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歡,胡龍華
(贛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心靈洗禮與信仰共享
——論紅色文化的“儀式化”傳播
夏 歡,胡龍華
(贛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儀式化傳播的核心是“共享信仰”,這一文化傳播理念克服了傳統(tǒng)傳遞觀的弊端,是紅色文化傳播需要引入的新型傳播理念。促進紅色文化的儀式化傳播,需要把握紅色文化儀式化傳播的“場域”特征,加強紅色文化的儀式化“編碼”,通過“事件傳播”和“日常傳播”相結(jié)合的形式促進紅色文化廣泛傳播,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紅色文化;儀式化;傳播
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耦合的產(chǎn)物,是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承載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人民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重要載體,“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雙重任務,要讓紅色文化更好地涵養(yǎng)社會主義道德、引導社會公眾價值信仰,就需要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的傳承價值,大力促進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讓紅色文化引領社會風尚。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切實轉(zhuǎn)變紅色文化的傳播理念,運用現(xiàn)代傳播學的新思想提高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性,促進紅色文化的大傳播大發(fā)展,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歷史課題。
儀式通常被認為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具有高度形式性和非功利性的活動”,[2]傳播的儀式觀最先是由詹姆斯·凱瑞提出的傳播的一種劃分種類,是有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傳遞觀”的一種新型文化傳播模式,傳播的“儀式觀”的提出開辟了文化傳播研究的視野,對于紅色文化傳播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傳遞信息:“傳遞觀”的基本理念。
“傳遞觀”是研究文化傳播的一種傳統(tǒng)的理論和觀點,傳遞觀認為,文化傳播是“信息傳遞”的過程,是傳播源向傳播受眾線性傳播的過程,傳播主體和傳播受眾是一種控制關系,傳播模型是一種信息發(fā)送者到接收者之間縱向傳播的形式,信息在不同的空間范圍傳播,受眾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不主動參與傳播的過程,“獲取信息”是傳播受眾的目的,傳播的受眾依據(jù)所獲取的信息,作出與信息相一致的決定。對于文化的傳播而言,“傳遞”是最初級的一種形式,紅色文化的傳播也大多是以“信息傳遞”的形式進行,紅色文化的宣傳者都企圖以大量的信息占領文化陣地,力圖獲取文化領域的控制權(quán),這種傳播模式無疑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轉(zhuǎn)型,傳播受眾的主體意識日益增強,“傳遞觀”已無法解釋文化傳播的全部現(xiàn)象,也無法滿足紅色文化傳播的現(xiàn)實需要。
2.共享信仰:“儀式觀”的價值核心。
與“傳遞觀”主張文化傳播是一種信息傳遞的觀點不同,“儀式觀”認為文化的傳播是一種信仰共享的過程,“儀式觀”認為文化傳播是平等參與的過程,主張群體之間共同參與文化傳播,是一種信息的分享模式,儀式化傳播的提出者凱瑞認為,儀式化傳播的作用在于“通過符合的處理和創(chuàng)作,定義一個人們活動的空間和在這一空間所扮演的角色,從而確認與他人共享的觀念和信念”,[3]可見,儀式化傳播是通過文化表演的形式實現(xiàn)的,通過一種特殊的儀式的確立,人們在儀式的流程整體感受文化的魅力。至于儀式的類型,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宗教儀式和祭祀儀式,現(xiàn)代意義上的儀式概念非常廣泛,戲劇、歌曲、電視節(jié)目都可以視作一種特殊儀式?!皟x式觀”顛覆了傳統(tǒng)傳播中心論,通過儀式這一共同場域?qū)崿F(xiàn)人的溝通,從而使得參與心靈受到洗禮樹立儀式所倡導的信念和價值。
3.紅色文化傳播理念“傳遞觀”向“儀式觀”的轉(zhuǎn)變。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紅色文化傳播以傳統(tǒng)“傳遞式”傳播為主,“儀式化”傳播并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理論灌輸、宣傳說教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依賴于這一模式的推廣,紅色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傳播的有效性成為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單純地被動接受信息已經(jīng)無法滿足新時期人們的文化需求,人們更希望以一種平等的姿態(tài)主動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傳播過程當中,紅色文化也需要以一種全新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在這一需求的導向下,“儀式化”傳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紅色文化的儀式化傳播改變了傳播的單純傳遞信息的做法,通過確立紅色文化儀式來構(gòu)建人們體驗紅色文化的場域,人們在儀式中受到了思想熏陶和心靈洗禮,從而增進對紅色文化的認同。
