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明
(湖南省桂陽縣第七中學 湖南桂陽 424419)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提高師生互動有效性的探究
歐陽明
(湖南省桂陽縣第七中學 湖南桂陽 424419)
師生互動式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富有多元化、新穎化、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式,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思考問題的能力。因此,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在歷史教學中去構建一個師生互動、和諧自由的課堂教學氛圍,對學生加以引導和溝通,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師生互動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互動式教學在全國初中教學中廣泛應用,這一教學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處于被動的地位,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率。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加強師生互動進行深入分析,以期為廣大同仁的教學提供一些借鑒。
歷史教師需根據本班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而調整教學進度、計劃等,構建平等和諧、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死記硬背、機械化訓練的學習模式為興趣式、主動式的學習模式。初中生是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時期,處在輕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下會有更豐富的想象力,使得學生能夠在身心愉悅中學習,獲得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學習歷史的學習欲。
在新課程改革后,仍有很多教師堅持老大綱的教學目標。在教育學生時,以能灌輸更多知識拿到更高的分數(shù)為教學目標,在進行教學互動時,也只是單一的老師問學生答的單線教學模式,很難有效的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使得學生既沒有掌握初中歷史教育的主線,也使學生在學習歷史時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嚴重影響互動式課堂教學應有的效果。
目前,互動教學模式的優(yōu)越性大多數(shù)教師都了解,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卻很保證其科學、合理的貫徹運用。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互動教學過程中,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例如在設置了一些缺乏深度的問題,學生很難進入深層次的思考。以致于互動教學只存在表面,沒有跟學習主體進行有效的溝通,達不到互動教學的真正效果。
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沒有主次之分,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中心。但是部分初中歷史教師由于錯誤的認知,認為師生互動教學是簡單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而忽視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因此,使得課堂教學的互動范圍縮小,互動形式簡單化、單一化。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減少,不利于學生提升綜合能力。
歷史不僅有跨度,更有深度與高度。對于歷史教學來說,課堂承載的不僅是歷史的知識,也是歷史的道理,更是歷史的良知與情懷[1]。目前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方法比較單一,以為歷史的學習應是以史實記憶為主,對學生進行單一的灌輸式教育。這種教學方式嚴重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出大片只會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學生。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采取互動式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能夠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針對這一實際問題,為充分發(fā)揮互動教學模式的作用,本人對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加強互動性的方法進行了探索,現(xiàn)分析如下。
備課是上課的前提,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前備課中,能否考慮到課堂教學中的變數(shù),做好完善的課堂預想,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直接影響著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教師還應當重視師生互動過程中重視課堂教學的深度,深度式學習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從“已知歷史”到“未知歷史”的過程[2]。例如,筆者曾在班上在講解《古代建筑奇觀》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與感悟課文中的內容,引導大家看書本中有關趙州橋的圖片,我說:“從圖片上看到單孔敞肩的趙州橋靜臥在自然的懷抱,像個明眸善睞的姑娘的眼睛,又像古代詩人對它所形容的那樣——一道虹。趙州橋這無聲的美讓人無法抗拒……”通過圖片和形象的朗誦,引導學生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橋,并去解說趙州橋與其他的不同特點,以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了解和興趣。因此,教師在備課階段的精心設計與安排,能夠有效地加強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初中學生處在13-15歲之間的年齡階段,他們有著非常強的求知欲,渴望知識,也對于一些問題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初中教師應當了解與掌握學生具有的個性特點,實時關注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并根據初中歷史課堂的實際教學、互動情況,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趣味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曾在講解“臺灣問題”時,把握住學生對于祖國的情感,在對臺灣省歷史進行簡單介紹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關于臺灣回歸大陸的問題,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對祖國統(tǒng)一的認識。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的愛國情感被激發(fā)出來,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樣既提高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性。
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要強化互動教學意識,充分認識教師和學生都應當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這是有效開展互動式教學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師必須明確自己在互動教學中角色:初中歷史教師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引導者,而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合作者與參與者,師生之間應是教學相長的關系。同時,教師還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活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氛圍,為學生營造一個樂于學習、積極學習的課堂環(huán)境,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處理好學生思維能力養(yǎng)成與知識體系構建之間的關系,將學生的學習能力養(yǎng)成作為重點,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互動中,了解與掌握初中歷史教材內容中的重要知識點,正確架構初中知識體系,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知識體系。
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使傳統(tǒng)的歷史教師角色得以轉變,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也不再處于被動地位,而成為了積極自主的參與者。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要加強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性,掌握初中學生的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互動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1]喬麗軍.初中歷史教學的“深度”困境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5,19:68-70.
[2]周云華.好課的三個重要學習指數(shù)——以初中歷史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9: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