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芬(湖北省十堰市東風二中)
初中美術欣賞課之我見
姜芬
(湖北省十堰市東風二中)
在初中美術教材中,欣賞課占有20%的比例,是整個美術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美術作品欣賞,可以開闊眼界,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和健康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
美術欣賞要想達到好的效果,教師不僅要思考如何講解作品,更重要的是看你的學生是否有興趣吸收你授予的養(yǎng)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一改教師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保證學生的絕對參與。
并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扎實的文化素養(yǎng)和良好的繪畫習慣,我試著從“引、論、評、臨”這四個方面來進行欣賞課教學,初見成效。
引
教材的章節(jié)內容涵蓋面廣,容量大,與其在海量的作品里分析出不同的表現風格,不如單就某種表現技法或某幅作品作為切入點,講解透徹,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上多下功夫。
初二年級欣賞課中要學習各種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一些清新亮麗寫實的作品學生普遍都比較喜歡,但對那些風格迥異的作品他們往往嗤之以鼻,甚至還以此取笑。我選擇《格爾尼卡》作為本章節(jié)的專題欣賞,在介紹完歷史背景之后學生大膽闡述最初印象,灰暗、凌亂、壓抑、恐怖,沒有任何美感……在逐步分析畫面內容以及獨特的構圖方式、色彩配置之后,學生從中體會到畫家的匠心獨具、畫面的深層含義以及作者拳拳愛國之心。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留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敢于發(fā)表自己見解的寬松氛圍,并給予適時的引導和補充。
教師積極有效的引導,指明了如何欣賞美術作品的大方向,使孩子們在巨作面前不偏執(zhí)、不膽怯。
論
傳統的欣賞課教師講學生聽,往往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唾沫橫飛,一身疲憊,學生精神萎靡,呵欠連天,授者辛苦,聽者厭煩。若是在小組協作的基礎上設計幾個老少皆宜的問題,會不會得到另一種效果呢?畢竟我們都站在一個大眾化的平民高度。
《韓熙載夜宴圖》,如果按常規(guī)去上的話,也許我們該去研究他蒙太奇式的人物布局和高超的寫實技巧,而這些專業(yè)的美術技能不是學生一時半會能理解得了的。于是,就聽琵琶這一段,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問題一:誰是主人韓熙載?學生會有多種猜測,我依次介紹其政治背景以及身份地位、性格服飾,學生基本上都能找到正確答案。帶著疑問聽講,無疑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問題二:中心人物是誰?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我們不妨設置一個情境,有意請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同學回答。教師抓住時機提問:此時此刻,我們教室里的中心人物是誰?學生由此了解到中心人物并不一定處在畫面的中央或是有著與眾不同的扮相,他(她)可以長相普通,可以地位卑微,但他一定是我們中間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適時進行德育滲透)。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對作品要有獨特的見解,它不是所有要點的囊括,而是從學生的視點對相關知識的優(yōu)化、提煉。
評
評論是美術欣賞的深化,是在感受的基礎上,以理性的分析揭示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很多學生認為只有大作家才有資格寫評論,殊不知青少年對事物總是有一種獨到的看法,他們是初生牛犢,個性張揚,不拘一格。
當畫面演變?yōu)槲淖?,將思想訴諸筆端,由指尖輕輕流淌,不管是“內容形式意義”的流水賬、記敘描寫抒情的寫作手法,還是對畫家的褒獎或是對時代的批判,我們都應該用欣賞、包容的心態(tài)去感受他們小小的內心世界。
欣賞完油畫《林間小溪》,有同學這樣寫:
溪水緩緩流過,記取了白樺林美麗的往事和永遠的思念。時間仿佛凝結成晶瑩,流溢色彩,把華麗綻放,定格成林間天籟??窗讟鍢湎駛€美麗的姑娘,每年披一身潔白的婚紗,等在永恒之處,等待永恒于某個季節(jié)不期而至……
如歌如訴,娓娓道來,文章與畫面的完美結合,兩相對比,都是不朽的藝術珍品。
臨
曾經繁盛而后消逝的敦煌壁畫再現于人間,是臨摹留住了歷史。
同樣的作品,不同的人臨摹就會得到不同的效果,我們賦予它自己的特征,給予它新鮮的血液。沃興華先生就臨摹提出三七概念,他說:“臨摹達到70%像就可以了,不必苛求剩下的30%,因為剩下的30%很可能是自我的東西,如果連自我都沒有了,也就失去了臨摹的真正目的?!?/p>
兩個課時之后,《蒙娜麗莎》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版本,卡通版屬于喜歡漫畫的同學,東方美女版出自端莊秀氣的女孩,中國戲曲版的蒙娜麗莎鳳眼微翹,顧盼生輝,粗線條由大刀闊斧型的男生寫就……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次臨摹出趣味的并不是平時基本功扎實的孩子,出彩的恰恰是那些個性鮮明、敢說敢做的同學。所以,臨摹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像,而是經典的某一點被你激活或應用,被你的藝術實踐融合和傳承。
總的來說,教師在教材處理階段盡可能地多了解一些作品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從表象的知識中整理出一條與學生興趣相連的黃金紐帶,通過多種形式,做到“厚積”而“薄發(fā)”。
以上幾點是我在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的點滴體會。在中考壓力依然如故的環(huán)境下,美術教師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發(fā)揮藝術學科的魅力,創(chuàng)新求變,提高課堂效率,才有可能從學生有限的精力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從而真正地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
劉永生.初中美術欣賞課之我見[J].都市家教月刊,2012(1):205.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