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蕾
(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5)
?
淺析《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三重思考
賈蕾
(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5)
在《論語》中,學習是個人獲得基礎知識、掌握處事原則的根本環(huán)節(jié),也是完善人格修養(yǎng)、實現(xiàn)發(fā)展精進的關鍵之道。在學習過程中,審視“為何學習”是積極開展學習的前提,思考“學習什么”是有效進行學習的關鍵,明白“如何學習”是切實推進學習的根本。我們只有始終堅持這三重思考,才能不斷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意識,理解學習的基本內容,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論語》;學習;方法;發(fā)展
《論語》作為孔子思想最基本的表述和最精要的表達,包含了豐富的學習理念和方法,展現(xiàn)著“為何學習”“學習什么”和“如何學習”的三重思考。分析研究這三重思考,對我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掌握學習的基本要求、扎實勤奮學習、孜孜不倦奮進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一個人應該開展的最基本的活動。學習、不斷學習,不僅有利于個人知識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與完善,而對“為何學習”的思考則為明確學習目的、明晰學習意義、積極開展學習提供著前提、奠定著基礎。
1.學習是自我成長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學習是一個人生命歷程中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是一個人成長發(fā)展的重要基點?!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P13),孔子在闡釋其生命歷程時將最初的經(jīng)歷歸為“學”。他在此雖然沒有對學習意義進行闡釋,也沒有明確指出早期學習對于今后發(fā)展的影響,但縱觀孔子的人生經(jīng)歷及博學的特點,正是早期的學習為其成長提供了積淀,為其成為“大家”奠定了基礎?!鞍俟ぞ铀烈猿善涫?,君子學以致其道”[1](P226),正如孔子的人生所展示的那樣,一個人只有在年少時就開始學習,并且不斷注重學習、始終加強學習,才能在今后的學習生活、立身處世中不為世間的種種而迷惑,才能無憂無慮地做出抉擇,達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1](P109)的理想境界,才能最終實現(xiàn)有所立、有所成的現(xiàn)實超越。因此,學習是一個人成長應當經(jīng)歷的階段,也是使一個人有所認知、走向社會并不斷完善的重要途徑。
2.學習是接近仁德的有效手段
學習的意義不僅在于知識的增長,還在于品德的完善,知識的學習為品德的完善奠定著基礎,而美好的品德只有以扎實廣博的知識作為基礎才能得到充盈,“仁”便是美好品質的集中展現(xiàn)。它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仁者,人也。一個人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是一個品德高尚、有仁愛之心的人,但要實現(xiàn)仁,首先必須了解仁,不斷學習仁?!安W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P226),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通過學習來追求仁德,雖然后世封他以各種名目,但他卻始終認為自己僅僅是個好學者而已?!叭羰ヅc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1](P86)他認為自己始終沒有達到仁的境界,更不敢妄加稱仁,只是在孜孜不倦地學習求得上進罷了?!叭硕蝗剩缍Y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P25),學習仁不僅有利于人格塑造,而且有利于“能好人,能惡人”[1](P38)的行為養(yǎng)成,仁作為一種重要的行為操守,需要不斷地在學習中接近、在踐行中體現(xiàn)。所以,學習始終是一個人接近仁德、實現(xiàn)仁德的基本手段,是一個人不斷完善、努力成為真正的人的重要途徑,是“成仁成圣的基礎和必須”[2]。我們只有努力通過學習來提高認知能力、培養(yǎng)思維能力,才能不斷地求得仁、實現(xiàn)仁、達到仁,最終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滋養(yǎng),道德素質得到提高,行為能力得以提升。
3.學習是實現(xiàn)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儒家文化強調“學而優(yōu)則仕”[1](P227),但在學習與致仕的問題上,孔子提出“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1](P124)的觀點,因而,他是認可先學習后致仕的。他認為,一個人只有通過學習使自己豐富起來,才能有足夠的基礎和能力去服務和奉獻社會,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促進自身發(fā)展。同時,《論語》也提出“仕而優(yōu)則學”[1](P227),即:當通過學習使自己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與能力儲備后,我們依舊應該注重學習,這樣才能為事業(yè)的精進、人生的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此外,“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1](P207),學習始終是一個人成長發(fā)展的基礎,它塑造著個人性情,培植著個人能力,提供著知識積淀,促進著個人發(fā)展。我們只有時時對“為何學習”這一問題進行思考,才能在始終把握學習的正確方向中開辟更廣闊的人生境界。
