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五甲小學(226300) 張冬冬
?
讓數學閱讀開啟學生的智慧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五甲小學(226300)張冬冬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重視數學閱讀的教學,充分利用閱讀的形式,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增強學生表達的欲望,帶領學生走進數學的世界,體會數學的魅力。
閱讀能力解決問題數學智慧表達辨析創(chuàng)造思索
數學閱讀是一種有效的數學交流形式,能夠鍛煉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力和表達力,建立起良好的數學語言系統(tǒng),提高自身的數學交流能力。因此,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對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非常重要。
目前,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雖常常讓學生齊讀題目,卻沒有讓學生深入理解題目的含義。這種閱讀只流于表面,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不夠靈活。如有這樣一道題:“甲乙兩倉庫有貨物100噸,從甲倉庫拿出5噸給乙倉庫,這時甲倉庫還比乙倉庫多4噸,問甲乙兩倉庫原來各有多少噸貨物?”學生從已知條件分析、理解題目時遇阻,這時教師可讓學生讀題思考,把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換一種說法。學生通過小組交流,理解得到“甲倉庫先拿出5噸給乙倉庫,再把甲倉庫比乙倉庫多的4噸平均分成兩份,給乙倉庫一份,這時甲乙兩倉庫的貨物就同樣多”,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列出求甲倉庫原有多少噸貨物的算式。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達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辨析可以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聯系新舊知識,實現學習的正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例如:“用一張長90厘米、寬60厘米的長方形紅紙,剪出一些直角邊分別是25厘米和12厘米的三角形小旗(不能有拼接),最多能做多少面小旗?”許多學生讀題后想到了類似的題型,能很快從面積入手,求出小旗的面數,即(90×60)÷(25×12÷2)=36(面),殊不知這樣求出的結果是錯誤的。這就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題目要求不能有拼接,應從裁剪的角度思考,考慮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可以裁剪已知小旗兩條直角邊的份數,如都能整除就可以用面積相除的方法來求,如果不能就需分別求出長和寬最多可以裁剪多少個小長方形,即90÷25≈3(個)、60÷12=5(個),一共可以裁剪出3×5=15(個)小長方形,而每個小長方形可以剪成兩面完全一樣的小旗,還要把得到的小長方形的個數乘2,所以一共可以裁出小旗15×2=30(面)。通過這樣的分析比較,可以讓學生在數學閱讀過程中,體會到數學題目雖然有著共同的規(guī)律,但是很多數學思考卻有變化,需要我們勤于辨析、善于變通。
只有勤于動腦、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形成各種數學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穿插一些開放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小明用4厘米長的小棒4根、5厘米長的小棒4根,可以擺出幾種不同的長方形?”此題可用列舉的方法來思考,但是我發(fā)現許多學生都出現了漏寫的現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通過探究,學生發(fā)現只要認真讀題和有序思考,就不會出現重復和遺漏的問題。于是,我引導學生從拼成長方形相鄰兩邊的長度變化來列舉:如相鄰兩邊都只用一根小棒,就有5厘米和4厘米作邊長的長方形一個;如相鄰兩邊一邊用一根小棒,另一邊用兩根小棒,則有4厘米和10厘米、4厘米和9厘米、5厘米和8厘米、5厘米和9厘米這四種情況;如相鄰兩邊一邊用一根小棒,另一邊用三根小棒,則有5厘米和13厘米、4厘米和14厘米這兩種情況;如相鄰兩邊都是用兩根小棒,則只有10厘米和8厘米作邊這一種情況。就這樣,學生按序思考,共列舉出8種不同的拼法。因此,教師教學中不僅要善于誘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還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思考、去實踐,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提高。
只有讓學生獨立思考,才會有所創(chuàng)造。以某超市搞促銷活動為例:“原價120元的商品,現在買三送一,現在的價格是多少?”本題學生可根據所學的知識,用不同的途徑來解決。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集思廣益,開動腦筋,想出了多種方法。第一種,通過計算,直接求出120× 3÷4=90(元);第二種,通過成反比例的知識,理解“買三送一”,也就是現在的數量與原來的數量之比是4∶3,總價一定,可得現價與原價之比是3∶4,即120÷4×3=90(元);第三種,用分數的知識理解,把原來的總價看作單位“1”,那么原來單價是原來總價的三分之一,現在單價是原來總價的四分之一,120÷1/3×1/4=90(元);第四種,用折數的知識來理解“買三送一”,就是花三樣的錢買到四樣東西,用現價除以原價等于折數,即3÷4=75%,要求現價就用原價乘折數,即120×75%=90(元)。對于數學而言,有些題目的答案是唯一的,而解題途徑卻不一定是唯一的。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在具有探索性的問題中去尋求多種解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應該重視數學閱讀的教學,充分利用閱讀的形式,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增強學生表達的欲望,帶領學生走進數學的世界,體會數學的魅力。
(特約編輯木清)
G623.5
A
1007-9068(2016)27-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