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曦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038)
?
審判中心視野下立案公開制度探究
李曦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法學院,北京100038)
摘要:2014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深入探討了依法治國方略以及實施路徑,指出“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特別強調了審判特別是庭審在刑事訴訟中的關鍵性地位。立案是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的開啟程序,也是偵查程序的開端,因此立案公開又是促進“偵查中心”向“審判中心”進行轉變的關鍵一環(huán)。目前我國的立案公開雖有成就但是仍有缺陷,需要在“審判中心”的指導下,繼續(xù)完善立案公開制度。
關鍵詞:立案公開;審判中心;偵查中心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深入討論了依法治國方略,指出“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從此,“審判中心”成為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也意味著我國的訴訟體制將要發(fā)生一次前所未有的變革。
一審判中心的本質和意義
1.審判中心的本質。
在我國,審判中心主要是針對偵查中心而言,是指在刑事訴訟各個階段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將刑事審判作為整個刑事訴訟的中心,偵查、起訴等審判前程序則被視為審判程序開啟的準備階段;只有在審判階段,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充分的維護,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才能得到最終的、權威的確定。[1]換句話說, 審判中心就是要把審判作為整個訴訟活動的核心,審判前的行為都是在為公正審判做準備,在審判活動中,不僅要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有罪或者無罪的認定,而且還要對偵查過程中獲得的案件事實、證據(jù)進行質證和審查,保障確定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證據(jù)經(jīng)得起法律的檢驗。
一直以來,關于審判中心的研究沒有中斷過,但是關于審判中心的具體含義,學界還沒有達成共識,筆者贊同孫長永教授的觀點,他認為,審判中心的含義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就整個刑事訴訟而言,審判程序是中心,偵查、起訴等訴訟階段都是為審判程序做準備,只有經(jīng)過審判才能最終認定被告人是否犯罪,處以何種刑罰;二是就整個審判程序而言,第一次庭審程序為中心,第一次庭審程序是其他審判程序的前提和基礎,在所有審判程序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
2.審判中心的意義。
第一,有助于轉變偵查人員的辦案理念。傳統(tǒng)的偵查模式,使偵查人員在偵查過程中僅僅關注案件是否能夠順利終結并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能否順利抓獲犯罪嫌疑人,而且由于工作壓力大,時間緊張,對工作過程中收集的證據(jù)是否符合法定的證明標準、是否形成完整的證據(jù)鏈并不關心或者沒有精力關心。審判中心將刑事訴訟的中心轉移到審判工作上來,大大減輕了偵查工作的壓力,使得公檢法的分工更加明確,形成新的偵審關系、偵訴關系。偵查人員在偵查實踐中更注重用法律檢驗證據(jù)的合法性,使其收集的證據(jù)和查明的案件事實更加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更加具有針對性。
第二,有助于實現(xiàn)程序正義。通俗來講,程序正義不僅要求案件的處理結果符合實體法的正義精神,而且對案件的處理過程也應當保持公平、正義,符合程序法的正義精神。也就是說,單純保持案件結果的公正性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確保得到這一處理結果的過程也應當是公正的。 我國2012年《刑事訴訟法》在立法時嚴格貫徹了“無罪推定”精神,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公檢法在“流水線作業(yè)”模式下,法官對案件的偵查過程知之甚少,從而加劇了其對偵查和審查起訴的依賴性?!皩徟兄行摹笔菍⑿淌略V訟的中心轉移到審判活動中來,把審判特別是第一次庭審程序放在首要位置,符合“無罪推定”原則的要求。在新型的訴訟模式下,認定證據(jù)、查明案件事實以及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等活動都在審判中進行,使偵查人員和法官能夠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起案件及其當事人,保證案件處理過程的公正性。