審視學習意義是積極開展學習的前提,而理性選擇內容,即明白“學習什么”則是有效進行學習的關鍵。我們只有弄清楚需要學習什么、應該學習什么,才能不斷獲得豐富的知識,接近學習的根本目的,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
1.基礎文化知識是開展學習的奠基石
孔子非常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他提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1](P5),此處的“學文”,結合孔子所教的“文、行、忠、信”[1](P83)進行考察,有學者認為“文,謂先王之遺文”[3]。進一步延伸即為文獻古籍等基礎文本知識的學習。就學習歷程來說,知識的學習總是從最根本的識字背誦開始的,而重視文本則是基礎文化知識學習的第一步??鬃又赋?,“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1](P28)。同時指出,“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1](P105)。對文獻的研讀考證和對四書五經(jīng)的整理修訂都表明其對文本知識的重視,而他也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P74)的方式不斷汲取著前人的思想精要。然而,文本知識的學習并不意味著僅就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文本進行研讀,它還表現(xiàn)為相關知識的全面學習和延伸拓展??鬃雍芟矚g《詩》《書》等內容,他認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盵1](P12)《詩》是純正美好的,是可以使人在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實現(xiàn)精神品質的提高的。因此,當他朗誦《詩》時用“雅言”[1](P77),當?shù)茏佑兴M時則贊揚“始可與言《詩》已矣”[1](P10),等等。正是廣泛豐富的知識學習為孔子扎實的學習功底奠定了基礎,而文化知識也應成為我們學習的基本內容。
2.立身處世之道是推進學習的助力器
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書本知識掌握的最終目的在于使自己更好地立足和服務于社會,而掌握一些基本的禮儀規(guī)范、生活常識,即立身處世之道,不僅有益于我們更好地掌握生存發(fā)展的基本準則,而且有益于不斷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前提,因此,學習立身處世之道是應該且必須的??鬃釉f:“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盵1](P5)此處的“學”便不再是狹義的書本知識的學習,而是全面的為人處世之道的把握。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不以貌取人、能竭忠盡智以侍奉上位、真誠友善以優(yōu)待親友等;全面地講,即表現(xiàn)在對禮的尊奉和恪守上?!安粚W禮,無以立?!盵1](P201)禮是實現(xiàn)立身的關鍵,而學習則是立身的前提。在《論語·鄉(xiāng)黨》中,“禮”貫穿全篇,它記載了孔子飲食起居、坐臥行走的日常之禮,言語儐相、服飾朝會的祭祀饋贈之禮等,既展現(xiàn)了孔子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高度修養(yǎng),也反映出一個人的氣質風范和智慧美德。所以,立身處世之道是一個人學習過程中應該把握的重要內容,是使一個人實現(xiàn)更好學習的助推器。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意味著媚俗與市儈,也不是虛偽與做作,而是發(fā)自內心的真誠與謙恭,是對生活這門藝術的洞察與適應。
3.全面技能掌握是完善學習的輔助品
孔子認為,一個人立身處世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道理外,還應該以一定的技能予以輔助,因而在“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的同時,還要“游于藝”[1](P76),這里的“藝”便是技能之意。曾“有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盵1](P99)面對他人的評價,孔子在“執(zhí)御”的引申中表白了自己想要輔助君主振興國家的心跡,而講話的前提是孔子掌握了執(zhí)御之藝。他雖然將技藝說成“鄙事”,將自己掌握技能的原因歸結為“少也賤”“不試”[1](P101),并且當樊遲“請學稼”時,以禮、義、信等重于稼來表達技能不似理論大道般崇高的觀點,但正是這些技能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使他能在許多方面都有所涉獵、建樹和發(fā)展。此外,孔子對樂也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會與魯太師言樂,也會“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對樂的喜愛可見一斑?!墩撜Z·為政》曰:“君子不器”[1](P18)。在現(xiàn)今強調素質教育、追求全面發(fā)展的境況下,技藝的學習是豐富學習生活、促進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手段,而一個人也只有將全面學習與自由發(fā)展相互銜接,將道理深化和技能掌握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生存于世實現(xiàn)立身,融入社會得以處世,最終實現(xiàn)“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P93)的超越。
