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梅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市同心縣海如女子中學)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
金玉梅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市同心縣海如女子中學)
歷史主要講述發(fā)生在過去的中外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概念及歷史線索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學習讓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它是一門人文學科,是初中生必修的一門課程,但由于歷史這門學科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對于歷史這門課程,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沒有重視。其實,只要細心觀察,身邊好多事物都和歷史有密切聯(lián)系,所以它還是一門趣味性學科。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和推進,歷史教學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怎么才能讓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感興趣,怎樣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學到更多、更廣的知識呢?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現(xiàn)階段的教學現(xiàn)狀與大家共同討論一下。
初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對策研究
初中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主要講述發(fā)生在過去的中外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概念以及歷史線索等。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曲折歷史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歷史教學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但在新課改背景下,在歷史教學課堂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不僅使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成績受到影響,還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因此,只有對其現(xiàn)狀進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歷史教學,那我們先了解一下現(xiàn)階段初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
1.教學觀念的轉變
雖然新課改實施了很長一段時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會出現(xiàn)教師作為課堂主體,在講臺上慷慨激昂地講課,而學生在課堂上漫無目的地聽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做其他學科的作業(yè),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就會出現(xiàn)課堂上死氣沉沉的現(xiàn)象。
2.備課不備學生的現(xiàn)象存在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只是以自己的思維方式、教學觀點去準備,認為是重點難點的地方就重點講,而對于學生在課堂中的興趣、觀點很少關注,完全忽略了學生這個課堂主體的接受程度,因此,就會出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講得特帶勁,而學生卻覺得很枯燥無味,一臉茫然的樣子。
3.無法歸納提煉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及回答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教師不能及時回答或者在回答問題時出現(xiàn)答案模棱兩可,從而影響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積極性。
4.不能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進程
1.轉變教學理念,努力營造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
新課改強調以學生做為課堂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在這種學習氛圍中,教師只是一名引導者,而不是一名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讓學生感覺到非常親切,教師和學生融入一體,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牧生活”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一下他們對原始人生活的了解,并提出“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你會怎么做?有哪些不便之處?你愿意生活在那個年代嗎?為什么?等等”同學們都積極的發(fā)言,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下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是學好歷史這門課程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善于觀察,了解他們的興趣所在。在備課方面,教師不僅要備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材內容靈活改變教學方式。根據(jù)初中生求知欲強,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喜歡圖片等,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這一興趣愛好做安排,以八年級上冊“洋務運動”為例,教師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可以讓學生帶著“洋務派是怎么出現(xiàn)的?洋務派的代表都有誰?他們前期和后期的口號各是什么?發(fā)展的重點又是什么?”這些問題去預習,這樣教師在講課時,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且也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活躍了課堂氣氛,另外,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等學生喜歡的教學形式,不但使講課思路更清晰,而且學生也覺得通俗易懂。
3.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多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從而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進程,以便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如,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接受程度適時做出調整,學生很容易理解的就可以一帶而過,而對于學生存在疑惑的,教師可以適當多分配一兩個課時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
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適時引導,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謝靜潔.談人教版初中歷史的高效性教學[J].新課程學習(上),2014(1).
[2]李瓊.中學歷史教學現(xiàn)狀之思考[J].學理論,2011(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