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弢
(江蘇商貿職業(yè)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1)
?
父母教育角色承擔與健全人格塑造
張弘弢
(江蘇商貿職業(yè)學院,江蘇 南通226011)
摘要:家庭教育角色是社會角色承擔的重要內容,母愛角色和父愛角色也并非單純自然屬性層面的理解,其社會屬性又寄寓在個性遺傳、環(huán)境養(yǎng)成及后天習得等方面。母愛教育角色人類文化基因的生物性溯源,表現為無條件性,這對親子關系產生影響并投射到社會文化角色中。父愛教育角色的有條件性特征,呈現約束與規(guī)范的社會性指征。擺脫家庭教育的窠臼,形成剛柔并濟的健全人格,盡力克服多種教育塑造偏差。
關鍵詞: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角色承擔;健全人格
每個人都要承擔不同的社會角色,其中母愛教育角色和父愛教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母愛無私、無條件給予,其關愛、勸慰和軟化功能最能撫慰人的心靈。而有條件的父愛會給正在成長的孩子一種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和自信,使之自強自立。只有平衡完整的父母角色承擔才會成就正常健康、剛柔并濟的健全人格,使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
一、角色承擔與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承擔
社會角色承擔一般指在社會互動和交往中,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依據他人或前人的角度、身份、位置、情感對社會的體驗,依歸這一角色社會傳統要求的規(guī)范和態(tài)度行事的過程。這個予與取的社會相互作用中不斷浸潤、逐步形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角。在家庭角色承擔中,父母角色看似天然而成、自然擔當,看似極少的主動模仿與學習,其實父母有意或無意留下的角色形象首先最大程度的銘記在子女心中,兒童的適宜行為、健康心理、良好習慣最終形成健全人格穩(wěn)定下來,受用終身;反之,父母負面的角色功能必然貽害無窮。兒童角色承擔是關于自己和他人的設想,采納他人的意見和觀點來觀察自己,增進對他人社會角色及其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己的角色行為。它的所有素材和參照首先來自家庭,即從父母角色承擔過程獲得。正如我國著名育兒教育專家孫瑞雪指出的,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的根源在父母,是由于早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愛造成的,
比如19世紀 40 年代俄國的別林斯基家庭教育觀,就對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作了深入闡述,探求了家庭教育的這一最根本問題??梢?,父母角色承擔與健全人格塑造關系密切,我們探討父母之愛的真諦,就是為了能夠更大限度地增加一些健康的父母之愛對人格塑造的正面影響,減少一些病態(tài)的父母之愛的負面作用,從而有助于每個人克服把世界上的他人都看成和自己一樣自我中心主義;有助于加強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換位思考和將心比心;有助于培養(yǎng)人們客觀接受自己的角色,主觀認同自己的角色,努力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母愛教育角色
無私的母愛歸根結底是人類文化基因的生物性的溯源。人直立行走引發(fā)的身體特征——骶骨的增長導致產道的變狹,頭顱的變大——生存結構的變化,嬰兒的未成熟而生和撫養(yǎng)期延長。由此積累起嬰兒與養(yǎng)育父母的深度內在關聯,而且持續(xù)的時間之長也很罕見。
無條件的母愛,自出生而得,無須后天的努力,無須具備任何資格就可以得到。[1]如果母愛在,就有天佑,尋常如歌謠“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F實生活中的確存在某種錯位,即爸爸呈現出較多的母愛,媽媽所表現的母愛則不充分。所以母愛的教育角色與家庭中父母的性別角色不是同一概念,或者說在個別家庭里母愛的教育角色從來就沒有出現過,或者要依賴長輩或族群母愛的教育角色來填補,可見父母的家庭角色承擔功能明顯,并非所謂自然天成。陜西“穿百家衣”的風俗就是這一母愛角色的形式,顧名思義,“百家衣”就是從鄰居家要來碎步片而做成的兒童服裝,其中的心力、勞力可見一斑。
