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濱??h第二實驗小學(224500) 王兆素
?
把握難點癥結提升教學效能
江蘇濱??h第二實驗小學(224500)王兆素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突破教學難點,這是提高教學效能的關鍵。教師要把握難點癥結,選擇采用直觀圖示、讓學生經歷表征過程等教學方法,凸顯數學本質,實現高效課堂。
難點癥結教學策略教學效能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難點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影響數學課堂教學效能的因素之一。如何才能把握教學難點,實現課堂高效呢?教師要吃透教材,從學情出發(fā),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把握難點癥結,做到對癥下藥,由此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能。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較為活躍,因而,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明晰知識的本質屬性,借助直觀圖示,選擇教材中的典型實物進行教學,帶領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準確感知數學概念,突破教學難點,彰顯數學知識的本質特征。
例如,蘇教版教材“圓的認識”的教學難點就是學生對圓的本質屬性不甚了解。其一,圓是平面內一條封閉的曲線;其二,圓上任何一點到一個頂點的距離相等。如何讓學生準確認識“圓是平面內一條封閉的曲線”是難點癥結所在。教師通常會不假思索,選擇圓形紙片、圓柱體物品底面等實心圓的實物或者實物圖來進行直觀引導,但無形中卻讓學生產生這樣一個誤區(qū):圓就是一個面,由此不利于對圓這個本質屬性的認知和建構。基于此,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直觀圖示來進行展示:層次一,先出示實物,讓學生根據實物來認識圓,學生認識了圓形鐵環(huán)、圓形手鐲、圓形電扇,對空心圓有了初步認知;緊接著展示一些實心圓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并認識到方向盤、茶杯口、自行車車輪等外圈都是圓的物體,然后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例。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如1元、5角的硬幣外圈都是圓,透明膠帶的內圈外圈都是圓,等等。由此,學生準確感知圓是一條封閉的曲線。
以上教學,教師精心設計,選擇了空心圓和實心圓的實物和實物圖,讓學生直觀感知圓的本質屬性,從而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能。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抽象概念的建構需要一個生成和表征的過程。教師要帶領學生經歷這個過程,通過觀察、分析、抽象和概括,最終實現難點的突破,正確建構數學概念。
例如,教學蘇教版教材“圓的認識”時,如何讓學生理解圓的半徑和直徑的數學表征,這是教學的難點所在。教材大多是采用抽象表征方式: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是直徑。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有意識地讓學生經歷半徑和直徑的數學表征過程:先隨手在圓內、圓外、圓上分別點上一個點,標上A、B、C,然后提問:“這三個點分別在圓的什么位置?現在將這幾個點和圓心連起來,看看發(fā)生了什么?”我先將圓心和圓上的一點連接起來,學生認為這個線段叫做半徑。我又將圓上的兩個點連接起來,中間經過圓心,學生認為這個線段叫做直徑。此時我追問:“半徑是如何形成的?直徑呢?”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發(fā)現了本質所在:圓的半徑是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連接形成的;圓的直徑是兩端都在圓上,并且通過圓心。由此,學生經歷了整個數學表征的過程,對數學難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以上教學,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自主經歷概念的定義過程,通過抽象和概括準確揭示圓的半徑、直徑的概念,使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得到了發(fā)展,大大提升了教學效能。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的內在規(guī)律是一個教學難點,需要有效的探究推理。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從而建構數學規(guī)律。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如何讓學生理解一個圓內有多少條半徑和直徑,理解半徑的長度和直徑的長度之間的關系,這是教學中要突破的難點。通常教師會要求學生畫圓,將畫有半徑的圓形紙片對折后進行比較,但這樣卻制造了認知難點,學生無法自主探究。因此,我提出問題:“想一想,在一個圓中能畫多少條半徑?半徑長度有怎樣的關系?如何比較?”學生畫出圓的半徑并展開探究,有的認為可以通過測量的辦法,也有的認為可以通過折疊比較的方法,還有的認為,畫圓時圓規(guī)的兩腳尖的距離不變,這個定長就是圓的半徑,由此可以證明圓有無數條半徑,圓的半徑都相等,同理得到圓也有無數條直徑,直徑是半徑的2倍。
以上教學,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操作要領,彰顯出圓規(guī)畫圓時定長的內在規(guī)律,從而有效建構了“同一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也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的數學規(guī)律,讓數學課堂更為高效。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教材入手,把握難點癥結,選擇典型的直觀圖示,讓學生經歷數學表征過程,自主探究操作要領,建構數學規(guī)律,由此實現數學課堂的高效性。
(責編童夏)
G623.5
A
1007-9068(2016)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