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
——《蘿卜干的滋味》讀后感
這是一個關(guān)于愛心和善良的故事。振亞是一位比較富有的孩子,他卻故意拿錯飯盒去幫助一年也吃不上肉的同學,而自己卻吃同學的蘿卜干。
雞腿、肉圓、排骨和用別人不要的爛蘿卜腌制的蘿卜干,孰優(yōu)孰劣,不比自有分曉。振亞看似“愚蠢”的行為背后,是一顆既樂于助人又照顧同學顏面的心,很值得我們學習。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導我們要樂于助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不知何時開始,美德似乎不再受歡迎。長城上摔倒的老人,沒人幫助,窒息而亡;小偷明目張膽地偷竊,大伙卻都視而不見;一個歹徒就能搶劫一整輛車,十幾個歹徒就能橫掃整個昆明火車站……助人為樂都沒有了,更別提“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了。
反思自己,有時候也有點冷漠。上周放學,看見一位乞丐坐在路邊,看起來腿腳不便的樣子。瑟瑟寒風讓我裹起厚厚的羽絨服,而他就坐在水泥地上,不停地磕頭,看上去很可憐。我同學要去給他點錢,我卻干脆地拉住他的手:“不給,一分錢也不給。這種人都是騙子,不要同情!”“可是,他看起來很可憐呀?!笨粗瑢W支支吾吾、猶猶豫豫的樣子,我拉起他的手,跑開了?;蛟S,那個乞丐真是個騙子,但是萬一他真的是需要我們的幫助呢?我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
還有一次,我的同桌生病了,在課堂上嘔吐了??粗裰念^、蒼白的臉、耷拉的眼神,我沒有伸出援手;聞著那股難聞的氣味,看著那些黃黃的食物殘渣,我也忍不住惡心起來,唯恐避之不及,連一張餐巾紙都沒有遞過去,更別提主動幫忙了。后來,同桌在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清理了垃圾,身體狀況也有所好轉(zhuǎn)。雖然,老師和同學們自始至終都沒有抱怨過我,可是我真的對嗎?
看完《蘿卜干的滋味》一書以后,靜靜地,我有所感悟。
文:上海市第六師范附屬小學五(7)班 薛金昊
《小主人報》上海市金橋小記者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