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第二十八初級中學)
淺談如何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潘高峰(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第二十八初級中學)
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是師生之間共同參與課堂活動,都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有計劃地積極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發(fā)展運動能力。但體育教學又有其自獨特的特點:它主要是通過各種身體練習來進行的教學,使學生在反復地練習中通過身體活動與理論知識緊密結合,掌握體育的知識和技能,并獲得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健康的良好效果。隨著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涌現(xiàn)出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其目的就是提高體育教學效率,使學生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投入到社會中,為社會作貢獻。
體育課堂;和諧;實踐能力
大多數(shù)人會更多地關注文化課的有效教學,從而忽略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事實證明,注重體育課堂的教學有效性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有效地提高學生技術技能水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從而達到體育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因此,如何提高體育教學課堂的效率,從而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就成為我們必須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下面就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課堂駕馭能力是一種實踐操作能力,它的成熟依靠長期的艱苦訓練,同時也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理論分為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在提高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等基礎理論水平的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有機會就學習并參加培訓,如聽優(yōu)質課、業(yè)務培訓等。比如,去年在石城學校,聽了兩位有經(jīng)驗教師的優(yōu)質課——賈豐交老師的“椅子的魅力”和宋曉麗老師的“實心球及基本素質訓練”,讓我受益匪淺。
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可以說,不備課就不能上課,備不好課也上不好課。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次演出,那么備課就是演出前的精心策劃、周密編排。提高課堂駕馭能力應從提高備課水平和備課能力入手。
重視情感投入,營造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情感教育在體育新課標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提高學生對上體育課的態(tài)度和積極性,情感環(huán)境決定學生在教學中的集中注意、興趣、滿意、積極、精神集中,或是冷淡、散漫、不滿和壓抑。采用威嚴、專斷、命令、壓迫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會使一堂課很沉悶,總是在教師的威嚴下進行學習,學生感到十分的壓抑,學習效率自然不高,課堂效率也顯而易見。情感是啟動學生認知技能的發(fā)動機。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和環(huán)境對學習者的精神面貌、學習動機、學習效率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教學過程不單純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情感和思想的共融。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因此,在課堂上要多投入愉快的情感、滿意的情感、愛的情感。
在新課程改革的舞臺上我們要積極地提升教學技能,積極探索教學方法。研究什么樣的方法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研究什么樣的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就需要我們要不斷地研究與探索學習。
1.教學理念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當前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需要,應該結合當前體育教學的現(xiàn)狀,制定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模式。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重視“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教師應該凸顯體育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斷地更新教學思想,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通過對知識結構的不斷改善,促進良好教學觀念的實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關注學生對基本運動技能的掌握,促進學生健康意識的養(yǎng)成。例如,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前,讓學生嘗試自行編制游戲內容,輪流擔任準備游戲的人員,教師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
2.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體系
在課前認真地備課,按照教學計劃的內容進行課程任務的設置是每一個教師的主要工作職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根據(jù)每個學生的體育能力進行不同程度的教學活動,并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有效解決學生在不同教學階段所學習的不同教學內容。
總之,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很多,我們要根據(jù)教學對象與體育課堂環(huán)境以及學校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運用并加以創(chuàng)新。逐步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情誼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率。這是我在教學實踐中關于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的點滴體會,以后我將在一線的教學中繼續(xù)研究與探索,我想不僅僅是體育學科,任何學科都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研究、探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與新課改的大背景相適應。
[1]楊瓊花.淺談如何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教研,2011(8).
[2]張海永.新課改下體育有效性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理論前沿,2014(9).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