用的場合不斷增多,特定場合(外事接待、外貿談判、外語教學等)的外語使用(主要是英語)基本規(guī)范,能夠基本完滿地達到交際目的;英語以外的其他外語語種,尤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使用的母語有較大的需求;以年齡、職業(yè)、階層作為分類標準的言語社區(qū)已具雛形[5]。然而,上述“一帶一路”沿線中心城市的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缺乏有效的工作機制,勢必影響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市民某些主要語種的外語交際能力缺失,尤其是使用相關的民族語進行有效口頭表達的能力缺失;城市公共標識語存在誤譯、缺失和語種單一等問題,急需修補和完善;部分重點行業(yè)的國際化運作處于探索階段,經驗不足;外語咨詢服務系統(tǒng)尚不完善,而且惠及范圍有限。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從語言規(guī)劃的視域來探討沿線中心城市的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是一個嶄新的視角。規(guī)劃(planning)是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中廣泛使用的術語,通常指有意識的分析與決策的過程。語言規(guī)劃(language planning)指,為了改變某一語言社區(qū)的語言行為, 而從事的所有有意識的嘗試活動, 既包括社會整合當中的語言和社會語言, 也包括社會整合當中跟語言密切相關的經濟和政治[6]。
從語言規(guī)劃的視域來探討“一帶一路”沿線中心城市的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問題,主要涉及相關國家語言及跨境民族語言的語言地位、語言聲望及語言習得的規(guī)劃。沿線各級政府及主管單位要重新思考這些問題,做出科學的決策,快速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和實施,不斷地塑造城市的國際化形象,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化水平,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為此,本文根據“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城市的國際語言環(huán)境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六項建設任務。
2.1 探索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的有效工作機制
將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納入城市規(guī)劃的工作框架內,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和制度建設,探索有效的工作機制,務求各項工作有效落實。首先,要放眼全球,借鑒國內外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的先進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對若干相關問題加強研究,并做好語言規(guī)劃的頂層設計??蓞⒖及l(fā)達國家及我國發(fā)達城市在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方面的成熟做法,由省、市外事辦召集科研院所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政策方面的專家學者集體研討,因地制宜,做好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工作的規(guī)劃。其次,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中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保障各項規(guī)劃的順利落實和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再次,建議從政府的發(fā)改委、外事辦、語言文字應用部門等相關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組建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專項職能部門,負責具體工作的協(xié)調、落實、監(jiān)管、評測、反饋和完善。以政府主導、部門牽頭、企業(yè)科研院所參與、市場運作來有效開展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
2.2 提高市民外語交際能力及跨境少數民族的母語應用能力
首先,大力開展外語教育教學改革,借鑒歐盟成員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qū)外語教育的成功經驗,改進教學理念(如:“全語言”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如:增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地方民族文化內容)及評價制度(如:研制統(tǒng)一的語言能力標準,推進測評的社會化,實施一年多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多模態(tài)教學、移動終端設備輔助學習、云平臺教學系統(tǒng)、慕課在線課程等),著重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其次,適度發(fā)展形式靈活的社會力量辦學模式,加強社會辦學機構與翻譯公司、外資企業(yè)、服務行業(yè)的聯系,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多語種外語人才。再次,創(chuàng)造社會學習外語的環(huán)境和氛圍,充分利用新技術在門戶網站、局域網、微博、微信平臺、廣播和電視等媒介上提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外語學習資源,組織外語角、外語狂歡節(jié)、配音比賽、演講比賽、口譯大賽和辯論賽等形式多樣的外語活動,促進外語學習活動的推廣和深化。最后,加強外語教師的引進和培養(yǎng)力度,一方面重點引進一批有海外學習、生活和工作經驗的高水平外語教師,另一方面通過教師發(fā)展項目提升在職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跨境少數民族的母語應用能力的提高對一些少數民族區(qū)域城市的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有重要作用。有些民族地區(qū)未能處理好少數民族語言與國家通用語言的關系[7],受普通話推廣及周圍民族語言的影響,一些少數民族對自己民族語言的認同和重視不夠,有些地區(qū)民族語文教學被忽略,這些因素導致很多少數民族年輕一代母語使用能力嚴重退化。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一些跨境少數民族語言的重要性被重新凸顯,這就要求相關少數民族一方面強化代與代之間對本民族語言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或增加相關跨境民族語的教學,從而提高這些跨境少數民族的母語應用能力。
