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繼君
血清降鈣素原與血流感染患者關聯(lián)性及意義評價
由繼君
目的探究血清降鈣素原與血流感染患者關聯(lián)性及意義。方法72例血流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與未出現(xiàn)血流感染的7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對比兩組患者血清降鈣素原、白細胞水平及C反應蛋白等指標。結果兩組患者血清降鈣素原含量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當血清降鈣素原為7.2 ng/ml時,敏感性、特異性均較高,陽性檢測率為85.6%、陰性檢測率為94.1%,約登指數(shù)最高。結論血清降鈣素原作為臨床上檢測血流感染的標準,可行性高,且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與感染程度關系密切,值得推廣。
血清降鈣素原;血流感染;關聯(lián)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5年5月在本院進行血流感染治療的患者72例為觀察組,男39例,女33例,平均年齡(60.28±5.16)歲,全部患者均符合醫(yī)院感染及膿毒癥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存在外傷;②就診前已進行抗生素治療;③腎臟及其他臟器功能障礙;④有長期血液透析史。另選取在本院進行治療但未發(fā)生血流感染的7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36例,女34例,平均年齡(61.23±6.5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患者進行血清降鈣素原、白細胞水平及C反應蛋白的指標進行測定,并對不同水平的血清降鈣素原進行ROC曲線分析,其中血清降鈣素原采用全自動熒光分析儀測定,C反應蛋白由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白細胞水平由血細胞分析儀測定。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一般體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血清降鈣素原水平顯著升高(P<0.05),白細胞及C反應蛋白水平也顯著提高(P<0.05)。見表1。
2.2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與血流感染的診斷比較 對不同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與血流感染診斷進行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降鈣素原水平為0.72 ng/ml時,敏感性、特異性較高,約登指數(shù)達到最大值,且陽性預測值與陰性預測值之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體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體征比較(±s)
注:兩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血清降鈣素原(ng/ml) 白細胞(×109/L) C反應蛋白(μg/ml)觀察組 72 1.74±0.53 16.6±3.21 11.21±2.69對照組 70 0.35±0.16 6.3±2.64 7.69±2.13 P <0.05 <0.05 <0.05
表2 72例患者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與血流感染的診斷比較
血流感染患者多數(shù)具有病情危重、病死率較高等特點,及時診斷患者感染類型并進行相應治療是確?;颊叽婊盥实年P鍵,但臨床常規(guī)診斷采用的血培養(yǎng)手段,雖能準確判斷患者血流感染類型,但需要至少2~3 d的培養(yǎng)時間[3],嚴重延誤患者治療時機。因此,近幾年有國內外多位學者指出,通過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判斷血流感染,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還顯示血流感染患者體內白細胞及C反應蛋白水平與對照組相比顯著提高(P<0.05)。說明血清降鈣素原對膿毒癥患者血液感染存在關聯(lián)性,同時通過白細胞及C反應蛋白水平對患者血流感染起到一定診斷確定效果。通過對其進行相關性計算可知,血清降鈣素原水平為0.72 ng/ml時,約登指數(shù)出現(xiàn)最大值,證明兩者存在密切關聯(lián)。血清降鈣素原為炎性介質,在正常健康人體內含量較低,難以檢測,當人體發(fā)生感染時,血清降鈣素原分泌增加,至12 h可達到含量最大值[4],因此,采用血清降鈣素原水平預測血流感染可行性較高。有相關報道指出,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與患者發(fā)生感染情況呈正相關走向,且感染消退后,降鈣素原水平回到正常值。同時,采用血清降鈣素原檢測對血培養(yǎng)結果中的假陽性具有鑒別作用。
綜上所述,采用血清降鈣素原檢測血流感染,準確性高,可行性好,且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與血流感染程度關系密切,值得推廣。
[1]李玖軍,張濤.C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在小兒膿毒癥血流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3,15(3):212-215.
[2]陸粵就,陸森.降鈣素原在非中性粒細胞減少腫瘤發(fā)熱患者中的應用研究.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15):51-52.
[3]劉年開,黃英,肖茂良,等.降鈣素原在非中性粒細胞減少腫瘤發(fā)熱患者中的臨床應用.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2):413-414.
[4]伍方紅,許得澤,韋繼政,等.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檢測在術后重度膿毒血癥患者預后判斷中的意義.廣東醫(yī)學,2013,34(9):1369-137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2.023血流感染引起的膿毒血癥是重癥患者常見癥狀,常導致患者出現(xiàn)休克或多器官衰竭,患者死亡率較高[1]。因此,盡早對血流感染進行診斷并采取相應治療方案成為醫(yī)務人員工作的重點,臨床上以血培養(yǎng)作為判斷血流感染的金標準,但進行血培養(yǎng)所需時間較長,極易發(fā)生因延誤治療而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事件,近幾年有研究指出,血清降鈣素原與血流感染的發(fā)生存在密切聯(lián)系[2],可作為判斷血流感染的標準。本次研究選取本院的72例血流感染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2015-10-16]
110101 沈陽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