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民
(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0)
探討微課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趙艷民
(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0)
外科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相對而言,在外科醫(yī)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實驗教學更為重要。為強化醫(yī)學實驗教學的實際效果,近年來,我們對實驗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近投入應用的手機微信輔助實驗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收到了可喜的成績。利用手機微信開展實驗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受到了學生們的普遍歡迎,它是實驗模式的新突破,豐富了實驗教學的內容,打破了傳統(tǒng)實驗教學模式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使實驗教學的演示、操作發(fā)生了質的飛躍,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實驗教學過程由觀察、運用向創(chuàng)造發(fā)展,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1]
微信是騰訊公司推出的,提供免費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快速發(fā)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我們發(fā)現(xiàn)微信在實驗教學中有以下幾個優(yōu)勢:
1.微信軟件本身是免費的,只需要付出較少的流量費。
2.平臺接受度大。據統(tǒng)計,我校學生中微信使用率幾乎達到100%。另據2013 年1 月15 日微信官方宣布其用戶數量已經突破3億。
3.微信特別適用于互動式的學習。微信提供的免費聊天環(huán)境,和實時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適合學習者隨時隨地的向教師提問,以及教師對學生反饋的快速響應。教學雙方在不斷地留言交流中,可以實時的建立1 對1 以及1 對多溝通環(huán)境,而無需專門的預約和安排。[2]
4.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良好輔助。任何一個在現(xiàn)實中實際存在的班級學習組織,都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提供的群或圈子建立實時交流和分享的平臺。通過教師發(fā)送推送消息,可以實現(xiàn)學習內容的快速分享。而不同興趣愛好者之間可以在微信上建立虛擬班級和虛擬課堂。
由此可見,微信本身并不是一個類似數據庫一樣的學習資源載體,而是一個可以快速整合學習資源的強大的平臺。在移動學習中使用微信并不是我們的目的,而是我們所嘗試的提高移動學習效率和積極性的方法和平臺。一是師生針對實驗內容進行教學互動的一個平臺。教師可通過微信群組織各種形式的實驗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虛擬環(huán)境下通過激烈的對話和爭論獲取所需知識。師生之間像朋友一樣進行對話交談,能夠有效克服學生平日對教師的畏懼心理,減輕學生的壓力。二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狀況、調整教學策略的一個重要渠道。在日常實驗教學中強調引導、幫助學生學習,側重講解重點、難點,開展答疑、討論,精簡實際實驗課時數。在有限的課時里,教師不可能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通過微信交流客觀地掌握到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此來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三是作為形成性考核成績評定的依據之一。學生在微信上參加討論的情況,可以作為教師評定學生形成性考核成績的依據之一,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在微信上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參加課程微信討論的主要人員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在微信中交互式的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導學作用,學生仍然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適度原則,承擔起對學生實驗過程給予適當幫助、指導、調節(jié)、控制的責任。教師只需在一邊旁敲側擊,在充分尊重學生觀點的前提下,對正確觀點予以肯定、鼓勵,對不完善的地方加以補充,對不正確的觀點進行糾正。
微信作為一種全新的實驗教學活動,教師在活動開展前必須進行認真的調查,制定詳盡的活動方案,充分作好活動前的準備,做到心中有數,避免活動流于形式。在活動開始前要明確目的、內容、形式、希望達到的效果等,科學合理的方案能夠保證討論活動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
1.討論形式
(1)實時答疑:在微信群中實時討論時,教師充當著重要的解惑答疑角色,這種形式通常由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學習情況確定一個時間段,由學生提問,教師給予指導,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獲取對問題的正確認識。
(2)專題討論:確立適當的論題,有利于教師導學作用的發(fā)揮,同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探尋自己的觀點,激發(fā)思維,不斷深化知識,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高。在朋友圈中開展專題討論,師生可以充分交換意見、形成共識,創(chuàng)設出一種合作式學習的新局面。另外還可以融入競賽法和小組協(xié)作,活躍學習氛圍、彌補討論時間難以統(tǒng)一的不足。
2.討論主題
醫(yī)學實驗有內容多,口徑寬,涉及的知識面廣等特點,經過歸納,設計了五個平臺作為主題:一是由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和病理解剖學融合而成的“醫(yī)學形態(tài)學實驗教學平臺”;二是由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醫(yī)學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融合而成的“醫(yī)學技能學實驗教學平臺”;三是由醫(y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寄生蟲學融合而成的“病原生物學及免疫學實驗教學平臺”;四是由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學融合而成的“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平臺”;五是由診斷學、手術學、核醫(yī)學及臨床技能培訓融合而成“臨床基礎實驗教學平臺”。
3.反饋
這里所指的反饋是指教師在學生上線后如何給予正確引導的一種方法。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長時間得不到教師的反饋,學習積極性會受到抑制,再次發(fā)言的興趣也會降低,適當的反饋能夠有效推動活動的順利開展。
4.總結
每次微信實驗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都應該及時根據討論情況來發(fā)現(xiàn)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動向。在線集中討論規(guī)模較大,時間統(tǒng)一,內容集中,在活動結束后應及時予以總結;課程討論活動不受時間限制,可以定期進行總結。
在幾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手機微信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效果是顯著的,微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經常參加微信教學活動的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參加微信實驗教學活動,他們對實驗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也使他們更樂意上線參加學習,這部分學生考試成績也較為理想。
[1]趙偉紅,趙衛(wèi)平《醫(yī)學機能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5年第6期
[2]蔣繼宏.網上教學的研究與探索.“新世紀全國網絡教育學術研討會”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