場域是“儀式化”傳播的基本載體,“儀式化”傳播是通過人們對“共同場域”的體驗得以實現(xiàn)的,“共同場域”是紅色文化“儀式化傳播”的基本特征,與儀式可以具體分為內(nèi)容儀式、過程儀式、形式儀式相適應,同樣,內(nèi)容場域、體驗場域、形式場域是紅色文文化場域的三種抽象的類型劃分,把握紅色文化“儀式化”傳播的基本特征和實現(xiàn)邏輯,也需要從上述三個方面著手分析。
1.內(nèi)容場域:文化共享與崇高理念
紅色文化的“儀式化”傳播首先需要文化儀式承載紅色文化的相應內(nèi)容,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指導下、結(jié)合中國國情的具體實踐中、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交流對話時產(chǎn)生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堅定的理念信念和崇高的價值理念。這就必然要求紅色文化儀式與紅色文化的價值導向一致,也必然決定著紅色文化的內(nèi)容場域是科學的、先進的,在組織紅色文化的儀式時,必然需要挖掘紅色文化的相應題材、反映紅色文化歷史史實、承載紅色文化價值理念、凸顯紅色文化理論導向,突出對紅色文化的共享與崇高理想信念的共享,在紅色文化的儀式中理解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感悟紅色文化的魅力、體味紅色文化的價值,從而不斷增進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接受與認同。
2.體驗場域:心靈洗禮與情感共鳴
“儀式傳播指受眾參與在一個共同的世界,其對民族的歸屬感是想象出來的”,[4]這種想象就是來源于對儀式的共同體驗,紅色文化儀式承載著紅色革命歷史、蘊含著紅色價值觀念、體現(xiàn)著紅色革命道德,這使紅色文化儀式成為喚醒共同記憶、激發(fā)心靈共鳴、促進群體團結(jié)、增進民族認同的有效形式,儀式的參與者在共同的紅色文化儀式中,再現(xiàn)紅色文化歷史圖景,感受紅色文化獨特魅力,從而實現(xiàn)心靈的洗禮,排除錯誤價值觀念的感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這些紅色文化儀式就是人們接觸、了解、體驗紅色文化的活動場域,沒有這些紅色文化儀式作為共同體驗場域,紅色文化就缺乏了聯(lián)系新時期人民群眾的精神紐帶,歷史的幕墻會將紅色文化隔離在現(xiàn)實之外,可見,共同的體驗場域?qū)τ诩t色文化傳播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紅色文化“儀式化”傳播的顯著特征。
3.形式場域:群體組織與共同參與。
平等參與是“儀式化”傳播和傳統(tǒng)的“傳遞式”傳播的本質(zhì)區(qū)別,紅色文化儀式最根本的組織形式就是群體的共同參與,只有共同參與才能實現(xiàn)共同享有,才能使紅色文化的“儀式化”傳播有效。進言之,任何一種紅色文化儀式都是一種共同參與儀式,離開了共同參與儀式將變得毫無意義。群體參與是紅色文化“儀式化”傳播的共同形式場域,傳播受眾通過共同的儀式,共同感受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同時相互之間傳遞著對紅色文化的解讀與認同,交流紅色文化的知識和信息,在這個儀式當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平等的,信息的傳播不是單向的,而是呈網(wǎng)狀發(fā)散的,這不僅增強每一個參與者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得每一個紅色儀式的參與者既是紅色文化的接受者,又是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從而顛覆了傳統(tǒng)的傳播中心論觀點,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播。
相對于有著紅色文化賴以生存土壤的近代社會,當今中國社會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大變遷,歷史主題和歷史任務都有了顯著的變化,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傳統(tǒng)”,其特有的儀式已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實體性”存在已然日漸式微,更多的是以一種精神性、象征性的意義存在,現(xiàn)代社會特有的符號話語、禮儀規(guī)范、溝通方式正逐漸侵蝕著紅色文化的生存場域,成為了阻礙紅色文化有效傳播的溝壑,要消弭溝壑的隔閡,必須重建紅色文化的的生存場域,對紅色文化進行專門化的儀式編碼,以事件傳播和日常傳播兩種形式推動紅色文化的儀式化傳播。
1.專業(yè)化的符號編碼。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轉(zhuǎn)型,市場經(jīng)濟和全球化帶來了現(xiàn)代社會的元素,大眾文化悄然興起并逐漸“占領”人們的生活。進言之,“大眾文化已然成為現(xiàn)代社會最重要的文化修辭,為現(xiàn)代人生存編碼了一套耀眼的符碼”。[5]要跨過傳統(tǒng)社會與現(xiàn)代社會之間的溝壑,使紅色文化的“儀式化”傳播讓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所理解和解釋,必須對傳統(tǒng)的紅色文化進行話語轉(zhuǎn)換。話語轉(zhuǎn)換的過程具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解碼和編碼。解碼是編碼的前提,通俗地講,就是對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進行解讀,對紅色文化特定的事件、人物、事物、話語進行現(xiàn)代意義上的闡釋,賦予其現(xiàn)代話語體系的內(nèi)涵。編碼即對紅色文化進行話語轉(zhuǎn)換,以現(xiàn)代化、專業(yè)化的符號系統(tǒng)進行“轉(zhuǎn)譯”,這其中還包括對紅色文化進行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的編碼,以適應網(wǎng)絡社會的需要,使傳統(tǒng)的紅色文化與現(xiàn)代的大眾文化相融合。
