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ica
性格的類型
說起性格,我們最常提到的,就是內向、外向。例如,內向的人文靜、內省、喜歡獨處;外向的人熱情、開朗、善于社交??墒?,我們偶爾也會有疑惑,覺得自己不擅長主動交際,但卻能跟熟人滔滔不絕,這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呢?
事實上,這樣簡單地將性格一分為二,并不夠全面。近年來,倍受美國斯坦福大學等國際著名大學MBA學員推崇的“九型人格”,或許能讓我們對自己有個全新的認識。
九型人格,也被稱為性格型態(tài)學。它按照活躍程度、主動性、適應性、反應強度、持久性等,將蕓蕓眾生分為九個類型,每個型號的人都各具特色。
性格平和、好相處,在工作和生活中喜歡追求和諧的氛圍。做事猶豫不決,又很難拒絕別人。
正義感強,a在群體中喜歡做“領頭羊”,喜歡保護他人。期望得到他人的敬畏和尊重,控制欲強。
樂觀、活躍、興趣廣泛,思維天馬行空,富于創(chuàng)造力。但是缺乏責任意識,害怕枯燥無味之事。
勤奮、忠誠、可靠、穩(wěn)重,且安于現(xiàn)狀。對危機特別敏感,容易產(chǎn)生疑慮和擔憂情緒。
冷靜、理智,非常喜歡思考,對各種知識充滿強烈興趣。擅于自我控制、壓抑情感。
凡事追求完美,黑白分明,對自己和他人要求很高。如果不能達到標準,則會深深地自責。
樂于助人,非常重視人際關系,希望得到他人的接納和喜歡。有時會為了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期望而喪失自我。
機靈、能干,進取心強,社會適應能力強。喜歡表現(xiàn)自己,重視鮮花和掌聲。
感性、浪漫,討厭庸俗的事物,希望能表現(xiàn)自己的獨特性?;钤谧约旱氖澜纾袨榕c眾不同,有時令人難以捉摸。
人們常說,屬鼠的精明、屬牛的憨厚、屬羊的溫順、屬狗的忠誠.……亦或將性格與血型、星座聯(lián)系起來,這些說法都不夠科學。
那么,性格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每個人生來就具有各自的脾氣、秉性。心理學中的“氣質類型說”認為,人的氣質很有可能就是受到先天遺傳的影響,并將其劃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多血質:有朝氣、愛交際,但注意力和興趣易于轉移,不穩(wěn)定。代表人物:《紅樓夢》里的王熙鳳。
抑郁質:謹慎、敏感,但孤僻、多愁善感、優(yōu)柔寡斷。代表人物:《紅樓夢》里的林黛玉。
膽汁質:熱情、直爽,但脾氣急躁,易于沖動。代表人物:《水滸傳》里的李逵。
粘液質:平靜、穩(wěn)重,但不夠靈活,因循守舊。代表人物:《西游記》里的沙僧。
后天的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對性格也有著巨大的影響。例如,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對其動輒施以家庭暴力,那么他將更容易形成沖動、暴躁的性格;一位溫文爾雅的母親,總喜歡栽花弄草、朗誦詩歌、眺望星辰,或許,她的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就形成了沉靜、內斂的性格。
我們可以用一幅畫來比喻先天和后天對性格的不同影響:先天決定畫的內容,而后天決定畫的著色。
如何善用性格
經(jīng)常有人抱怨自己的性格。但事實上,各種性格都各有優(yōu)缺點。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在把握了自己性格的脈搏后,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盡量摒棄其劣勢。
善于利用性格優(yōu)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內向、外向,還是九型人格、四種氣質,都只指向了人性格中的一種傾向。外向的人向外獲得心理能量,所以善于與外界事物打交道;內向的人心理能量來自內心,所以喜歡獨處和思考。與外向的人相比,內向的人不急于做決定、下結論,注重對事物和人的深度了解和挖掘,擅長鉆研,這是內向性格獨特的力量。又如,理智型性格的人更適合從事科學探究工作;活躍型的人更適合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而如果是擔當一份銷售的工作,或許成就型就比自我型的人要更加合適。所以,把自己的性格優(yōu)勢挖掘和發(fā)揮出來,才是我們該做的。
克服自身性格的缺陷
性格本無好壞之分,但如果你對自己的性格有些不滿意,則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做一些調整。性格體現(xiàn)在行動中,也要通過行動來磨礪。例如,多血質的人,要善于抓住機遇,展示自己的才華,不要因興趣、情緒的多變而讓機遇從指縫中溜走,同時要養(yǎng)成扎實、專一的品質。粘液質的人,要學會對人和事積極主動地投入情感,增強時間、效率觀念,從而使自己的氣質、性格向有利于成功的方向轉變。膽汁質的人,要努力鍛煉自己的自制力,培養(yǎng)自己習慣于安靜和平衡的狀態(tài),遇到麻煩時不煩躁、不畏難,學會分析,理出頭緒。抑郁質的人,要多多樹立信心,學會主動與人相處,努力逐步地適應新環(huán)境。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于某人或事、某一類人或事的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其他人或事的依據(jù)的心理現(xiàn)象。例如,我們總認為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沖動的;農民是質樸的,商人是精明的;還有上文提到的,屬鼠的精明、屬牛的憨厚、屬羊的溫順、屬狗的忠誠等。其實,這些都是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往往讓我們形成偏見,忽略對象的個體差異。人們往往習慣把某個具體的人或事看作是某類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或者把對某類人或事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或事的評價,從而影響判斷的正確性??贪逍舨患皶r糾正,進一步發(fā)展到極端化,就可能扭曲為對某人或行為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