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壽進(江蘇省揚州市揚中樹人學校)
淺論中學語文課文文本解讀的教學策略
郭壽進
(江蘇省揚州市揚中樹人學校)
閱讀教學對于中學生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章程中有明確標注,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文本解讀方面仍舊有很多教師存在一定的教學誤區(qū),急功近利,文本解讀偏重解題等?;诖?,通過對中學語文課文文本解讀教學進行簡單分析闡述,探討關于文本解讀中的現(xiàn)狀及問題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中學語文;課文解讀;教學策略
“通過分析來理解”是對于文本解讀這一教學板塊最簡單直白的闡述,文本解讀能力即對學生文字認知的考題,又是為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打下基礎,隨著新教學理念的不斷推廣,文本解讀能力也被強調是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文本解讀這一教學板塊應當是引起教師高度重視的重點、難點。
不同于高中語文教學,要求學生深刻理解語言文學的魅力并且做到自主閱讀,提出自己的思考。初中語文教學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通過一篇課文文本的解讀,讓學生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體會文章中的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并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解讀能力。
1.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傳統(tǒng)應試教學讓很多教師過于注重考試層面,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直接用考試范圍來教學,約束學生的思維思考,限制了學生學習的自由性,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方式本末倒置,不能幫助學生提升解讀能力,反而養(yǎng)成了學生“衣來伸手”的錯位意識。例如,蘇教版教材中的《蘇州園林》一文,作者葉圣陶從游覽者的角度,概括出數(shù)量眾多、各具匠心的蘇州園林共同特點并進行了相關介紹。教師為追求教學效果,直接將其特點進行總結要求學生記憶背誦,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喪失了能動思維意識。
2.急功近利,舍本逐利
同樣以《蘇州園林》為例,很多教師還存在傳統(tǒng)觀念,認為學生只要能夠考出高分就可以稱之為優(yōu)秀,于是在教學過程中,直接將說明文的基本形式與特點總結成套路要求學生背誦并套用于文本之中,這種做法十分急功近利,不能起到任何效果。
3.能力有限,參差不齊
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自身能力有限,在文本解讀方面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很多教師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或無法顧及,使得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無法深入體會文本中的奧秘和樂趣,最終致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降,文本解讀能力喪失,也使學生的寫作水平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在進行更高年級的學習時,他們會感覺學習吃力,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1.情感引導,重視體驗
在上文中提到中學文本解讀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會。情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只有將情感融入其中,才能更快地理解文章的表述。以《我的母親》為例,文章通過對作者母親性格的描述,從一些小故事中反映了母親的為人,表達了自己對母親深沉的愛,是一篇回憶性散文。
《我的母親》貼近生活,教師可以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好好地端詳自己的母親,并模仿《我的母親》寫作,將母親的性格、形象寫在紙上。在這個寫作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感受作者在寫作本文時字里行間的愛,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加有利于教學的開展。
2.深入引導,橫向拓展
每篇文本都是個體,但是它們之間不是相互隔絕,而是互相之間有所聯(lián)系。很多時候文章之間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有一定的共通點,在寫作手法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同周韜奮的《我的母親》和朱自清的《背影》,《背影》同樣是回憶性散文,通過父親翻過月臺買橘子的一件小事,以作者的角度,把父親對兒女(孩子)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與文本解讀相關的文章,自己產生對比,將不同點與相同點寫出,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
深入引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而提高閱讀能力,又為文本解讀能力埋下了伏筆,打好了基礎。
3.注重個體,因材施教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觀察記錄每一個學生對文本理解深度的不同和誤區(qū),并加以糾正,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解決途徑,這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以《背影》為例,學生在解讀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即父親對兒子的感情,或兒子對父親的回憶等不同的思考范圍,每種思考都是正確的,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入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本身想要表達的情感,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引導學生,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語文是伴隨學生成長一生的學科,其根本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學習其他學科。而文本解讀僅僅是學生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淺嘗,中學文本解讀教學也不過是為學生推開了新世界的一扇大門,因此不要刻意追求結果,要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思維意識、形成自主思維,并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一定的人文精神底蘊。而文本解讀這一板塊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不必局限于一種,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設備和身邊的環(huán)境,努力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得教學過程事半功倍。
[1]楊可心.初中語文輻射式閱讀教學研究[D].渤海大學,2015.
[2]李緋.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為視域的備課研究[D].渤海大學,2015.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