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桂華 遇常紅 孫雪丹 陳 剛 鮑秀琦 顏 玉 羅 蘭 鄭 強
(佳木斯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一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
?
青春雙歧桿菌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相關因子的影響
韓桂華遇常紅孫雪丹陳剛鮑秀琦顏玉羅蘭鄭強
(佳木斯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一科,黑龍江佳木斯154000)
〔摘要〕目的研究青春雙歧桿菌對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血清相關因子的影響。方法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UC患者治療前后及正常對照組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α,干擾素(IFN)-γ,白細胞介素(IL)-6及IL-10的水平,并分別比較各組細胞因子水平的差異。結果UC患者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而IL-10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P<0.05);傳統(tǒng)治療組及雙歧桿菌治療組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較治療前下降,而IL-10水平較治療前升高(P<0.05),兩治療組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青春雙歧桿菌可以降低UC患者血清促炎因子TNF-α、IFN-γ 及IL-6水平,還可升高抑炎因子IL-10水平,調(diào)節(jié)腸黏膜的細胞免疫功能,可用于UC的治療。
〔關鍵詞〕青春雙歧桿菌;潰瘍性結腸炎;腫瘤壞死因子-α;干擾素-γ;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0
潰瘍性結腸炎(UC)與遺傳、環(huán)境、感染及免疫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有關,其中腸黏膜免疫功能異常尤以某些細胞因子的調(diào)節(jié)異常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大量的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漿細胞和巨噬細胞聚集在UC患者的結腸黏膜中,這些免疫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中,促炎因子與抑炎因子之間的平衡失調(diào),是引發(fā)UC的機制之一〔1,2〕。UC的治療中監(jiān)測某些細胞因子的變化情況可評估炎癥程度和療效。本文旨在探討微生態(tài)制劑來源的青春雙歧桿菌對UC患者血清相關因子的影響。
1材料和方法
1.1臨床材料活動期UC患者36例為UC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31~68歲,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2000年成都會議制定的UC診斷標準。正常對照組20例,均來自健康體檢者,排除感染性結腸炎和風濕性疾病。治療時UC組分為傳統(tǒng)治療組18例和雙歧桿菌治療組18例。
1.2試劑和儀器青春雙歧桿菌從市售的麗珠腸樂中復蘇,腫瘤壞死因子(TNF)-α、干擾素(IFN)-γ、白細胞介素(IL)-6、IL-10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盒均購于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G5033A型酶聯(lián)免疫檢測儀南京華東電子集團醫(yī)療裝備有限責任公司。
1.3方法治療前后分別采取各組患者血清,采用ELISA法檢測各組血清TNF-α、IFN-γ、IL-6及IL-10的水平,并比較UC患者治療前后的細胞因子變化。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2.1UC組與正常對照組血清TNF-α、IFN-γ、IL-6及IL-10的比較UC組TNF-α、IFN-γ和IL-6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IL-10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P<0.05),見表1。
2.2治療后血清TNF-α、IFN-γ、IL-6及IL-10的比較傳統(tǒng)治療組和雙歧桿菌治療組血清TNF-α、IFN-γ和IL-6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IL-10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傳統(tǒng)治療組和雙歧桿菌治療組血清TNF-α、IFN-γ、IL-6、IL-10水平與正常對照組比較無明顯變化(P>0.05),見表1。
表1 潰瘍性結腸炎治療前后及正常對照組血清細胞因子的比較±s,ng/L)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1)P<0.05;與UC組治療前比較:2)P<0.05
第一作者:韓桂華(1966-),女,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消化疾病研究。
3討論
UC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和潰瘍性病變。大量研究表明,其病因是多種綜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免疫和感染因素更加引起人們關注,腸道的微生態(tài)失調(diào)與UC有關〔3〕,主要表現(xiàn)為以雙歧桿菌、乳桿菌為代表的益生菌數(shù)
量減少、以梭狀芽孢桿菌、大腸桿菌為代表的腐敗菌數(shù)量增多〔4〕。益生菌對致病菌的拮抗作用減弱而且益生菌產(chǎn)生的短鏈脂肪酸減少等都參與了UC的發(fā)病〔5〕。 因此,近年微生態(tài)制劑已在臨床廣泛應用于改善腸道功能,預防和治療腹瀉及緩解炎癥性腸病病變反應等,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其中益生菌制劑的應用最為廣泛。目前,應用較多的益生菌有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酪酸梭菌及糞腸球菌等。Laparra等〔6〕發(fā)現(xiàn)雙歧桿菌能抑制麥角醇溶蛋白誘發(fā)的細胞毒性,并且抑制腸上皮促炎癥反應,從而引起炎性標志物轉錄因子(NF)-κB、TNF-α、IL-1β明顯降低,可能對克羅恩病患者存在腸上皮屏障功能障礙有一定的修復作用。另外,IL-10基因敲除鼠因可自發(fā)形成類似人類結腸炎,所以常被用于研究炎癥性腸病的動物模型,韓華中等〔7〕證明兩歧雙歧桿菌可以使 IL-10基因敲除鼠的促炎因子TNF-α、IFN-γ及IL-1β的濃度顯著降低。本研究表明青春雙歧桿菌能減輕腸道炎癥,使腸道免疫功能失調(diào)得到調(diào)整,其調(diào)整機制可能為青春雙歧桿菌定植于腸道后形成優(yōu)勢菌群,抑制致病菌的生長,使由LPS激活的單核巨噬細胞產(chǎn)生的促炎因子中啟動因子TNF-α的釋放減少,因而TNF-α協(xié)助IL-6誘導凝血酶形成導致的黏膜微循環(huán)障礙作用也減弱。另外青春雙歧桿菌產(chǎn)生的丁酸等短鏈脂肪酸改善了腸上皮細胞的機械屏障,而且青春雙歧桿菌優(yōu)勢菌群的建立還改善了菌群屏障和免疫屏障,從而使腸黏膜屏障功能受損得到緩解。
4參考文獻
1丁偉群,林廉金,徐三榮,等.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中白介素水平的變化〔J〕.復旦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1;28(4):330-3.
2盧藝濤,高峰,姚桂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相關細胞因子的實驗性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5;32(7):735-6.
3Widsinski A,Loening Baucke V,Herber A.Mucosal flora in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an overview〔J〕.J Pharmacol,2009;60(suppl16):61-71.
4陳玉霞,詹學.腸道菌群與炎癥性腸病〔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4;8(8):1561-3.
5臺衛(wèi)平,羅和生.短鏈脂肪酸在潰瘍性結腸炎病因及治療中的作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0;8(1):96-7.
6Laparra JM,Sanz Y.Bifidobacteria inhibit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uced by gliadins i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via modifications of toxic peptide generation during digestion〔J〕.Cell Biochem,2010;109(2):801-7.
7韓華中,梁勇,石忱長,等.兩歧雙歧桿菌干預周期對IL-10基因敲除小鼠結腸上皮屏障保護作用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20(33):3203-10.
〔2015-07-25修回〕
(編輯李相軍/滕欣航)
基金項目:佳木斯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項目(No.S2014-015)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4-0888-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