2.3 加強非通用語人才的培養(yǎng)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語言是不同民族的人們溝通的基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深度合作離不開大批優(yōu)秀非通用語人才?!耙粠б宦贰鄙婕爸衼?、南亞、東亞、東南亞和中非等國的40多種語言,目前,中國只開設了其中的20種,而且這其中有11種語言在讀學生不足100人[8]。目前,非通用語人才匱乏的短板已逐步顯露,相應非通用語人才培養(yǎng)及語言環(huán)境建設工作面臨著重要機遇和重大挑戰(zhàn)。中國作為“一帶一路”首倡者和主要參與者,國家教育部門應主導國內部分重點高校和外語專業(yè)院校,(比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外交學院、新疆大學、云南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開設或重點建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的本科專業(yè)(如:阿拉伯語、俄語、波斯語、蒙古語、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老撾語、泰語、越南語、印尼語、印地語、烏爾都語等),培養(yǎng)和造就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國際化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卓越外語水平以及通曉國際規(guī)則的非通用語高級復合型應用人才,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唯有如此,“一帶一路”建設才不會成為離地三尺的空想。
2.4 規(guī)范雙語公共標識語體系
公共標識語(簡稱“公示語”)是一個城市國際化形象的臉面,規(guī)范公示語是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首先,從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協(xié)會組織等機構中遴選一批高水平的語言專家組成公示語翻譯團隊,對公共場所、組織機構、職務、職稱、菜單、旅游景區(qū)等常見的公示語提供貼切的多語種及民族語翻譯,并作為重點出版項目由權威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其次,對于成熟的中外文翻譯,可以參照上海市的做法,逐步制定系列的《公共場所外文譯寫規(guī)范》,由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頒發(fā)文件,強化和統(tǒng)一標準。再次,相關部門應統(tǒng)籌安排,分階段、有步驟地對各種場合的公示語進行設置、修訂和規(guī)范。此外,廣義的雙語公共標識語還應包括公共場所的音、視頻服務信息和宣傳材料,如機場的雙語播報、機場城市宣傳的視頻等。音視頻服務信息和宣傳材料應遵循一定的規(guī)范和標準以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其中一條便是語音的可理解性標準(intelligibility),即音視頻材料中的外語語音、語調不必苛求與母語人士完全一樣,但要保證聽者可以順暢地聽懂其內容。
2.5 創(chuàng)新重點行業(yè)國際化運營模式
重點行業(yè)實質性國際合作項目的引進和運營也是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的一個方面,因此,應注意創(chuàng)新其運營模式以實現國際化與本土化的融合。在教育領域,實質性中外合作辦學及漢語國際教育項目也是促進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的有效途徑,應給予政策上的鼓勵和支持,促進其迅猛發(fā)展。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和適齡大學生人數的急劇增長,原有的高等教育資源已不能滿足當時形勢的需要,在此情況下,一大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應運而生,有效地緩解了當時高校學生入學緊張的局面。然而,隨著中國國力的進一步增強和人民文化需求的提高,原有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充分地滿足當今時代的需求,近年來誕生的實質性中外合作辦學開創(chuàng)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新時代,例如:寧波諾丁漢大學、蘇州西交利物浦大學、廣外蘭開斯特大學等。這些高校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中方管理行政和后勤,外方全權負責教學,學校教師按照外方用人標準在全球范圍內招聘,所有教員均畢業(yè)于海外名校,確保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享受到國外名校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除了全英文的教學環(huán)境和西化的教學理念之外,這些學校還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和獨立思考能力。另外,這些學校大多都有專業(yè)的中國文化研究團隊并開設中國文化、歷史等優(yōu)秀文化傳播課課程,這也是西洋高校中國本土化的一種有效作法。
2.6 構建多功能外語咨詢服務系統(tǒng)
多功能外語咨詢服務系統(tǒng)主要包括,建設國際語言環(huán)境志愿者隊伍及多語種電話自助翻譯系統(tǒng)[9]。從高等院校學生、離退休外語工作者、有國外留學經歷的各界公民、精通某種少數語的人士以及外國友人中招募一批有愛心、通外語的多語種志愿者,并對他們進行志愿者服務規(guī)范、國際交往常識、重點窗口服務行業(yè)外語等方面的系統(tǒng)培訓,以高質量地完成各項國際交往活動。借鑒上海世博會、北京奧運會的一整套志愿者培訓程序和指南,建立國際語言咨詢志愿者體系。此外,要加強以普通話與不同外語語種為載體的語音識別技術、語音合成技術、信號傳輸系統(tǒng)的研發(fā),早日建成服務國際友人的多語種電話自助翻譯系統(tǒng),人們只需選擇所需的語言,就可以輕松地了解城市交通、旅游、飯店等基本信息。此外,還可以建立多語種翻譯的網絡平臺和移動終端,為不同語種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上提供方便。
