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擁軍(江蘇省常熟市王淦昌中學)
讓歷史課堂常開生命之花
——淺談歷史教學與生命教育的有效結合
顧擁軍
(江蘇省常熟市王淦昌中學)
從當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分析了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教育者,應如何從初中歷史教材中的“生命價值觀”中挖掘教育、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銳意進取,爭做有用之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構建具有“生命化”的歷史新課堂,使其煥發(fā)出青春活力。
初中歷史;生命教育;有效結合;方法策略
生命對于每個人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個本應該受到很多青少年關注的問題,卻一再被輕視、忽略。我們的歷史教育到底要教會學生什么?是對歷史事件分毫不差的背誦,還是對歷史人物津津樂道的評論?我們常說的“讀史明智”,是要開啟學生怎樣的心智?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刻領悟到,歷史教學的本質應該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起點,這是新時代賦予歷史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新時期青少年暴露出的生命教育缺失對歷史教學提出的新任務。因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從初中歷史教材中的“生命價值觀”中挖掘教育、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銳意進取,爭做有用之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進行了思考與研究。
歷史課堂常常會陷入“沉悶”狀態(tài)的大部分原因在于教師,我們常說“孤獨”的課堂主要就是因為忽視了情感溝通。而在歷史內容中,更多的人與事件是距離青少年很遙遠的生命片段,如果教師只是做一個知識的傳遞者,只想著完成教學任務而實施教學,那么學生注定終將是游離于生命本質之外的一個執(zhí)行任務的“被控制者”。教師要注重歷史教材中已有資源的提升與轉化,以學生的情感作為知識的介入點,讓他們以自己喜歡并接受的形式透過歷史去主動探尋生命的意義。如當講到“黃花崗起義”事件時,烈士們從容赴死的精神讓學生感到了一絲敬畏,但當筆者拿出林覺民(七十二烈士之一)當時寫給妻子的一封《與妻書》時,學生被深深打動了。英雄人物背后是與普通人一樣的柔情似水,但即便如此,他仍舊選擇了舍小義取大義,毅然決然地勇敢獻身。這種愛,超越了男女之情,超越了親人之愛,他們用行動表達了自己對祖國之愛、對民族之愛,用一腔熱血對生命本質進行了最深刻的詮釋。學生思考至此,敬畏之余仿佛窺探到了生命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新課標強調的就是要讓課堂呈現出開放性、主體性特征,開放性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學生心靈的開放,思維的活躍,而激活思維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課程中那些不可預知的資源為學生生成一個個鮮活的亮點,借此點燃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對生命產生種種思考,并在思考中賦予生命以嶄新意義。如在講到“戊戌變法”時,當學生在視頻中看到維新志士譚嗣同用鮮血、用死亡試圖喚醒國人之麻木時,學生沒有預期的熱血沸騰和心生敬畏,而是在觀看的同時,表露出了不贊同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用這種方法太過迂腐。這就暴露了學生在對待歷史時太過于主觀與片面的缺陷,同時也說明了學生已經學會用自己的立場去看待歷史問題,而這也恰恰是學生思維的活躍點,借助這個“點”,生成非預設性教學資源,就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師立刻組織學生圍繞“譚嗣同就死的意義何在?”這個話題進行了現場辯論,提醒學生可以以當時歷史特定的背景對人物進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見解。很快學生就投入到激烈的辯論中,有的提出了譚嗣同如果不死,應該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如號召領導更多的人投入變法中;但同樣也有的學生認為,當時國人已經麻木,只有鮮血和死亡才能夠將人們從麻木的狀態(tài)中喚醒,就如同明朝時期的楊繼盛一樣,用死諫點燃人們的憤怒之情,正義之感。在學生的爭辯中,或許他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開始了對生命、對人生的思考,在歷史面前他們展現出了最真實的自我。
歷史不但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過去,更是讓學生在了解過去的同時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歷史的觀點,積累歷史的經驗,然后應用到現代生活中,學會愛生命、愛人、愛國家。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注重采集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利用一切可以對學生施以生命教育的機會,讓學生旺盛的生命力隨處可以感知。如學到我國當前土地資源的內容時,可以以學生生活的家鄉(xiāng)為背景,為他們創(chuàng)建一個生活化的歷史情境:先是幾十年前家鄉(xiāng)遍地墳墓和到如今殯儀館內的骨灰紀念堂、生態(tài)公墓的對比;然后是一組數據對比:某漁民如果想建一個墳墓就要動用上萬元,但如果將骨灰存在殯儀館只需要花費2500元左右,到底哪個更“劃算”?從對比中,你是否想到了我國土地資源改革與發(fā)展的必要性以及意義?這就是將生活轉化為知識,然后將知識上升到實踐理論的一個過程,這種取材于現實的教育,貼近生活,讓學生意識到生活的點滴均與歷史有關,與生命有關,他們會在關注歷史、關注生命的同時,形成積極的行動,而一旦落實到行為上,生命教育的本質就凸顯出來了。
總之,任何教育都不能脫離生命教育的本源,教師必須始終將學生放在教學核心位置,應情而變,應生而動,通過歷史教學與生命教育的有效結合,讓歷史課堂常開生命之花!
王玉蘭.論歷史教學的困境和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校長,2008(6).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