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遙陳 娟
(1.鄭州成功財經學院 河南鞏義 451200;2.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淺談遵義會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歷史意義
張路遙1陳 娟2
(1.鄭州成功財經學院 河南鞏義 451200;2.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遵義會議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貴州省遵義市召開的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員毛澤東、朱德、陳云、周恩來、洛甫(張聞天)、博古(秦邦憲),政治局后補委員王稼祥、鄧發(fā)、劉少奇、何克全(凱豐)。會議成員擴大到紅軍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當時擔任《紅星報》主編、在會議中被選為黨中央秘書長的鄧小平、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華夫)、翻譯伍修權也列席了會議。遵義會議是在中國革命瀕于絕境的危急關頭召開的。遵義會議對當時最迫切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作出了正確的決策,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新航向。
遵義會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重大歷史意義主要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淺析。
首先,遵義會議的召開,是毛澤東正確主張的一大勝利。
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我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離開中央蘇區(qū),進行戰(zhàn)略大轉移長征。其主要原因就是“左”傾錯誤領導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他們把這樣一種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略轉移的突圍行動,變成了“基本上不是堅決的與戰(zhàn)斗的,而是一種驚慌失措的逃跑的以及搬家式的行動。他們的戰(zhàn)略方針不放在爭取必要的、有利的時機殲滅敵人,而是采取一種“戰(zhàn)略避戰(zhàn)主義”。
在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長征初期的嚴重損失面前,紅軍指戰(zhàn)員逐漸覺悟到這是排斥了毛澤東的正確路線,推行了“左”傾錯誤路線的結果,因而產生了對“左”傾中央的懷疑不滿以至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湘江戰(zhàn)役后,這種情緒達到了極點。
對于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早在第五次反“圍剿”時,毛澤東就多次提出過意見,但是博古、李德不予采納。李德主張紅軍在黔東北與敵人硬拼,毛澤東主張紅軍向黔北走,放棄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但毛澤東最終說服了中央許多同志,首先取得了王稼祥、張聞天的支持,終于“在遵義會議前夜,就排除了李德,不讓李德指揮作戰(zhàn)”這樣,遵義會議才得以召開。
第二,遵義會議糾正了當時具有決定作用的“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和中國革命。
會議開始毛澤東作了重要發(fā)言,他切中要害地批評了“左”傾領導在軍事路線上的錯誤:先是冒險主義,繼而是保守主義,然而是逃跑主義。“其他問題暫時不爭論”,“很多人一下子就接受了?!彼陌l(fā)言得到了大多數同志的擁護,并最終由張聞天確立了以毛澤東主張為正確指導的決定。
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取消了“左”傾錯誤領導者的軍事指揮權,這在當時是一個生死攸關、急待解決的問題。遵義會議使黨和紅軍在極端危險的境地保存下來,改變了行動方針,勝利地完成了長征,開創(chuàng)了抗日戰(zhàn)爭的新局面,這是一個轉敗為勝的轉折點。
第三,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在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使黨的路線開始轉到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正確軌道上來。
遵義會議在組織上作了一些調整,改組了中央領導。以后一九三四年三月十一日,紅軍在鴨溪、茍壩一帶活動時,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軍事指揮小組,這是當時“全黨全軍最重要的領導機構。
在遵義會議以前,右傾或“左”傾錯誤領導先后在黨中央占據統(tǒng)治地位,使中國革命不斷遭到挫折。而在遵義會議以后,全黨在思想上,組織上,軍事上都逐步統(tǒng)一到黨的正確路線上來,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有了希望。歷史證明,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國革命事業(yè)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第四,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的黨走上成熟的黨的重要標志。遵義會議獨立自主地制定了黨的正確路線與行動方針,獨立自主地選擇了自己的英明領袖,獨立自主地解決了組織領導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問題。這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完全有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內部復雜問題的能力,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已經完全成熟,有本領導中國革命戰(zhàn)爭
遵義會議的偉大意義和深刻啟示,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對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來說,是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會議。
第一,遵義會議首先著重解決了當時最為急迫的軍事路線問題,使紅軍由被動轉為主動,成為長征走向勝利的關鍵一步。
遵義會議前的“左”傾錯誤的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的盲動主義、軍事上的冒險主義,又有組織上的宗派主義、思想上的教條主義。遵義會議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集中力量糾正軍事路線的錯誤。遵義會議后,紅軍恢復了過去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作戰(zhàn)的正確原則,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敵軍重兵之間,四渡赤水、兵臨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徹底擺脫了長征初期的被動局面。
第二,遵義會議對中央領導機構進行了調整,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為奪取長征勝利提供了根本的組織保證。遵義會議推舉毛澤東同志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時又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
第三,遵義會議后我們黨更加自覺地從實際出發(fā)選擇戰(zhàn)略轉移的方向,這對于各路紅軍會師西北、促進國內革命戰(zhàn)爭向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轉變具有重大意義。
遵義會議后,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在戰(zhàn)略轉移過程中,最終決定以陜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戰(zhàn)略轉移方向的調整的最終目的是保存革命力量,建立北上抗日的前進陣地。遵義會議后隨著各路紅軍戰(zhàn)略轉移的相繼完成,紅軍一、二、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和陜甘地區(qū)的紅軍勝利會師西北,實現(xiàn)了黨中央對全國紅軍的統(tǒng)一領導和指揮,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fā)展。這對于開創(chuàng)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至關重要。
我們黨的全部歷史表明,黨的理論和路線正確與否,是關系全局、決定一切的。黨要形成正確的理論和路線,關鍵在于深刻認識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深刻認識和掌握中國國情,并把兩者正確地統(tǒng)一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之中。遵義會議是我們黨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的會議,由此中國革命開始擺脫不真正了解中國情況的共產國際的干預和束縛而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