無條件的給予是母性慈愛的行為表現。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嗷嗷待哺,穿戴臟兮兮,儀表舉止失常,那么就很難得出母親愛孩子的結論;她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表現在生活細節(jié)的方方面面,我們就會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母性慈愛的心理機制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必須對兒童發(fā)育成長負有責任,以維護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則要使孩子產生活下去并且活的有意思的現實感受。[2]母親或熱愛或恐懼的生活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生作用,事實上也大大投射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深處,表現在日常言行和心理層面。母親維系的單親家庭里成長的孩子的人格塑造的不平衡感十分明顯,要么表現為對生活的熾熱追求,要么就冷漠的多,甚至二者矛盾的對立存在。
無條件的母愛跟每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是一致的,也極有可能使人沉湎于此,無法或不能產生愛別人的意識和能力;再者,被愛是因為一個人具有某種品質美德(或者說某種優(yōu)點和長處),可能還會產生擔心愛會消失的不安全感,所以越是飽嘗母愛的人,不是善加教育引導,并不會自然釋放自己的情感,而是僅僅停止于情感回味或釋放對象的甄別。我們所有的人都牢牢地堅持著對母愛的渴求,當這種渴望難得到實現或令人滿意時,這種渴望也會轉換為其他種類的情感儲備起來。
無條件的母愛建立在密切的親子關系基礎上,但更可貴的是能夠坦然面對親子離散(或客居或嫁娶)。只有在這個階段,母愛達到淋漓盡致:無私并能貢獻出一切,除了被愛者的幸福一無所求。[3]自戀的、專制的和貪婪的母愛在自幼嬉戲廝磨遭受瓦解的階段會全部表現出來,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母愛真諦的人,才會覺得給予比獲得更幸福。張愛玲筆下的經典形象《金鎖記》里的曹七巧,就是這樣的典型,母愛缺席、親情淪喪的殘忍,更深刻地透視出人性裂變的因由:從小嬌慣孩子,但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離,實質不是對孩子的摯愛,而是過度憂慮的孩子的利己母親身上的占有欲,可以清楚地感覺到一種敵意。異化的人生境遇最終異化的是人性本身!留下解讀不盡的蒼涼與震撼。[4]
祖國、人民、故鄉(xiāng)和黃河,土地、河流、村莊等母體性事物符號代碼都是母愛角色的喻體,包含著對生命的關心和肯定,對生活的愛和活在世上的幸福的文化釋義。東亞母親觀音菩薩和“海洋社會”的媽祖,是婦孺皆知的中華母親偶像,“她們是高貴的呵護者、所有中國男人的母親和民間關愛的最高代表”;[5]在那些苦難紛紜的歲月里,他們永恒守望著千百年來的蕓蕓眾生,慰藉著中國人的孤寂靈魂。當下社會面臨母親偶像的缺失,背后潛藏著一種心靈危機:母性偶像的關愛、勸慰和軟化功能的萎縮與異化。象征堅硬、無情和暴力化,管制嚴厲的父愛角色隆重登場。
三、父愛教育角色
每位父親都應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父親負責把孩子從溫暖的家庭引向遠方的地理空間和廣闊的社會空間,他代表著思想的世界、法律與秩序、紀律,代表旅行與冒險。向孩子指出踏進世界和未來的路徑和訓誡。父親執(zhí)意的選擇以自己為模板的繼承人,與其說博取自己的歡心,不如說在完成一種有條件遴選。父愛的本質是有條件的愛。每位父親都應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有條件的父愛不必然均分給每個人,即使個人訴求或現實條件的渴望,即使表現的殘酷無情。在多個子女的家族和社會里,有條件的父愛必須靠復雜的斗爭過程才能夠得到;一旦辜負了父愛的期望,就可能失去。孝順的父系法則昭示順從是父子關系的主題。通常的父系社會倫理就是孝順,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和來自族群社會的口誅與體罰,甚至延伸成為法則法律的形態(tài)與權勢權術,合流為不可撼動的社會戒尺,監(jiān)督拷問每個不孝臣民的肉體和心靈。
除去嬰兒期生理心理上對母親無條件的愛和照顧的依賴階段外,對父愛所代表的權威和指引的需要越來越成為主導,而母親給予的生活安全感越來越成為次要,并且被自強自立所替代。而父親應付社會所帶給他的問題指導可能便追隨一生,往往社會不論動蕩與調順,可能需要父親指導的課題迥異,但這種指導的力量不可或缺且堅不可摧。
在自我和孩子的雙重期望下有條件的父愛呈現為原則性或理性,也恰恰是寬容的、耐心的和脅迫的、專橫的分水嶺,更成為母愛和父愛的區(qū)別點。即使父親不在身邊,但只要存在密切接觸,父愛就會給成長中的孩子提供自信心的原動力,其實這正來自對自己堅守的原則性理性追隨與矢志信念。社會權威的禪讓道理也在于此,不在于兩者形式上的逐鹿,而是更具包容性原則的伸張。
四、教育角色功能與健全人格
