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華
(四川省南充龍門中學 四川南充 637130)
高中文言散文內(nèi)在意蘊淺析
蔣 華
(四川省南充龍門中學 四川南充 637130)
高中教材選編的篇目都是名家名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厚重的文化思想。挖掘文言散文的內(nèi)涵意蘊尤其重要,去化解學生對文言文的煩惱和恐懼,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化的興趣。
文言散文 內(nèi)涵挖掘
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從“好知”走向“樂知”,幫助學生從博大的中國古典文化里汲取營養(yǎng)。本文就如何挖掘文言散文的內(nèi)涵作以下幾方面的探討:
文言散文背景是解讀文章內(nèi)蘊的關鍵。背景里作者的家世、閱歷、情感、遭際及所處的時代等,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立體的生活圖景。我們通過文字走進作者的家園、作者的生活。共同體會作者的幸福和快樂,欣慰和喜悅;感知作者的艱難與挫折,悲愴和痛苦。教師通過學生閱讀文本的契機,帶領學生認識作者、了解作者、理解作者。
如蘇軾的《赤壁賦》,蘇軾一生坎坷的經(jīng)歷,是教師分析文章、學生理解文章必不可少的資料。背景中需要說明的是,蘇軾從21歲中進士到45歲時作《赤壁賦》,其間24年,遭遇父母妻子三個親人去世,到過七個地方任職。烏臺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弟弟蘇轍舍命斡旋,才算躲過一劫。出獄以后,顛沛流離、身心俱傷的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職位相當?shù)臀?,并無實權,而此時蘇軾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游覽,寫下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但是,蘇軾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曾經(jīng)懲辦悍吏,滅蝗救災,抗洪保堤。在密州,他曾寫下這樣豪邁的詩句: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密州出獵》里,蘇軾是一個自信、充實、從容的父母官。到黃州,蘇軾則變成一根豪不起眼的草芥。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地位落差,是一般常人難以接受的。面對現(xiàn)實的無奈,不甘沉淪的蘇軾內(nèi)心充塞著難以化解的矛盾。
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準備,我們就能夠帶領學生向課文的縱深方向進發(fā),可以這樣提問學生:《赤壁賦》中的“客”到底是誰?是同游的朋友還是他自己?通過這樣的探討,引導學生去理解文中的主客對話的用意。理解蘇軾內(nèi)心那依然未了的壯志雄心,和因為謫貶而導致有力無處使的失落和消極、苦悶與彷徨。
細節(jié)描寫就是指對文章中人物某些細小行為、神態(tài)、舉止、語言或者對事件的細微末節(jié)的描寫。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可以準確生動地表現(xiàn)作者情感.有助于讀者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師要經(jīng)常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敏感地去捕捉那些富有生活氣息而又真實感人的細節(jié),體會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的藝術魅力。
例如,《項脊軒志》一文,寫對母親的懷念:
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眩蛇啥?;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闭Z未畢,余泣,嫗亦泣。
這一段文字,通過家中奶媽對母親的念念不忘來表達對母親悠長的思念。一個與母親有關的細節(jié)是:“娘以指叩門扉日”一句,妙在“以指”二字。如果刪掉“以指”,即為“娘叩門扉日”,表達的意思雖然完全相同,但意蘊卻大打折扣?!耙灾高甸T扉”意思就是“用手指敲門”,可以想見,母親敲門的手指是怎樣的溫婉和輕柔,蘊涵了多少母性的細膩和愛憐。幼年失母的作者,從這個極細微的動作中感受到了母親這手指上細致的關懷。這是一種遙遠朦朧而又真切的母愛,讀來讓人有些隱隱的幸福和綿綿的疼痛。
把這些有價值的文字奉獻給我們的學生,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更加認真仔細地去體味古典文化中的精髓,藉此也會形成良好的鑒賞習慣。
語言是作品思想情感的載體,記人敘事的散文作品更加注重語言的表達效果。教師分析語言多數(shù)都是從修辭、句式、遣詞、造句等方面人手。有的教師考慮到學生對文言文興趣淺淡,處理文言文過于簡單,只要求學生記住相關的文言知識即可,對語言分析則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其實,教師在語言文字的分析上能做到平中見奇、常中見巧、于無聲處聽驚雷,讓學生豎起耳朵也不是件難事。同時,學生思考的興趣、探求的本能就可能被激發(fā)出來。
例如,《祭十二郎文》中,作者對侄兒韓老成英年早逝,非常傷心,有這么幾句:
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文中涉及到的兩個男孩,一個十歲,一個五歲。這是韓家得以延續(xù)香火的根苗,韓愈諸兄皆壯年而死,現(xiàn)在韓老成又走,必然引起韓愈對這兩個孩子能否成人立業(yè)的擔憂。但是,要把這些話放在祭文中,不僅不吉利,而且有些殘酷。但失去自幼和自己一起長大的侄兒,在韓愈痛不自持、悲不自禁的情況下說出這樣的話,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陳情表》結尾一段: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新朝皇帝邀請做官,李密作為前朝官員,士大夫的尊嚴和生命安全的矛盾讓他難以抉擇。文章內(nèi)容雖說是為祖母盡孝,其實真正的理由可能是希望皇帝多給他一些心理調(diào)整的時間。經(jīng)歷改朝換代,要適應一個新角色沒那么容易,又不是戲子。“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不光是憚于皇帝的威嚴,擔心拒絕皇命帶來的危險;更可能是自己不敢說不能說的理由(心理調(diào)整)而感到內(nèi)心惶恐。
總之,教師要本著一種研究與探索的心態(tài)去對待文言文課堂。不僅要探尋文言散文的內(nèi)蘊,還要把這些內(nèi)蘊運用于課堂教學,去化解學生對文言文的煩惱和恐懼,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化的興趣,幫助學生從博大的中國古典文化里汲取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