在明白“為何學習”“學習什么”之后,就應該思考“如何學習”的問題,而認真掌握學習方法即為推進學習的根本。
1.端正態(tài)度,在好學意識中積極自主
學習的前提是認知和審視,一個人只有不斷審視自身學習的動機和目的,才能在端正學習態(tài)度中保持思想純正,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意識?!肮胖畬W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1](P173),雖然“今人”指代不同,但孔子對學習態(tài)度的隱憂卻仍值得思考。學習是不斷完善自身以更好服務社會的手段,是實現(xiàn)人生飽滿充盈、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方式,而絕非向別人展示或賣弄的伎倆。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人卻將學習作為達到某種目的的工具,將學習庸俗化、功利化,在求學中急躁化、名利化?!叭陮W,不至于谷,不易得也?!盵1](P94)在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人們極易受到社會習氣的影響,產(chǎn)生一定的權利欲和金錢欲,也極度渴望被接受和認可,因而當目標暫時不能實現(xiàn)或被別人誤解時,不是做到“不慍”,而是惶惶不可終日。孔子指出,“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1](P63),這就為我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指明了方向。一個人只要有才能,自然會得到關注和認可,與其哀嘆生不逢時,不如切實反觀是否足夠有能力去贏得關注,與其“患無位”“患人之不己知”不如“患所以立”“求為可知也”[1](P42)。
同時,學習是一個自主的過程,端正學習態(tài)度是將學習變?yōu)椤盀榧褐畬W”的前提,而樹立好學意識則是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鬃诱f:“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盵1](P59)他雖然根據(jù)資質等將人分為“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困而學之者”“困而不學者”四等,并自稱自己是“學而知之者”,但并未絕對固化,而是認為人與人之間本身無太大區(qū)別,只因為對學習重視程度的不同,故而在后期發(fā)展中出現(xiàn)差距,所以他始終強調學習,并進一步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P68)來強調好學、樂學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在社會上,我們并不否認天才的存在,但很多人還是通過對學習的熱愛,超越了資質、身體等方面的限制,使自身有所發(fā)展,所以,我們要著力培育好學意識,自覺自愿地學習,只有當我們在思想上積極起來,才能在行動上更加主動。
2.惜時勤學,在學思結合中升華深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好學意識為解決思想問題、積極主動學習奠定了基礎,而學習貴在惜時,勤奮學習才能不斷精進?!笆耪呷缢狗颍簧釙円埂盵1](P105),孔子望著滔滔江水感嘆時光易逝,勉勵自己和學生要通過“敏而好學”[1](P52)來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他雖然明白人與人之間在天資稟賦上存在差異,卻也找尋到通過學習來縮小差距、彌補不足的途徑,而學習中最根本的還在于要“敏”,敏于事、敏于行方能“有功”,“敏以求之”才有所得、有所依、有所立,而將“敏”進一步闡發(fā),即為“勤”。因此,他處處強調勤奮好學,并通過“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1](P81)的現(xiàn)實實踐,推進弟子們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1](P95)的舉措落實呈現(xiàn)。
然而,珍惜時間勤奮學習并不意味著機械地學習,還應注重思考深化,這就要求著力理順學思關系。荀子在《勸學》中曾提及:“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寐,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睂W習如果不遵循基本的生理作息規(guī)律,一味地盲目進行,只能造成時間的空耗,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因而,如果在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困惑,就應該反思是否實現(xiàn)了學思結合,考慮能否從另一個方面尋求解決思路?!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P18),學習需要思考作為深入,思考也需要學習作為補充,只知道學習而不去思考就會困惑而無所得,只進行思考而不注重學習也只會疑問無數(shù)卻無解決之道。因此,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學習過程中注重思考,即有“問題意識”,在思考過程中加以學習,使思考有知識文化支撐,這樣才能達到“巧學”,才不致在恍惚無為中虛度終日。
