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希光
(青島萊西市濱河小學 山東青島 266600)
探析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走進生活
任希光
(青島萊西市濱河小學 山東青島 266600)
小學時期學生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為了將小學生逐漸培養(yǎng)成為祖國需要的棟梁之才,加強小學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從當前小學品德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品德教學存在一些不足,不利于良好的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對此,應當以新課程要求為準,優(yōu)化調(diào)整小學品德教學,實現(xiàn)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將學生引入生活場景之中,進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積極主動的進行品德知識學習。本文將重點分析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希望對于提高小學品德教學水平有所幫助。
品德教學 走進生活 創(chuàng)設情境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chǔ),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綜合課程。”基于此,可以確定小學品德的教育與培養(yǎng)是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品德知識,應當在小學品德教學中融入生活場景,使小學品德教學生活化,如此可以使學生走入生活之中,學習思想品德,如此可以增強學生品德、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1]。所以,在小學品德教學中引導學生走入生活,對于良好的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是非常有意義的。
《品德與生活》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小學品德教學時,應當助于貼近生活,也就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chǔ),組織、安排教學內(nèi)容, 讓學生走近生活,從生活場景來誘導學生學習思想品德,如學習做人、學習做事、學習與人溝通等,如此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并且增強學生的生活能力。那么,小學品德教學如何拉近生活的距離呢?
其實,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學品德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盡量引導學生去感知、去體會外面的世界,在此基礎(chǔ)上討論生活之中某些行為,進而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學習思想品德,正確分清善與惡、對與錯[2]。例如某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秋天在哪里》課程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了解秋天及秋天的特點,在教學伊始,教師讓學生回憶春天的場景,并將春天描述出來。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來播放春天視頻,讓學生感知春天,分析春天的特點, 如此學生將對春天有系統(tǒng)的認識。在此種情況下,教師組織學生觀看維護初春的植物和破壞初春植物的視頻,讓學生思考那個是文明的行為,在學生思考之后,讓學生注意保護大自然、保護植物,讓春天美麗的景色更好的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從思想品德教材內(nèi)容來看,思想品德教材的編制時已經(jīng)聯(lián)系了生活,將生活場景及能夠體現(xiàn)思想品德的生活情境編入教材之中。因此,為了提高小學品德教學水平,教師應當注意教學生活化的體現(xiàn)。而實現(xiàn)這一目的,應當注意靈活的、巧妙的運用品德教材。品德課程是一門開放的、強調(diào)兒童個性、 學校和地方特色的課程, 因此,在組織學生進行品德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意深入的了解品德教材,再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小學品德教學活動,如情境演繹、主題討論、實踐活動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學生將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學品德教學之中,良好的學習知識,提升自身的品德、開發(fā)自身的智力,增強自身的生活能力’[3]。
例如,某教室在組織學生進行品德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和開發(fā)富有特色的教學活動,即情境演繹。也就是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每組成員演繹教材中的生活情境,如此每組成員將認真準備,如專注的閱讀教材,合理分配角色,認真背誦臺詞,多次表演練習,進而上臺演繹情境。在此之后讓每組思考,在以上的情境演繹中,那么角色行為是文明的,那個角色行為是不文明的,為什么?如此可以讓學生參照教材積極討論問題,解答問題,這對于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是非常有意義的。
為了使學生能夠在思想品德教育和培養(yǎng)之中,得以成長,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化品德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意開展多種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進行生活實踐,如此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還能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實踐能力、探索能力等,這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有很大幫助。因為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個長期反復培養(yǎng)、實踐的過程,是逐步提高的漸進過程[4]。為此,在開展小學品德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生活化實踐活動,如《我的責任》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父母,將父母每天做的事情,一一記錄下來,在思考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進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進而思考自己的責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對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有很大幫助。由此看來,在開展小學品德教學的過程中,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同樣能夠引導學生走入生活,通過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學習思想品德,進而改變自己,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文明的學生。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的情況下,應當開展生活化的品德教學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出于提高學生品德知識的考慮,在小學品德教學中融入生活場景,使小學品德教學生活化,如此可以使學生走入生活之中,學習思想品德,如此可以增強學生品德、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由此看來,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的良好開展是非常有意義的,對于提高小學品德教學水平,促進學生良好的成長與發(fā)展有很大幫助。
[1]周薇娓.回歸兒童生活營建童趣課堂——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童趣性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1):85-86.
[2]宋金花.小學品德和生活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法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9):131.
[3]李春江.淺析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8):3.
[4]廖天芳.淺析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J].讀與寫(中旬),2016,13(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