建設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語言環(huán)境是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尚無一成不變的模式可循。本文從語言規(guī)劃的視角,結合相關沿線中心城市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的現狀,提出了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的主要內容:探索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的有效工作機制、提高市民的外語交際能力及跨境少數民族的母語應用能力、加強非通用語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范雙語公示語標識體系、創(chuàng)新重點行業(yè)國際化運營模式及構建多功能外語及民族語咨詢服務系統(tǒng)。這些舉措將有效地促進相關沿線中心城市的國際語言環(huán)境的改善,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重現古老絲路昔日經貿交往與人文交流的繁榮景象,同時為我國建成語言強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1]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 (2015-03-28)[2016-07-04]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49574.shtml.
[2] 黃行,許峰. 我國與周邊國家跨境語言的語言規(guī)劃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4(2):9-17.
[3] 彭建武,陳秀梅.國際化語言環(huán)境建設與青島市和諧社會建設關系研究[J].科學與管理,2010(1):38-40.
[4] 趙會民.創(chuàng)造國際語言環(huán)境[N].人民日報,2010-5-13(理論版).
[5] 張民選,張日培.多樣與和諧:上海城市發(fā)展中的語言規(guī)劃構想[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5-32.
[6] 周慶生.國外語言規(guī)劃理論流派和思想[J].世界民族,2005(4):53-63.
[7] 戴慶廈.語言關系與國家安全[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1-6.
[8] 賈文健.北外將補全“絲路小語種”助力“一帶一路”[EB/OL]. (2015-04-22)[2016-07-04]http://yueyu.cntv.cn/2015/04/22/ARTI1429693187021298.shtml.
[9] 北京市政府外辦.首都國際語言環(huán)境建設工作規(guī)劃 (2011-2015)[EB/OL]. (2011-04-11)[2016-07-04]http://govinfo.nlc.gov.cn/bjfz/xxgk/bjszfwb/201106/t20110627_865940.html?classid=409;423.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OF THE CENTRAL CIT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YAN Lil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In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ng “The Belt and Road”,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ix main tasks of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long the central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planning:exploring the effective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improving the city resi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native language for the cross border ethnic minorities,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non-generic language talents,standardizing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bilingual public signs,innovating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mode of key industries,building a multi-function foreign language and national language consulting service system,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and giving support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The Belt and Road;language planning;urban center;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2016-05-21
2014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4BYY026);2014年河南工業(yè)大學高教研究課題(2014GJYJ-B10)
閆麗俐( 1965- ), 女,山東文登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1673-1751(2016)03-0127-04
H00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