3.回顧總結,在正反借鑒中求上求進
回顧是發(fā)現(xiàn)問題、積累經(jīng)驗的一種方式,也是彌補自身不足、學習他人優(yōu)點的有效途徑,學習生活中應該時時注重回顧總結?!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1](P1)《論語》開篇即強調要注重知識積累、時時進行回顧,“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1](P17)指出經(jīng)?;仡櫟囊饬x和重要性,“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1](P226)指出學習回顧的方法,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P3-4)則將回顧的內容從知識學習引申到交際反思。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知之容易行之難,人們往往習慣于不斷接受和嘗試新的東西而不太注重知識的回顧和總結,而不能將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和深刻化,不能做到真正內化后的融會貫通,因而結果往往就是學習很多、收獲甚小。所以,“往后看”是為了更好地“往前走”,我們在學習中要善于回顧總結,這樣才能在舉一反三中達到“聞一以知十”[1](P50)“告諸往而知來者”[1](P10)的效果。
同時,人人皆有長處,即使是“鄙夫”,也有一技之所長、難能可貴之處,“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盵1](P82),學人之長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基本取向。正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無論對于老師尊長,還是學識不如己者,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優(yōu)于我們,便值得我們以謙恭的心態(tài)和“不恥下問”[1](P52)的行動加以請教,用“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1](P91)的虛心和謙遜來處世。同時,孔子主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P43),在總結回顧中以人為鏡,才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更好地在他人優(yōu)點中學習他人之長、在他人不足中審視自身缺陷。因此,我們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和作風,在虛心請教、自我反思中不斷借鑒,以在“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P82)中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中不斷完善、求得發(fā)展。
4.樸實超脫,在孜孜不倦中毅然前行
不斷學習、追求卓越需要以樸實的作風作為基礎,而保持謙虛審慎、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堅持艱苦奮進、孜孜不倦的行為追求方能求得真知。樸實作風主要表現(xiàn)為三點:一是不慕虛華的態(tài)度??鬃釉唬骸笆恐居诘?,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1](P40),他雖然認為“不忮不求”的態(tài)度難稱完美,但充分肯定子路“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感到慚愧的態(tài)度,一個人只有減少對物質的過分關注,才能將視野放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二是安貧樂道的風格?!帮埵枋筹嬎哦碇?,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P80)是孔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1](P190)的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1](P65)的學習態(tài)度更值得贊賞和推崇,學習就是要耐得住清貧和寂寞,能夠在孤獨中實現(xiàn)超脫,這樣才能在坐冷板凳中有所領悟和收獲。三是默默學習的勁頭。作為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不善于花言巧語而注重行為踐履,孔子雖曾說:“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1](P126),但這并非責怪,而是對顏回“不違,如愚”[1](P16)表現(xiàn)下默默學習、不斷求進的肯定。因此,我們要保持淡然心態(tài),培養(yǎng)優(yōu)良學風,不求外顯、不慕虛名,踏踏實實做好應做之事。
同時,老子曾言:“為學日益”[4],對此不同學者雖有不同解讀,但我理解為學習需要一步步地積累方能漸次增進,而樸素踏實的作風則有利于學習的持續(xù)進行,“學而不厭”[1](P75)更是孔子贊揚和倡導的學習狀態(tài)。他曾贊揚顏回“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1](P107),而顏回“語之而不惰”[1](P106)“其心三月不違仁”[1](P64)便是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勁頭,堅持不懈地學習的體現(xiàn)。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注重自身主體性的堅持和發(fā)展??鬃釉f:“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1](P106)學習是個人的事,能否持久不懈地學,取決于自身的態(tài)度取向和行為堅持?!傲Σ蛔阏撸械蓝鴱U。今女畫?!盵1](P66)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也會遭遇瓶頸,也會力不從心,放棄很簡單,堅持卻需要莫大的決心和勇氣,面對困境,不逃避、不放棄,少一點“豈不爾思,室是遠邇”的借口,多一點“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1](P109)的追求,努力尋求對策而非中途放棄,終將有所收益、有所進步。
