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潮
有位獵人,在山里捉到兩只同日出生的漂亮雉雞,一只金尾,一只紅尾。于是,便帶回家養(yǎng)在籠里觀賞。其中的金尾雉雞,每天都堅持在籠中揮動翅膀,練習飛行動作;而紅尾雉雞卻飽食終日。金尾雉雞便規(guī)勸道:“咱們都是鳥類,就應(yīng)該學會飛行的本領(lǐng)!”“飛行?”紅尾雉雞冷笑道,“關(guān)在籠子里,往哪兒飛?還是趁早死了那條心吧,免得白費勁!”一看人家不聽,金尾雉雞便無奈地搖搖頭,繼續(xù)扇著翅膀進行練習;而紅尾雉雞則垂下眼簾,依舊獨自在那里舒舒服服地曬著太陽。
直到有一天,調(diào)皮的小貓把籠子給打開了,沒放棄鍛煉的金尾雉雞,憑借著自己強勁有力的翅膀,迅速沖出籠子,飛回了山林;而久不鍛煉的紅尾雉雞,想飛卻又飛不起來,仍被關(guān)在籠子里。這時,它后悔了,可為時已晚。(陳金安《中國寓言故事·兩只雉雞》)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要想不錯過那稍縱即逝的機會,就必須學會抓住機會的本領(lǐng)。否則,即使機會來臨,也會與之擦肩而過。同時,它也從另一個側(cè)面?zhèn)鬟_了一個信息:那就是美麗嬌艷的雉雞在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喜歡飼養(yǎng)的觀賞鳥類,而且它們出奇得漂亮,特別是雄性。
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韓愈在一首贈好友區(qū)弘的七言古體長詩中,就曾對那美麗嬌艷的雉雞贊美道:“蜃沉海底氣升霏,彩雉野伏朝扇翚?!保ā端蛥^(qū)弘南歸》)不是嗎?就因雉雞羽毛的色澤艷麗,連皇帝出行時,以顯示其尊嚴形象的儀仗飾物——“宮扇”或“障扇”,也都是用五顏六色的漂亮雉尾制成的。那艷麗的色彩,猶如海市蜃樓一般,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一種奇異的幻景。就連唐代著名詩人杜甫都感嘆道:“云彩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秋興·第五首》)足見,用這種儀仗飾物營造出的氛圍,的確豪華而氣派。
雉雞,屬雞形目,雉科,也是該目中最大的科。它分為雉和鶉兩大類,包括了雞形目里的絕大多數(shù)成員。人們通常習慣地把它們中體型較大的稱為“雉”,而體型較小的稱為“鶉”。雖說,雉類的體型較大,但分布有限。多數(shù)雄雌差異很大,特別是雄性,有著非常華麗的羽毛;而鶉類的體型相對較小,且分布廣泛。它們的羽色暗淡,通常雄雌相差無幾。
在中國特別是在西南地區(qū),雉科的種類非常豐富,并擁有世界上近1/3的種類。其中,大約1/3是我國的特產(chǎn)種。而且超過一半的種類是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鳥類,素有“雉類王國”之稱。常見的雉類有:環(huán)頸雉、石雞;鶉類有:斑翅山鶉、鵪鶉。它們都屬于留鳥。由于它們腿腳強健,擅長在地面奔跑,按生態(tài)習性,被稱為陸禽,屬于最美麗的野生鳥類之列。其中,有不少種類深受人們的喜愛,在各國的文化中還占有重要的地位,成為人們最熟悉和與人類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野生鳥類。
環(huán)頸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野雞。雌性環(huán)頸雉渾身沙褐色,并雜有黑色和暗紅色的斑紋。與之相比,雄性環(huán)頸雉則顯得漂亮多了。它們不僅體型較雌性環(huán)頸雉要大,而且通體色彩斑斕。頸部為黑色,并有綠色金屬光澤,中間有一白色頸環(huán),環(huán)頸雉也因此而得名。雄性環(huán)頸雉的尾羽很長,上面間有橫斑,煞是好看。
它們的食性很雜,常以谷物、漿果、草籽和多種昆蟲為食。平時棲居在山區(qū)和丘陵的草木叢中,夜間飛落在樹木橫枝上棲息過夜。作為留鳥,它們早已適應(yīng)了北方的寒冷天氣,即使在冰天雪地的嚴冬,也不會離開自己的故土。它們的腿很強健,善于奔走。由于翼短,故不能遠飛。一遇驚嚇,它們就會快速地隱匿在草叢中蹲伏不動,將自己躲藏起來。
