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冰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學)
課堂改革下的歷史教學——以《卓爾不群的雅典》為例
陳鳳冰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學)
新課程改革已有一段時間。在新課程下,注重學生在學習中能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相結合,在學習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探究精神、開放性思維等,從而使學習從被動的聆聽過程發(fā)展成為主動的學習創(chuàng)造者和吸收者。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除了知識的學習外,更應注重學習的過程與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因此歷史學科的教學改革也迫在眉睫。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應該進行相應的變革。近日我校為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推出“三一五”課堂模式。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歷史課堂的教學也應符合新課程、新高考的要求,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勤加思考,以便更好應對高考?,F(xiàn)在簡要談談在“三一五”課堂模式下的高中歷史教學。
“三一五”是三個十五分鐘的簡稱,即將課堂四十五分鐘時間分成三個十五分鐘,前十五分鐘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中間十五分鐘為教師精講時間,后十五分鐘為課堂練習時間。
在這種模式下,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因此在“三一五”模式下要對課堂進行分組。小組成員之間共同分析、探討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分工合作意識。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爭強好勝的天性,同時可以起到先進帶動后進,共同進步的作用,同時組內學生可以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似乎教師上課講的內容減少了,大大減少了工作量。其實不然,這種模式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熟練教材,明確教學目標、課程標準,了解學生的前提下,設計好教學內容,提前制作導學案、課前小測、課堂探究、課堂練習、課后作業(yè)等,又要兼顧學情,關注學生課堂,這樣才能做到以學生為主導,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
本節(jié)課設計圍繞“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這一課程目標進行,重點落在“民主政治的建立過程及主要內容”,難點落在“如何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影響”。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課本通過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已然呈現(xiàn),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已能掌握。課堂教學中如果再次強調學生對三位政治家的改革措施和影響進行準確識別和嚴格地區(qū)別,那么教學只能圍繞教材原地踏步,不會有思維層次上的提升。因此,要善于利用教材,發(fā)現(xiàn)歷史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在教學中將分散的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形成一個系統(tǒng)。
因此,我通過設計問題:“這三位政治家改革措施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概括指出這些舉措是從哪兩個角度來解決該核心問題的?”通過這兩個問題,學生不再拘泥于只知道三位政治家改革的措施,而且要將三者的改革聯(lián)系起來,從這些措施中提煉出核心線索。根據(jù)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改革措施來看,這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削弱貴族的特權和擴大平民權利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梭倫改革可以概括出“梭倫通過設置民主機構、擴大公民范圍、創(chuàng)建民主規(guī)范、保障經(jīng)濟發(fā)展來推動雅典的進步”。通過克里斯提尼改革概括出“通過發(fā)展民主機構、確立民主保障機制調動公民積極性”。通過伯利克里改革概括出“通過擴大公民參政基礎、完善民主機構、完善保障體制來實現(xiàn)民主政治的最大化”。
從三者改革措施的變化中,學生逐漸觀察到“雅典的民主制度對公民的限制逐漸放松,享受民主主題的范圍逐漸擴大”,這就是變化的角度一。學生還能發(fā)現(xiàn)“雅典民主監(jiān)督制度和權力機構逐漸完善”這就是角度二。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利用教材的基礎上,學會了抽象和概括,學會了從具體到一般、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思維方法,也認識到三者改革中循序漸進、一脈相承的關系。
2.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雅典的民主政治固然對人類歷史發(fā)展有重要意義,但教材在最后一目也指出雅典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在與同時期中國對比中得出,中國正處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形成時期,一方民主、一方專制,對各自歷史產(chǎn)生深遠影響。不免讓學生生出一種“雅典的民主政治比中國的專制制度好”的感想。面對學生這樣的認知沖突,單靠說教無濟于事。所以我選擇直面這個認知沖突,通過6則材料(材料事先發(fā)給學生)引導學生思考,將新的答案內化為學生的認知。
材料1和2為學生提供了審視希臘民主政治的兩個角度。材料3說明國家政權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產(chǎn)物,并且為經(jīng)濟基礎服務。材料4比較了古代和近代民主政治,二者有本質的區(qū)別。材料5、6讓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也有積極作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通過這些材料的解讀,學生會發(fā)現(xiàn):二者是東西方不同政治文明的源頭,都為人類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沒有哪種好、哪種壞之分。對二者進行評價時,要從文明發(fā)展的角度看,尊重文明多樣性,形成包容不同制度文化的心態(tài)。
本人覺得只有在立足于教材,又突破教材基礎上的教學,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有所提升,學會用多元史觀(唯物史觀、文明史等)來分析評價歷史問題,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三維目標,發(fā)揮歷史學科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張春玲.高效課堂改革下歷史教學模式初探[J].青年時代,2014(18):71-72.
[2]葉小兵.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進展及需要解決的問題[J].歷史教育,2002(10):41-42.
·編輯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