5.知行合一,在理想超越中實現(xiàn)精進
學習的落腳點在于現(xiàn)實應用,知行合一既是學習的方法,也是學習的運用要求?!墩撜Z》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子路要讓子羔為費地的長官??鬃诱f:“你這是害了人家孩子。”子路說:“有百姓,有社稷,為什么一定要讀書,才能算是學習呢?”孔子說:“我就是討厭你這種不懂得根本還要強力狡辯的人。”在此,孔子與子路的觀點出現(xiàn)了分歧,孔子強調書本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個人發(fā)展的層遞性,子路則強調實踐的必要性和通過實踐達到學習成長的可能性,二人的觀點各有側重,我們不否認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認同社會實踐是另一種學習方式的觀點。知識學習和行動實踐是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的。孔子雖然極為重視讀書學習,但更強調知識的實際應用。他曾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P152)一個人如果僅掌握知識而不懂得實際應用,那么這種知識的掌握便是空洞無意義的,這個人也只能是只懂得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所以,知識學習和實踐運用應該結合起來,學習之后應該更好地將所學運用到成長發(fā)展中去,這樣才有可能實現(xiàn)“修齊治平”,達到學習的理想境界。
總之,學習的目的在于全面發(fā)展、修齊治平,學習的內容包括書數(shù)禮樂、處世之道,學習的態(tài)度應為樸實純粹、孜孜以求,學習的方法當是不恥下問、躬省不怠,學習的境界在于融會貫通、知行超越,它們共同推進著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的達成?!皩W習”作為《論語》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孔子教育學生的思想表述,也是使個體人生得到充盈、價值得以實現(xiàn)的必要手段,我們只要時時對“為何學習”“學習什么”以及“怎樣學習”進行思考,就一定能夠在反思、明晰、調整和完善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實現(xiàn)更大的發(fā)展。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薛樂.簡析《論語》中的學習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5(5):113.
[3]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203.
[4]饒尚寬,譯注.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117.
Analyses of Triple Thinking about Learning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JIALei
(SchoolofMarxism,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In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learningisthefundamentallinktoobtainthebasicknowledgeandgrasptheprinciplesoflife,anditisalsothekeywaytohelpustorealizeimprovementanddevelopment.Intheprocessoflearning,thethinkingof“whyshouldwelearn”isthepremiseofpositivelearning,thethinkingof“whatshouldwelearn”isthekeytolearneffectivelyandtheunderstandingof“howshouldwelearn”isthebasetopromotelearning.Onlybyadheringtothetriplethinkingconsistently,canwecontinuetoestablishthecorrectlearningawareness,understandthebasiccontentoflearningandmasterthescientificmethodoflearn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learning;methods;development
2016-08-19
賈蕾(1992-),女,山西晉中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政治教育史、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研究。
B222.2
A
1008-469X(2016)05-00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