鶉類的斑翅山鶉,也叫斑翅、沙半雞。它背羽以灰褐色和棕褐色為主,雜以栗色橫斑和不規(guī)則的細紋。雄鳥前腹部有一倒“U”形黑色斑塊。習性與石雞相似,但不善鳴叫。也遠不如石雞那樣機敏,有時還有點傻。它們多生活在山坡或草原帶的樹林中。通常結(jié)群覓食,主食植物種子、嫩芽,也兼吃昆蟲。
盡管雉類與鶉類,它們都同屬一科,但兩者相比,特別是雄性,還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那就是鶉類,都沒有雉類那漂亮、飄逸的長尾巴,而是又短又禿。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屬雉科的野生鳥類,其雄性不僅羽色漂亮,而且還異常驍勇好斗。特別是在繁殖期間,為了爭奪地盤和贏得雌性的青睞,它們之間經(jīng)常會發(fā)生激烈的爭斗,直到一方頭破血流、落荒而逃為止。最后的勝利者,便成了雌性的“意中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人劉楨,曾這樣描寫道:“丹雞被華采,雙距如鋒芒。愿一揚炎威,會戰(zhàn)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長翹驚風起,勁翮正敷張。輕舉奮勾喙,電擊復還翔?!保ā抖冯u詩》)
開頭這兩句,乃簡筆勾勒。把斗雞那毛羽絢爛,如披彩衣;兩只腳爪,利如刀鋒的登場形象,描述得氣宇軒昂,一看便知是一員猛將。隨后兩句,則是心理刻畫,道出了斗雞心中那早已立下宏愿——定要獨占鰲頭。接著兩句是交鋒前緊張的窺伺、對敵手的研究。這兩句寫得極其傳神:一個“探”字,道出了斗雞窺伺戰(zhàn)機的詭秘,又顯得從容不迫。
“瞋目”寫出了它的全神貫注,而“火光”則點綴出它的蓄怒待發(fā)。那個“含”字,則顯現(xiàn)出一種含蘊不露、凝神以待的氣度。
就在人們還來不及反應(yīng)之時,那只斗雞早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躍而起投入廝殺。詩人用“驚風”,寫出了斗雞騰躍而起的敏捷,再以“敷張”,道出了斗雞展翅搏擊的勇猛,那形象何其逼真!隨之,便是一陣腳蹬、嘴啄的猛烈廝殺。轉(zhuǎn)眼間,那對手早已是冠血淋漓、毛羽四散,形象地再現(xiàn)出那斗雞的凌厲攻勢。就在觀眾還未看清是怎么回事的時候,敵手早已在慘烈的廝殺中,狼狽不堪地敗下陣來。于是,得勝的它便“還翔”收翅,凱歌高奏了。
全詩寫得的確非同凡響,一場緊張的廝殺場面,僅以寥寥十句,便動靜倏忽,神態(tài)畢現(xiàn);既層次井然,又富于氣勢,結(jié)尾更是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很早就有寒食節(jié)斗雞的習俗,并有著數(shù)千年的歷史。據(jù)說,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斗雞的娛樂。到了魏晉時期,這種娛樂形式,就更加盛行。而進入唐代,斗雞不光在民間有著大量的愛好者,即便是在皇室貴族中也大受歡迎。那時當朝皇帝唐玄宗對斗雞活動,更是推波助瀾。每年的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他都要聚眾斗雞,以示天下太平?;实廴绱耍_官顯貴們也爭先效仿。一時間,斗雞便成為了達官貴人、紈绔子弟追捧的一種時尚。許多人為此不惜重金,以至傾家蕩產(chǎn)。這正是:“斗雞芥翼爭英雄,雙距利刃逞威風。羽毛飛揚分勝負,終在紈绔歡樂中。”
人們之所以喜歡斗雞,就在于這種娛樂形式,既令人興奮、給人以刺激,又無危險。輕歌曼舞固然美妙,但比起斗雞來,總還是缺少點刺激的味道。于是,這種斗雞游戲,常常是“連戰(zhàn)何繽紛,從朝至日夕”(東漢·應(yīng)玚《斗雞詩》),一斗便是昏天黑地、通宵達旦。斗雞場內(nèi),兩雞相搏,針鋒相對。騰閃擊打,嘴腿并用。場面緊張激烈而扣人心弦,極富刺激性和觀賞性。斗雞場外,則常伴隨著斗雞的出現(xiàn)而進行賭博。賭客們紛紛押錢,來賭某斗雞的勝出。唐代詩人張籍,在他的一首《少年行》中,就曾這樣寫道:“日日斗雞都市里,贏得寶刀重刻字。”而五代時期的花蕊夫人,也附和道:“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斗雞場。內(nèi)人對御分明看,先賭紅羅被十床”(《宮詞》)??梢?,當時斗雞的盛行與場面的熱烈,風靡歷朝且不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