2.宏大性的事件傳播。
事件傳播主要是紅色文化“儀式化”傳播最突出的一種方式,通過大型的國家級事件為媒介,構(gòu)建紅色文化的傳播場域,確立一系列相關的儀式,并對儀式進行編碼,通過事件的標志性、象征性和影響力對受眾進行思想感染、精神熏陶和心靈洗禮。事件傳播通常以整體性、展演式的方式發(fā)生作用,是人們對紅色文化的產(chǎn)生整體認識和深度認同不可或缺的渠道。推進紅色文化的“儀式化”傳播,就需要以宏大的事件傳播為突破口,以紅色文化相關歷史事件的節(jié)慶日和紀念日為標志性事件,這些事件具有全國性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往往是本年度較有影響力的媒介事件,具有很高的關注度,不能等同于普通的新聞宣傳工作,應當把其當做特殊的文化事件予以對待,賦予一定的價值內(nèi)涵,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寬領域的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增強紅色文化在科技社會、信息社會里的話語權(quán)。
3.廣泛性的日常傳播。
不同于事件傳播的轟動效應,日常傳播則是以持續(xù)性的、溫和性的方式發(fā)生作用,同樣,與事件傳播的宏大敘事性不同,日常傳播通常從微觀視角切入展開文化儀式,以“潤物無聲”的形式作用于人們的精神世界,對人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念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定期出版的紅色刊物、連續(xù)播出的紅色電視節(jié)目都是日常傳播的典型形式。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事件傳播與日常傳播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二者之間可以進行轉(zhuǎn)換,事件傳播經(jīng)過新聞工作者的挖掘素材、持續(xù)報道可以產(chǎn)生持續(xù)性的影響。所以,在紅色文化的宣傳工作中,要注重將事件傳播和日常傳播有機結(jié)合起來,才能不斷推廣紅色文化的文化儀式,讓紅色文化更為廣泛地進入現(xiàn)代生活,與大眾文化交相輝映,與精英文化相得益彰,引導更多的人樹立科學信仰,增進我國公民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1]習近平.貫徹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N].人民日報,2014-12-14.
[2]劉全亮.電視文化節(jié)目的儀式化傳播分析[J].當代電視,2016(6).
[3]位常娥.兩種滿足模式的比較—— 傳播的傳遞觀和儀式觀下的使用與滿足模式[J].新聞傳播,2009(10).
[4]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晏青.儀式化生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面向與表征模式[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Class No.:G129 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Ritualized Dissemination of Red Culture
Xia Huan, Hu Longhua
(School of Marxism,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Jiangxi 341000,China)
The core of the ritualized dissemination of a culture is "shared belief", which overcomes the drawbacks of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transmission. It is a new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that needs to be introduced in the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The aim is to promote ritualized dissemin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encoding of the red culture by combining "events dissemination" and "daily dissemination" and to enhance people's cultural ethnic and national identity.
red culture; ritualized ; communication
夏歡,在讀碩士,贛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紅色文化。 胡龍華,教授, 碩士生導師,贛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專項“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nèi)涵及其培養(yǎng)機制研究”(13JDSZ2083)。
1672-6758(2016)12-0151-3
G1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