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琴芳(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中學)
史料引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探討
杜琴芳
(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中學)
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推動下,教師逐漸將史料運用在教學過程中,然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諸多教師運用史料存在一定問題,無法提升教學效率。基于此,首先從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把握歷史規(guī)律這兩點說明合理引用史料的意義,然后從運用鮮活史料、恰當運用史料和差異化應用史料這三個方面探討在初中歷史中引用史料的方法。
史料引用;合理運用;初中歷史
承載歷史的載體被稱之為歷史資料即史料,歷史教學是以史料為依托,假若歷史教學不使用史料,那么歷史就像只有軀殼的人一樣,毫無靈氣。就初中歷史教學而言,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將記住歷史上發(fā)生了什么作為目標,而要使學生了解到歷史之所以發(fā)生的真相。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時應當引導學生去處理有關史料,在自行探索史料的過程中獲取信息,這樣就能夠通過信息來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因此,合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用史料具有重要意義。
1.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對于童心未泯的初中生來說,興趣是探求知識的推動力,即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其產生興趣。所以老師在對初中生展開歷史教學時合理地引用史料,不但能起到豐富教學內容的作用,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史料知識像有眾多人物和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組成的小說一樣,例如老師在對八年級的《鴉片戰(zhàn)爭》中“林則徐虎門銷煙”展開教學時,首先布置給學生搜集鴉片戰(zhàn)爭有關資料的任務,在任務執(zhí)行過程中讓學生掌握當時清政府是一個腐朽、無能的封建王朝,才能讓學生進一步充分認識到林則徐進行虎門銷煙是對民族負責的偉大壯舉。虎門銷煙之于中國歷史而言,是史上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戒毒運動。老師可以在詳細地講述虎門銷煙的背景以及清政府的困境之后,讓學生自行去體會和研究,這樣引用生動感人的資料給學生以啟迪,使學生受到感染,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促使學生認知歷史知識和規(guī)律的能力提升
史料是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在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史料,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但是,運用史料過少效果不甚理想,過多會將學習的知識點掩蓋,所以只有合理引用史料才能夠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guī)律。比如,老師教授清末歷史時,應合理運用史料,促使學生全面了解清政府簽署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后,領悟到我國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發(fā)展歷程,進而將落后就會挨打的觀念注入學生心中,激發(fā)學生為中華民族而奮斗的精神,同時還會將學習的積極性延伸到其他學科當中。
1.選擇鮮活的史料將教學課堂激活
初中生好奇心強,并且領悟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知識能力很強,所以初中歷史老師應當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在上課時選擇相應的簡明且意義深刻的史料為教學內容服務。如果是講求豐富性和深刻性卻將全面性、針對性拋之腦后,只會讓學生領會到片面的教學內容。在較有限的課堂上將史料和知識點相融合,就需要老師拿出相應的歷史資料服務于知識點。如果老師只是一味地用史料,卻無法使學會接受和理解,雖然也是運用了史料,但是卻失去了引用的價值。大部分老師在對中國古代史展開教學時,會將一些文言文類型的史料運用到教學過程中。這顯然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些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提不起學生的半點興趣,對于學生了解歷史背景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這樣的引用方法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例如,在對初一下學期的《貞觀之治》中“女皇武則天”展開教學時,引用《資治通鑒》上有關武則天的介紹,學生對這樣的史料根本不感興趣,如果是將錦華撰寫的《千古女皇(武則天)》中的片段當做史料,就會引起強烈的反響。因為這本書摒棄了文言文的形式,而是以現代的寫作手法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一個女皇帝的曲折人生路,繼而能夠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當時武則天之所以繼位的背景。運用鮮活的史料才能夠讓學生讀懂歷史,在運用史料時不應死板、呆板,而是應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來合理靈活地運用。
2.適當引用史料,構建高效化課堂
老師在展開初中歷史教學時,應當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1)老師應摒棄堆砌或者羅列大量較為繁瑣文字表述的史料,如果將超負荷的史料壓在學生肩膀上,這樣不但不能起到較好的引用史料的作用,還會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澆滅了學生原本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2)高效、精確地安排史料是初中歷史老師應當遵循的原則。學生步入初中,學習課程增多,其負擔已經不小了。老師應當充分運用課堂的時間來將史料中內在價值和規(guī)律處理好呈現給學生。(3)如遇個別重點問題,老師應當準備具有針對性的史料,不但要突出史料的重點,而且要以教綱為基礎,合理、規(guī)范地選擇材料,分析史料的可取性。
3.運用差別化的史料展開對比型教學
以史料內容組成為依據,通常史料可以包含影像類和純文字類。大多數初中生比較喜歡類型豐富的史料,所以應選取多種元素融合的史料,尤其是伴有影像資料的史料,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史料的準確性,更容易再現歷史,讓學生在豐富、生動的史料中學習知識。另外,這些直觀、形象的史料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對于初中生初步認知歷史和培養(yǎng)興趣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應充分運用網絡來挖掘史料,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互聯網搜集資料,這樣不但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還有利于拓寬其思路,為接受更豐富的史料做鋪墊。不過初中歷史老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和學習能力,合理運用史料。以多元化為原則運用史料適合于初中一、二年級的學生,升入初三后就應當以文字材料為主,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進行差別化運用史料方法,才能夠為實現教學目標夯實基礎。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不應當是死板、呆板的形式,而是應當采取適當的方法將史料合理地運用在歷史教學中。這樣做不但能夠提升學生本身閱讀史料和學習史料的能力,還有助于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提升其搜索資料和相關信息的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歷史的習慣,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1]邱聰偉.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的合理運用[J].學周刊,2014(31).
[2]湯瀅.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20).
·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