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小紀鎮(zhèn)宗村小學(225200) 沈 萍
調整思維,突破閱讀教學模式
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小紀鎮(zhèn)宗村小學(225200)沈萍
閱讀教學既要有一定的教學模式,更要從文本的特質出發(fā),設計出富有個性的教學框架,從而扭轉學生僵硬、模式化的認知習慣,促進教學效益的整體提升。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文本特質,讓學生整體感知;要細致指導,提高學生朗讀能力;要讓學生置換角色,表達真情實感。這樣,才能激活學生思維,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閱讀教學調整思維整體感知 細致指導 模式
成熟的課堂教學都有基本的模式。但面對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學生,閱讀教學應該選擇不同的模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從目的、對象、作用等維度進行思考,并科學選擇相應的基本模式。否則,只能陷入機械主義的泥潭之中,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文本初讀感知環(huán)節(jié),應有兩項保底任務:即正確朗讀課文,對文本內容形成初步的了解和把握。于是,教師總是習慣性地指名逐段朗讀,然后拋出千篇一律的問題:“課文寫了什么呢?”于是,在沉默中,總有一兩個學生舉手概括,加上個別學生的補充。幾乎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是如此。為什么長期訓練,學生初步感知、概括文本的能力仍舊止步不前呢?究其原因,是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文本梳理概括的過程中,往往都是發(fā)問,而沒有絲毫的方法指導。學生也只在教師“課文寫了什么”的問題中摸著石頭過河。因此,新授課的第一課時,應該以具體的方法指導學生,讓學生依循著文本的特質進行思考,明確感知的內容和方向,形成感知的能力。
例如,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在執(zhí)教《哪吒鬧?!芬晃臅r,利用概述環(huán)節(jié),先引導學生思考“哪吒為何鬧海“”如何鬧?!薄敖Y果如何”三個問題,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然后將三句話進行串聯(lián)整合,形成對文本主要內容的感知。這種結合文本題目進行概括的方法,契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起到了極好的指導作用。
只有基于文本特質的方法指導,才能引領學生在多次實踐中積累方法,提升能力,促進學生把握文本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教學《三顧茅廬》一文時,為了凸顯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教師將描寫劉備拜訪諸葛亮的語言呈現(xiàn)出來,并引導學生聚焦“輕輕地”“恭恭敬敬”“等候”等核心詞語,并朗讀感悟。但是,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時,卻失去自然之態(tài),顯得機械僵硬,甚至有嬌柔做作之感。
朗讀時對重點核心詞語的關注,應該成為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但遺憾的是,教師并沒有充分地意識到對核心詞語的關注,必須建立在文本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否則,以孤立的視角關注文本,就會形成感知的偏離,甚至是錯誤。這種教學方法,會使中低年級學生形成擯棄整體、關注一隅的朗讀陋習。
新課標對詞語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即能結合上下文進行體悟,能融入自身的生活積累進行領會。在上述案例中“,輕輕地”旨在凸顯劉備不忍吵醒正在睡覺的諸葛亮,而“恭恭敬敬”則源自于內心對諸葛亮的敬佩。教學時,教師可以補充其他人對諸葛亮評價的資料,讓學生內心也涌動著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只有充分整合課文、原文、生活等方面的有效資源,學生才能在言意轉換的起承轉合中準確把握朗讀技巧,達成自然表達情意的效果。這樣,在提升學生朗讀能力的基礎上,強化了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在教學《虎門銷煙》一文后,教師慷慨激昂地渲染之后,要求學生表達“我想對林則徐說……”學生自然也極力配合,深情而慷慨地陳詞一番,其豪言壯語滿是空話套話。在面對正面人物的文本中,教師的這一設計幾乎已經成為“必選動作”,而學生的言語表達也陷入了雷同之境。
“披文以入情”??此瓶犊ぐ旱暮姥詨颜Z與文本的核心價值高度契合,但總有隔靴搔癢、言不由衷之感。如何扭轉這一司空見慣的教學弊端呢?可以讓學生置換角色,真正有效地與文本進行融通,產生思想的共鳴、情感的共振。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從實際出發(fā),借助角色體驗,將問題轉化為:如果你是參與圍觀的百姓,你會怎么想、怎么說呢?還可以將角色拓展到外國商人、當朝政府官員等不同的角色……看似簡單的角色轉換,卻能引導學生進行內在的心靈體驗,并表達真感受、傾吐真感情。
兒童有著自身的認知特點,其言語表達也應有著自身獨特的規(guī)律。教師要以敏銳的言語感覺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表達的成人化傾向,以角色體驗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考量人物角色的獨特身份,從凸顯言語表達的獨特性,避免大一統(tǒng)模式的產生。因此,閱讀教學既要有的一定的教學模式,更要從文本的特質出發(fā),設計出富有個性的教學框架,從而扭轉學生僵硬、模式化的認知習慣,促進教學效益的整體提升。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