第三,有助于樹立公安司法機關的司法權威。 全面貫徹“審判中心”,不僅要求刑事程序中心的轉移,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偵查權的制約和監(jiān)督。大多數(shù)案件的偵查工作都是由公安機關來完成,而實踐中公安工作除了要處理刑事案件,還擔負著維護社會治安和為人民服務的任務,可見公安工作繁重而緊張。為了迅速偵破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辦案人員很容易采取極端的處理方式,比如刑訊逼供,最終導致冤假錯案的出現(xiàn),這也是網(wǎng)絡關于公安機關的謠言泛濫,公安機關公信力和權威下降的重要原因。審判中心使刑事程序的中心發(fā)生了轉移,一切審前程序都是為了審判做準備,因此公安機關在偵查程序中的工作量就會大大減少,有更多的時間和經(jīng)歷去完善執(zhí)法過程的漏洞和不足,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刑事案件及其當事人,這樣才能在群眾中樹立良好的口碑,重塑公安機關人民衛(wèi)士的形象,不斷樹立公安司法機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司法權威。
二審判中心與立案公開的關系
在刑事訴訟中,審判中心與立案公開相輔相成,是手段與目的、原則與內容的關系。
一方面,立案公開是手段,審判中心是目的?!皩徟兄行摹笔枪菜痉C關進行刑事訴訟活動所期許的目標,也是刑事訴訟的理想狀態(tài)。立案是整個程序的開端,規(guī)范立案活動、促進立案程序規(guī)范化是實現(xiàn)“審判中心”的開端。也就是說,構建“審判中心”,立案公開是開端也是前提。
另一方面,“審判中心”不是具體的制度,而是一項原則性的規(guī)定,是實現(xiàn)程序正義的指導思想。堅持“審判中心”,包括若干內容,例如庭審中心、直接言詞[3]等,立案公開也是其內容之一,是“審判中心”的應有之義。
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前蘇聯(lián)訴訟階段論的影響,我國一貫奉行的是“偵查中心”的訴訟體制,并沒有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偵查機關承擔了大部分的刑事訴訟任務,不僅要嚴格依法辦事,而且還要把案件查個“水落石出”,案件事實和證據(jù)的調查工作全部落在了偵查人員的身上,而檢察院和法院則充當“質檢員”的角色,負責對案件進行二次審核把關,在這樣的模式下,是否將立案信息公開完全取決于偵查機關,法官對案件的裁判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偵查機關提交的偵查結論,很容易先入為主,形成有罪推定。除此之外,雖然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對偵查權做出了限制,檢察院和法院也對偵查過程享有監(jiān)督權,但是由于過于重視偵查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導致了偵查權一家獨大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案件的審判過程充斥著形式主義色彩。在公安實踐中,在“偵查中心”的指導下,偵查人員的視野相對較窄,他們所關心的只是能否破案和抓獲犯罪嫌疑人以及案件能否順利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公安機關負責人也往往把破案數(shù)和刑事拘留的人數(shù)作為評價偵查人員工作的主要標準,在這一整套工作體制下,偵查人員難免會急功近利,為了所謂地“順利破案”,將需要公開的信息不予公開,更有甚者使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證據(jù),造成冤假錯案。
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偵查人員卻仍然堅持偵查秘密原則,以“有礙偵查”或者涉及某種秘密為借口,不愿意或者不主動將案件信息向公眾或者當事人公開,一些當事人特別是受害人一方完全不知道案件的進展情況,導致對立案的監(jiān)督流于形式,不僅使立案公開停滯不前,而且阻礙了“審判中心”訴訟體制在中國的建立?!瓣柟馐亲詈玫姆栏瘎保瑢崿F(xiàn)立案監(jiān)督,最好的方法就是樹立審判中心法治理念,建立立案公開工作機制。
三立案公開在我國的發(fā)展概況
早在1979年,刑事訴訟法就規(guī)定了關于不予立案的告知制度,被看作是立案公開的雛形。1996年和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關于立案公開采用了同樣的規(guī)定,并對其進行了完善,不僅豐富了關于控告人、報案人申請復議的方式,而且檢察院的主動介入,使其法律監(jiān)督權得以充分運用。2012年,公安部出臺了《公安機關執(zhí)法公開的規(guī)定》,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網(wǎng)上公開辦事的具體細則,為立案公開提供了全新的范式。
2011年北京市公安局全面推行立案公開,并制定施行相應的工作規(guī)范,①被學界稱為立案公開的“北京模式”,并迅速推廣開來?!氨本┠J健笔橇腹_的先行者,也是全面推行立案公開的成功案例,與以往的立案公開相比有兩方面的突出特點:
第一,公開內容的廣泛性。根據(jù)《北京市公安局推行立案公開工作規(guī)范》的規(guī)定,公安機關堅持“能公開的全公開”原則,[4]公開的內容不僅包括案件的受理情況、嫌疑人的處理情況、涉案財物的處理情況以及相關事項的告知情況,而且還包括辦案人員的姓名、警號和其24小時聯(lián)系方式。如此一來,當事人不僅能盡快了解與自己有關的案件的進展情況,而且還能及時與辦案人員溝通、協(xié)調,解決法律上的難題。
第二,公開方式的多樣性。北京市公安局按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各個派出所設立“警務公開查詢機”,這種類似于ATM機的設備,確實為公民查詢案件提供了便利。而且,辦案人員也及時將案件信息公布到網(wǎng)上,公民可以直接登錄“立案公開查詢系統(tǒng)”查詢有關內容。
但是,由于“偵查中心”訴訟模式的根深蒂固,“北京模式”的成功并沒有完全帶動全國立案公開形式的好轉,立案公開存在嚴重的不足。
四立案公開的不足
1.立案公開的法律位階較低。立案公開涉及到公民知情權的保護,也是建立“審判中心”訴訟體制的關鍵一環(huán),但是,就目前來看,有關立案公開的規(guī)定多集中在各部門的規(guī)章中,不僅效力較低,而且適用范圍相當有限,不能充分發(fā)揮立案公開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力。
2.公開對象的欠缺。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我國立案公開的對象為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扭送人。但是對于立案材料來源不明和匿名舉報的案件,沒有具體對象時,立案應當向誰公開,如何公開,法律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在有些明確嫌疑人的案件中,是否立案與其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那么是否應當對嫌疑人公開立案信息,同樣沒有做出明確規(guī)定。而且隨著媒體的迅速發(fā)展,人類社會已經(jīng)進入自媒體時代,媒體的力量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并在輿論監(jiān)督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缺少輿論參與的立案公開是不完整的。
3.救濟方式單一。就當前國內的立法現(xiàn)狀而言,偵查機關常常采用復議的方式對立案公開進行救濟。而在公安司法實踐中,救濟其實就是上級部門對案件做出的又一個處理決定,既不能保障公民充分享有知情權,做出的決定又很難讓人信服,對于被害人受損的權利不能進行充分的補償。因此,單純依靠復議不能取得良好的救濟效果。
4.偵查機關缺乏主動公開的勇氣。雖然有了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有了“北京模式”的參考,但是就全國的狀況來看,在立案公開的實施過程中,偵查機關還是處于相對被動的位置。無論是向案件當事人公開立案信息,還是向檢察院公開立案信息,偵查機關常常出現(xiàn)“懈怠”。要么不公開,要么就是在各方要求下,斷斷續(xù)續(xù)地公開部分內容,缺乏主動精神。這樣做不僅不會達到偵查機關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增加當事人以及社會輿論的猜疑,甚至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加以利用,制造謠言詆毀偵查機關,破壞公安司法機關的形象。
五完善建議
1.轉變偵查觀念,樹立“審判中心主義”思想。
要真正實現(xiàn)立案公開,促進執(zhí)法規(guī)范化,轉變傳統(tǒng)偵查理念,樹立“審判中心主義”思想是重中之重。在偵查階段,務必使辦案人員全面樹立和貫徹“審判中心主義”思想,轉變陳舊的“偵查中心”觀念,將自身所從事的偵查工作看作是為法庭審判做準備,不斷提升自身法律素質,禁止刑訊逼供等一切非法獲取證據(jù)的手段,用合法的手段收集證據(jù)、查清案件事實,形成積極用法律來衡量自身工作的良好職業(yè)素養(yǎng);在審判階段,審判人員應當認真審查、認定證據(jù)和案件事實,依法作出適當?shù)牟门泻团袥Q,防止“審判走過場”的現(xiàn)象泛濫。
2.提高立案公開的法律位階。
除了在各個部門法規(guī)定立案公開外,還可以將立案公開在刑事訴訟法中做出更為明確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可以參照審判公開原則,將立案公開也作為刑事訴訟的一項原則,并厘清立案公開的定義、對象、范圍以及公開的例外。提高立案公開的法律位階,既能加強各部門對立案公開的重視程度,提升立案公開的法律地位,又可以擴展立案公開的范圍,擴大立案公開的影響力。
3.擴大立案公開的范圍。
第一,向嫌疑人公開。在刑事訴訟中,嫌疑人是不利法律后果的主要承擔者,是刑事案件的利害關系人,因此立案公開的對象不能僅僅局限在控告人、報案人、舉報人,還應當包括嫌疑人一方,及時向嫌疑人通知立案情況,充分維護嫌疑人合法的訴訟權利。
第二,向媒體公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各種各樣的媒體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也是司法監(jiān)督的重要方式之一。偵查機關應當將立案情況適時適地地向媒體公開,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報道,對于重大疑難案件,應當及時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通報案件進展情況和立案相關信息。只有媒體掌握了足夠真實的信息,才能做出真切可信的報道,才能正確引導大眾輿論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fā)展。
