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瓊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接受美學視角下地方宣傳畫冊英譯策略
陽瓊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在接受美學翻譯觀的指導下,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的宣傳畫冊《發(fā)現(xiàn)崇左》的翻譯實踐展開個案分析,得出:譯者在進行地方宣傳畫冊翻譯時,需明確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借鑒譯入語平行文本常用的范式,靈活使用直譯法、釋義法、加注法、省譯法,采用簡潔直白的語言表達,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接受度。對于宣傳畫冊中極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譯者需發(fā)揮主體性,拓展讀者的期待視野,講好地方故事,傳播本土文化。
接受美學;宣傳畫冊;翻譯策略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地方城市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常常需要將本地區(qū)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歷史文化、風景名勝、經(jīng)濟發(fā)展、招商政策等通過文字、圖片形式體現(xiàn)出來,裝訂成冊,發(fā)給海外人士閱覽,以吸引他們前來旅游或投資。因此,這類宣傳畫冊的文字材料常常需要翻譯成外語,其譯文的質(zhì)量和水平是影響對外宣傳效果的重要因素。
接受美學起源于德國的康斯坦茨學派,代表人物有Hans R. Jauss和Wolfgang Iser。接受美學認為,讀者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占據(jù)主體地位,在閱讀作品前,讀者頭腦中已有的審美經(jīng)驗會影響閱讀作品時產(chǎn)生的審美意象,文本的作用就是喚起讀者的期待視野,幫助讀者獲取其審美價值[1]。George Steiner[2]率先把接受美學引入翻譯研究,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視野。20世紀70年代后,國內(nèi)學者開始從這一視角展開翻譯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研究對象也由文學文本拓展到了實用文本,如廣告翻譯(謝華,2000[3];顏健生,2015[4]等)、樂隊名稱翻譯(張玉環(huán),2009[5])。但從這一視角研究地方宣傳畫冊翻譯的研究還較為少見。
地方外宣畫冊的外宣功能決定了譯文讀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接受美學翻譯觀能為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因此,本文嘗試著在接受美學翻譯觀的指導下,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的宣傳畫冊《發(fā)現(xiàn)崇左》的翻譯實踐為個案,探討譯者在進行地方宣傳畫冊翻譯時,如何采用恰當?shù)姆g策略,實現(xiàn)譯文讀者與原作者、原文的視野融合。
接受美學將文本視為一個事件,關(guān)注文本怎樣才能使讀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對文本所描述的事件進行個性加工,這就要求譯者把譯文文本看作是原文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際事件,在翻譯時明確其交際目的,以此為導向來選擇翻譯策略。
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所謂期待視野就是指讀者在閱讀之前和閱讀過程中,用來理解文本的既成的心理結(jié)構(gòu)圖式[6]。在翻譯實踐中,譯者首先是原作的讀者,同樣具備作為一般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此同時,譯者又是譯文的二次創(chuàng)作者。在這過程中,譯者需充分考慮兩種語言所在的社會歷史語境、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審美習慣等因素的差異,預測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尊重其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以使譯文獲得較好的接受度。
根據(jù)接受美學翻譯觀,地方宣傳畫冊的英譯應考慮源語和譯入語讀者在社會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審美體驗等方面的差異,以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為導向,注重譯文讀者的理解與接受。這與黃友義曾提出外宣翻譯應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要,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7],可謂是殊途而同歸。
在進行地方宣傳畫冊英譯時,首先應對宣傳畫冊文本進行分析,明確其交際目的,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下面以《發(fā)現(xiàn)崇左》的英譯為個案展開分析。
(一)《發(fā)現(xiàn)崇左》文本分析
《發(fā)現(xiàn)崇左》是一本介紹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歷史文化、風景名勝的宣傳畫冊。包括“序言”、“旖旎左江”、“湖光山色”、“詩意家園”、“駱越神韻”、“邊關(guān)覽勝”六個部分。除序言外,每部分均配有圖片,文字文本多為配圖說明,主要介紹當?shù)氐淖匀伙L光、民俗文化和風景名勝。
根據(jù)接受美學的觀點,《發(fā)現(xiàn)崇左》是發(fā)生在原文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際事件,它的交際目的在于介紹崇左市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民俗風情,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海外人士前來觀光、投資,促進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從語言特點來看,《發(fā)現(xiàn)崇左》文本的語言凝練、辭藻華麗,講究音韻美和語言形式對稱。從句法特征來看,多采用平行排列的流水句,小句間的語義關(guān)系以意合連接為主。
(二)接受美學視角下的英譯策略
地方宣傳畫冊的目的是介紹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宣傳地方特色文化,翻譯時應盡量遵循英語平行文本的表達習慣,采用客觀平實、直觀簡潔的語言,以傳遞實質(zhì)性信息為主,從而使譯文更貼近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期待視野,保證宣傳效果。具體而言,可以采用以下翻譯方法。
1.直譯法
當原文內(nèi)容在譯入語中有對等表述,且不妨礙譯文讀者正確理解時,常采用直譯的方法。如:
例(1)左江,西江水系上游支流郁江的最大支流。發(fā)源于越南與廣西交界的枯隆山。
Zuojiang River is 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Yujiang River, the upstream tributary of Xijiang River. It runs out of Kulong Mountain which lies in the south Guangxi bordering Vietnam.
