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駿(湖南廣益實驗中學)
做教育的哲人
郭駿
(湖南廣益實驗中學)
真正的教師應該是傳遞正能量,強化內心教育,從繼續(xù)建立教育理論的原型尋求牢固的知識理念的人,他既具有洞悉理論實質的哲學家的敏銳,又具有雷厲風行的實踐者的果敢。他既有儒者的積極,又有道者的從容,還有佛者的超脫。
理論;思想;哲學
在追尋教育本質的路途上,我遇到了這樣一位思想者,他告訴我,教育是道,而不是技術,從他那里,我看到了教育生生不息的力量,看到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通向幸福的希望。他就是林格,一個孜孜尋求教育之根的教育者,他的教育思想生發(fā)于哲學,深得天人之道的滋養(yǎng),處處散發(fā)哲理的光輝,鼓舞著每一個教育者,做教育,就要做教育的哲人!這里,我把他的教育思想作一個簡單的哲學梳理,權作是樹立成為教育哲人的美好目標的第一步嘗試。
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绷指褡裱锨f哲學,尋求教育的“一”,反思教育是什么,得出教育就是生長,順應天性人性的生長,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今的教育承擔了不應由它來承擔的過多的社會壓力:升學、就業(yè)、致富、當官、成名成家,教育的作用被無限夸大的同時,也喪失了教育的本質意義。在這種前提下,林格拋出了“教育是沒有用的”的驚天之論,這里他所言之教育是充滿弊端的背離教育本質的教育,而非順應天人之道的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林格認為真正的教育,教是為了不教,他追求無言而教化萬方,主張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講道理、傳授知識,更不僅僅是開發(fā)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傳遞給孩子,維護孩子的心力,讓他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個能承擔后果、應對變故、改善自身和環(huán)境的人。這是強調教育的內化作用,受教育者的悟道。他還說,真正的教育是大智慧,因為它無形,但勝有形;無用,但大器天成?!兜赖陆浀诙隆罚骸笆且允ト颂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第十一章》:“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些思想,恰與老莊的無為哲學如出一轍。
林格從東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角度闡發(fā)教育的本質,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心靈之間的感應。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礎,心性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從而他提出“教育之道,道在心靈”“精彩的教育,是傳遞精神能量”“教育就是一種靈動的氣韻”等觀點,雖然他是從唯物主義的立場提出這些教育思想,但其把心的作用提到了特別的高度,與陽明心學的“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者,心即是天,言心則天地萬物斯舉矣?!薄靶耐鉄o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笔遣粺o淵源的,王守仁曾公開宣稱:“圣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象山文集序》)同時,王守仁在其“心學”的基礎上,還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觀點,并繼承古代教育傳統(tǒng),提出了一些頗有價值的教育理論,如要求學生必須立志、勤學、改過、擇善;培養(yǎng)學生獨立與自主的治學精神;提倡學習要循序漸進,教學要因材施教;堅持實事磨煉與身體力行,不死守書本教條等等。在林格的教育思想中,隨處可見這些教育理論的影子,像林格所提倡的理想教育就與陽明心學所說的立志教育有相似之處,而“讓孩子像野花一樣生長”“目標管理”“做火柴不做蠟燭”“做農夫不做園丁”“做拉拉隊不做陪跑者”“真正的教育是個性化教育”“階梯理論”等教育思想,都可以從以陽明心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教育理論中找到原型,可見,林格深得陽明心學的哲學文化精髓,并合理融合現(xiàn)代元素,為自己的教育理論尋求了牢固的歷史理論依據(jù)。
林格是深受儒道兩家哲學文化熏陶的教育家。僅從書名《教育是沒有用的》,就可看出其思想體系中蘊含的道家的“相對論”與儒家的“中庸之道”的理論支撐。林格的許多教育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之道的烙印。如儒家“以善為本”,林格就提出“善良讓孩子自主轉化”的觀點,認為教育的核心是真愛,而善良是一種至愛,是一切人性之美中最為光彩照人的,其意義已超出教育的范疇;他還提出“關系大于教育”之說,構建現(xiàn)代教育文化,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和諧的新型關系,倡導以最大的愛去實現(xiàn)教育;儒家提倡道德修養(yǎng),林格在教育中尤其強調學生的品格養(yǎng)成,“包容之美”“正直之美”“自信之美”“陽剛之美”,認為當前教育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還原人性之美,彰顯人性光輝;儒家有因材施教的教育觀,林格有“真正的教育是個性化教育”的教育思想,其中的“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教育的價值,在于喚醒自覺”“一切教育皆有線索”“如何提高成績——個性化教育的操作系統(tǒng)”“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風格學習”等觀點不僅具備堅實的理論依據(jù),更貼近教育現(xiàn)實,既具有理論指導性,又具有教育實踐性,既顛覆了現(xiàn)行的一些錯誤的教育觀念,又靈動地汲取了寶貴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精華。
[1]方雯.西方哲人看教育[J].教育,2008(20).
[2]姚飛.哲人科學家眼中的素質教育[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5).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