一般的生命當還不具備愛的能力時,只能感激地、滿懷欣喜地對被愛做出響應,盡可能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來創(chuàng)造愛的感情。“不愿長大”的心理暗示與第一個禮物、第一次做飯等回報父母的人生初次驚喜,輝映成初幼階段的溫暖風景,銘記于親子關系大廈的記憶殿堂。自我中心是進入青春期的標志,自我與他人關系的基本理念也得以確立。社會主要由陌生人組成,滿足自己需要不是生活的全部意義,他人的需要也變得同等重要——社會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成為自己全部努力的根本目的。越來越認同分享使自己更滿足,越來越認同愛比被愛的滋味更歡愉。通過釋放愛,“從他的由自戀與自我中心構成的孤獨幽閉的獄室中解脫出來。他體驗到了新的融合、分享與協調”。
剛柔并濟成為健全人格的完美范式:發(fā)展了母親基于自己愛的能力與根源的良知,也發(fā)展了父親基于自己的原則和判斷力上的理性。心中萌生某種確信,任何罪孽與罪惡都不會剝奪和失去愛和祝福,但必須承擔錯誤行為的某些后果,并為之改變你的行事方式與處世哲學。如果一個人只保留父親的良知,那他會變得苛刻、少人情味;如果他只保持母親的良知,那他就容易敏感,少決斷力,阻礙被悅納與歡迎。
當母愛過分縱容或對他支配作用明顯,同時有一個軟弱并冷淡的父親,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因為十分依賴母親,而長大后往往感到孤立無援,想努力得到保護,想被人照顧;缺乏父親般的品質,如紀律、獨立性和自己駕馭生活的能力等一般社會對男性人格的典型要求。甚至在有權威的男人身上尋找母愛般的依賴感,沒有能力肯定自己,不能現實地應對生活等。
當母愛過分冷漠、反應遲鈍又十分專制,孩子就會把對母親般保護的需要轉移到父親身上,變成單一父愛角色導向的人;完全只被賦予了法律、秩序、權威的原則,而沒有能力期待或者接受無條件的愛,內心的溫暖和柔軟被異化。如果他的父親很有權威,同時又強烈地愛著自己的兒子,這一發(fā)展方向就更會得到加強。[6]
參考文獻:
[1][2][3][6]弗洛姆.愛的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49,61,54,56.
[4]李仕華.張愛玲《金鎖記》中曹七巧變態(tài)心理原因分析——從精神分析角度透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41-46.
[5]朱大可.女性偶像的黃昏[J].中外文摘,2010(10):20-21.
Assumption of the Role of Parent Education and Healthy Personality Modeling
ZHANG Hongtao
(Jiangsu Business College, Nantong, Jiangsu 226011, China)
Abstract:The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ssuming the role of society. Motherly and fatherly role is not simply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attributes, its social attributes reside in personalized genetic,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nd acquired acquisition. The origin of biological maternal education role of human culture gene is revealed as unconditional nature, which has an impact on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projects to social and cultural role. Conditional education trait of fatherly role shows indications of social constraints and norms. It should get rid of the stereotype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form a sound firm and flexible personality, and try to overcome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shape deviation.
Key words:socia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role assumption; healthy personality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9X(2016)01-0099-03
作者簡介:張弘弢(1971-),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文學碩士,教授,主要從事高校通識教育、大學語文與文化批評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