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定山
(南京市浦口區(qū)大橋小學)
讓學生真正理解圓的面積公式
許定山
(南京市浦口區(qū)大橋小學)
一位老師在“圓的面積”新授課的全課總結(jié)環(huán)節(jié)安排了學生質(zhì)疑,其中有一位學生的發(fā)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既然圓的面積轉(zhuǎn)化成的是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那圓的面積公式為什么不寫成S≈πr2呢?”這位老師可能是因為快要下課了,也有可能是對這個問題沒有預設,不知怎么回答,老師說:“因為它是一個公式,所以必須用等號?!睂W生似懂非懂坐下了,很顯然這位老師的回答并不能讓學生信服。
學生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看來學生并不認為他們學到的圓的面積公式是準確公式,這樣的認識到底是個別學生或者是個別班級,還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帶著這樣的思考,筆者先后對周邊學校20個班級的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內(nèi)容是這樣的:
把你認為正確的答案序號填在括號里,可以多選:
1.我們在學習圓的面積公式時,是把圓轉(zhuǎn)化成()計算它的面積的。
A.近似的平行四邊形B.平行四邊形
C.近似的長方形D.長方形
2.圓的面積公式是()。
A.S=πr2B.S≈πr2C.S>πr2D.S<πr2
考慮到“圓的面積”是五年級的內(nèi)容,六年級學生已經(jīng)把這一知識擱在一邊一段時間了,對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可能判斷不準確,但學習“圓的面積”時已經(jīng)形成的結(jié)論,也就是第一題的D答案和第二題的A答案不應有錯。于是,我在統(tǒng)計時只要第一題所選的答案中包含D,第二題的答案中包含A就算對。但統(tǒng)計結(jié)果第一題沒有選擇D,第二題沒有選擇A的學生相當普遍,幾乎所有班級這樣的學生都超過了50%,其中第一題沒有選擇D的竟然高達95%,很多學生選擇了C。為什么會選擇C呢?在與科任老師的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教具或課件:
把最右邊的扇形平均分成兩半,把其中一半移到左邊。這樣就把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成了近似的長方形,難怪有這么多的學生選擇了C。這樣的教學雖然便于學生看出長方形的長和寬,但學生沒法理解一個圓能通過無限分割真的拼成長方形。
針對這樣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在與多位老師的交流中,我們普遍感覺到當下的圓面積教學存在以下不足:
1.學生操作感知不夠,有很多學生只拼了16等份或32等份的圓,缺少從4等份到8等份再到16等份、32等份的完整過渡,學生觀察不全面,無法從中發(fā)現(xiàn)拼成的圖形逐步由近似平行四邊形向長方形過渡。
2.教學中過多地關注如何拼以及拼成后面積如何計算,也就是更注重公式的形成過程,而如何拼成一個真正的長方形筆墨不多。
3.推導過程只局限在平均分的份數(shù)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于長方形,究竟能不能拼成長方形學生模棱兩可。
我們有針對性地對圓面積教學進行了一些改進:
在教學中增加了4等份和8等份圓的操作,每操作完一種就把它拼成的形狀記錄在電腦上,并且每拼成一個圖形都讓學生說說像什么圖形,4等份時竟然有學生說不出像什么圖形,在拼32等份后老師安排了比較環(huán)節(jié):
師:一開始4等份時你們?yōu)槭裁礇]有發(fā)現(xiàn)拼成的是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認為上下兩條邊太彎曲了,感覺一點也不像;有的學生認為就像一只烏龜,誰知道會是近似的平行四邊形。
師:隨著平均分的份數(shù)越來越多,拼成的圖形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
學生:上下兩條邊不太彎曲了。
學生:不像烏龜了(笑)。
師:怎么就不像烏龜了呢?
學生:頭不翹了。
另一學生:傾斜得不厲害了。
老師對這名學生進行了表揚,老師問:要是再繼續(xù)分下去,會怎樣?在學生說出一些答案后老師在屏幕上出示了64等份的近似平行四邊形。
師: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覺都有一點像長方形了。(也有的學生爭執(zhí),認為還應該是近似的平行四邊形)
師:不管它是近似的平行四邊形還是長方形,你會大概的計算一下它的面積嗎?老師只給一個條件,原來的圓半徑是5厘米。(“大概”兩個字聲音特意強調(diào))
學生嘗試計算,得出這個近似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πr2。
老師在圓的面積S和πr2之間加上約等號,面帶苦澀地說:圓的面積用這種方法計算只能得到一個大概的結(jié)果呀!
師:有沒有辦法找出求圓面積的準確公式?(停頓1分鐘多,有的學生在下面小聲議論)
學生議論一段時間后,有學生舉手說:我相信繼續(xù)不斷地分下去,上下兩條邊就不再彎曲了。
另一個學生連忙舉手:斜邊也不再傾斜了。
部分學生:那就變成了真正的長方形了。
老師在屏幕上展示長方形,指出:科學家正是這樣堅持不懈地分下去,最終發(fā)現(xiàn)圓是可以轉(zhuǎn)化成長方形的。
接著再讓學生自主討論長方形與圓的關系,得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老師親手把S和πr2之間的約等號改成等于號。
本節(jié)課上到這里離下課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老師勉強帶領學生完成實際應用就下課了,似乎有些倉促,來不及鞏固了,顯得并不完美。但比起完整的推導過程,顯然得遠遠大于失,因為學生真正理解了圓的面積推導過程,學生第一次通過了無限分割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學生是千差萬別的,很多學生可能以后并沒有機會接觸數(shù)學極限的思想,沒有這樣的教學他們可能終生都認為圓的面積是一道近似公式。
吳劍春,馬鳳枝.“圓的面積”設計及評析[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4(21).
·編輯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