上例采用了直譯的方法,使譯文在語言、句式和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方面和原文保持對等。直白的表述讓譯文讀者一目了然,較好地傳達了原文的內(nèi)容,符合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
2. 加注法
地方宣傳畫冊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一些地方文化特色詞,這些可能是該地區(qū)所特有的,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表達,這時,我們通常采用加注法進行文化缺位補償。
例(2)天琴小美女
Little Miss playing Tian Qin, a special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Bu-Dai People
例2中的“天琴”是壯族“駱越巫樂”遺傳下來的—種古老彈撥樂器,主要由居住在龍州縣的布岱人傳承。因此,這一概念在英語中是沒有的,譯者在翻譯時采用音譯加注的方式,增加解釋性的背景信息,以幫助譯文讀者獲得前理解條件,明白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
由于《發(fā)現(xiàn)崇左》中大部分文本都屬于配圖說明,譯者在翻譯時還需考慮空間結(jié)構(gòu),排版美觀等因素,對有些需要解釋的文化背景信息,采用直譯或音譯加注法,以注解的形式翻譯出來。
例(3)左江是一條英雄河,龍州起義之高旗映紅江面,烈士之殷血染出萬樹紅棉!
Zuojiang river preserves rich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as the Longzhou uprising* once took place there.
*In the 1930s, Deng Xiaoping led the peasants and workers to revolt,that was longzhou uprising and eventually formed the 8th Red Army.
例3的原文采用虛實結(jié)合,層層遞進的手法,很好地彰顯了左江的紅色革命歷史意義。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首先尊重譯語讀者的期待視野,采用寫實的手法將主要信息譯出,然后對中國特有的紅色文化詞“龍州起義”,采用注解的方式,拓展其期待視野,從而達到有效宣傳地方特色文化的目的。
3.省譯法
地方宣傳畫冊原文在進行景物描寫時,采用了大量同義反復表達進行渲染,而英語讀者習慣對景物進行客觀描述。翻譯時可采用省譯法,對原文中重文采而輕內(nèi)容的文字進行刪減、合并。
例(4) 崇左之水通透明澈,靈性瀲滟,星羅密布,形成了南國邊陲迷人的“百里山水畫廊”。
Waters in Chongzuo are crystal clear. The dense network of rivers form a charming “Landscape Gallery”on the south border of China.
上例中的形容詞“通透明澈”,“靈性瀲滟”實質(zhì)上屬于同義反復,如果將原文全部直譯,譯文會顯得啰嗦,不符合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和審美標準,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采用省譯法,譯為“crystal clear”。
地方宣傳畫冊旨在對外宣傳地方文化文化和優(yōu)勢資源,其外宣效果依賴于譯文讀者的接受度。因此,譯員在翻譯時需明確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尊重其審美習慣,借鑒譯入語平行文本常用的范式,靈活使用直譯法、加注法、省譯法,采用簡潔直白的語言表達,突出原文主要信息,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接受度。此外,對于宣傳畫冊中極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翻譯時譯者還需發(fā)揮主體性,講好地方故事,幫助讀者拓展期待視野,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傳播本土文化。
[1]Iser,Wolfgang.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ress,1980:97-120.
[2]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07.
[3]謝華.廣告語言翻譯與接受美學理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0(10):80-82.
[4]顏健生.接受美學視角下廣告翻譯的心理認同[J].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218-221.
[5]張玉環(huán).論西方樂隊名稱的翻譯—接受美學的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11):22-25.
[6]Jauss,Hans Robert.Translated by Timothy Bahti.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45-75.
[7]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對外大傳播, 2004(09):4-6.
[責任編輯 王云江]
On C-E translation of propaganda album from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YANG Qi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532200, China)
It is a case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he propaganda album text of Chongzuo, Guangxi in the ligh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Findings include: translators should take priority of the target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familiarize the structural and lingustic features of the target parallel text and flexibly utilize translation methods like literal translation,paraphrase,annotation,ommision to make similar. As for unique local culture notions, translators should be creative to expand th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and spread local culture.
receptional aesthetic; propaganda album;translation method
10.3969/j.issn.1673-9477.2016.03.030
H315.9
A
1673-9477(2016)03-095-03
[投稿日期]2016-07-18
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2JGA230)
陽瓊(1984-),女,湖南婁底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學、語篇語言學、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