第三,向社會大眾公開。自媒體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每天都充斥著人們的耳朵,信息公開已是當前各個機構工作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偵查機關不僅要運用科學技術,在查詢大廳設立“柜員機”方便群眾查詢,而且還要利用先進的網(wǎng)絡技術,開通自己的官方網(wǎng)絡平臺,及時更新相關立案信息,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
4.建立立案公開的聽證程序。
筆者認為,這里的聽證程序是指對于疑難復雜的案件、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以及對是否公開立案信息存在爭議的案件,在偵查機關主持下,召開聽證會,召集社會各方集體討論、聽取各方意見所適用的程序。聽證程序不僅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發(fā)揮群眾集體的智慧,協(xié)助偵破案件,而且也使社會各方都參與進來,對偵查機關的偵查活動進行有效監(jiān)督。
六結語
著眼全球,“審判中心”是全世界訴訟體制改革的焦點,也是衡量執(zhí)法規(guī)范化的重要尺度,所以構建與其相適應的訴訟制度已經(jīng)成為大勢所趨。而立案程序作為刑事訴訟程序的開端,同時也是促進“偵查中心”向“審判中心”進行轉變的關鍵一環(huán)。就目前我國的現(xiàn)狀而言,立案公開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體制建設和法律規(guī)制方面還有待完善,這就需要在“審判中心”的指導下,繼續(xù)推進立案公開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再以立案公開為開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審判中心主義”訴訟體制。
注釋
①根據(jù)《北京市公安局推行立案公開工作規(guī)范》的要求,立案公開是指局屬各執(zhí)法辦案單位在規(guī)范立案、依法辦案的基礎上,通過信息化手段,主動將刑事治安案件的受理、立案等主要進展情況,向案件受害人及其近親屬、代理人等提供查詢服務,公開接受群眾監(jiān)督評議。
參考文獻
[1]于紹元.實用訴訟法學新詞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2.
[2]孫長永.審判中心及其對刑事程序的影響[J].現(xiàn)代法學,1999(8):93-97.
[3]唐玉蓮.論審判中心對我國偵查工作的影響[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4(6):15-16.
[4]李松,黃潔.北京警方全面推行立案公開新機制,涉案人員可隨時隨地查詢刑事治安案件進展[N].法制日報,2011-07-06(5).
Class No.:D926.2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On Filing Disclosure System Under the Trial First Institution
Li Xi
(Law School,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In October, 2014,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CPC studied the strategy of rule of law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t pointed out the reform of trial litigation system should be taken as the center work,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the trial court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The public filing is the key to turn from the investigation center into the trial center Becaus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hina's current public filing, we have to improve the public filing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rial first.
Key words:public filing; trial centers; investigation center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6758(2016)03-0052-4
作者簡介:李曦,碩士,中國人民公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