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培
?
淺談梁實秋語文閱讀教學思想
◎張培培
梁實秋的部分文章談到自己對語文閱讀的看法,也有對自己老師進行的語文閱讀教學的記述。閱讀有關文獻,筆者發(fā)現(xiàn),梁實秋以一個文學家的視野觀照語文教育,并立足于中外語言文化規(guī)律的實踐,理論內(nèi)涵深邃,別具一格。梁實秋的許多文章都流露出他的語文教育傾向,特別是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主要引發(fā)筆者以下兩個方向的思考:
(一)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課內(nèi)閱讀材料的選擇,先白話再古文,做到層次閱讀
《國文與國語》中,梁實秋說:“古文還是要讀的。其中的章法、句法、辭藻都是很有價值的。不過要在白話文通了之后再讀為宜。這是一個程序的問題……白話文通了之后再讀古文,可以增加許多行文的技巧,使白話文變得簡潔些,使白話文更像文……小學注意語言,初中注重文字,循序漸進?!保?]梁實秋的這段話,一方面闡述了閱讀古文的價值,另一方面強調(diào)了有層次、有順序閱讀的必要性。且不說他所建議的詳細施行辦法是否妥當,“先白話后古文”的閱讀層次,對于打好語言基礎以及進一步長進是有幫助的,也是符合語文規(guī)律的。學生自主閱讀缺乏識別力,讀不懂的、不該讀的文章,教師可以制定層次閱讀的內(nèi)容以保證閱讀質(zhì)量,從語言、價值取向上對不同年齡學生的閱讀選擇提出合適的建議與指導。
(二)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面、閱讀量,加強學生語言積累
在《語言、文字、文學》里,他說“學外文可以幫助我們清理思路,因為外文有一套文法正好可以補我們中國文字過分含蓄朦朧的毛病。詩詞歌賦是我們文學傳統(tǒng)最優(yōu)秀的成果,從詩詞歌賦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出我國文字之妙?!保?]梁實秋自己便是一名涉獵廣泛的閱讀者,精通外國文學,也有深厚的國學功底,這對他授課和寫文章的益處顯而易見。加強課外閱讀對語文學習很有必要。當前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教科書上的幾篇文章,學生缺乏比較,也就很難產(chǎn)生語文閱讀審美。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要拓寬學生的閱讀面,鼓勵學生讀書看報,現(xiàn)當代作品要介紹,傳統(tǒng)文學與外國文學精品也要常讀;二要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略讀與瀏覽可以作為好的閱讀方式加以介紹,也應做出細致計劃;三要加強對各種語言材料的積累,背誦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學生只有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語文朗讀教學要做好朗讀示范,以讀代講,重視散文的朗讀
在《我的一位國文老師》中,梁實秋懷念了老師徐錦澄的朗讀示范: “他打著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齒地大聲讀一遍……一字不茍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里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diào),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像是已經(jīng)理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3]好的朗讀,能以讀代講,使學生學習課文的效率事半功倍,對于內(nèi)容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幫助。在《散文的朗讀》一篇中,梁實秋還特別提出散文和詩一樣可以朗讀,他的老師江北人徐先生、天津人陳敬侯先生都能朗誦出文章的韻味,“我們細心聆聽,在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之前,已經(jīng)相當?shù)捏w會到文章的美妙?!保?]梁實秋強調(diào)散文的朗讀是很有遠見的,現(xiàn)在中學課文多數(shù)是現(xiàn)當代散文,重視散文朗讀是必要的。教師做好朗讀示范,即便不能使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但對于文章的內(nèi)蘊、情感的把握很有益處。梁實秋也說,“文章不經(jīng)朗誦,難以牢記在心,“而且古今至文,熟讀之后,我們作文雖不必套用它的筆調(diào),其起承轉合的章法,攄詞璃藻的功夫,是永遠值得我們參考的?!保?]借助于朗讀,幫助學生記憶,培養(yǎng)語感,有助于語文功底的積淀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鼓勵學生朗讀可以潛移默化地產(chǎn)生語文效應。
(二)語文朗讀教學要重視朗讀技巧,注重入情與造境,激發(fā)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梁實秋記述了一次梁啟超的演講,讓當時作為學生的梁實秋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任公的富有感情地朗讀,“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經(jīng)他一朗誦,再經(jīng)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jié),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筆者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不禁哀從衷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保?]有技巧的朗讀需要探求語言文字的聲氣、節(jié)奏和神韻。教師有感情的朗讀不僅能使學生體會到豐富的內(nèi)容,更能加深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印象,加強學生對語文與生命的感知力與敏感度。文中還說,“先生朗誦詩句時如同表演,時而痛哭流涕,學生也跟著拭淚,時而他又在涕泗橫流中大笑。”[3]梁任公憑著對文學作品的熟悉與深入的體會,情之所至便自然地將學生帶入文學作品的情境之中。一堂好的語文課需要教師投入感情,教師只有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將語言文字還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學生置身于語言文字所造的境中,才能體驗其承載的情感、情味、情懷,產(chǎn)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反觀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它以傳授知識、應付考試為軸心,忽視了語文閱讀的質(zhì)量、積累、審美與體驗。梁實秋的語文閱讀教學思想雖然不多、零散且闡釋的深度有限,但因立足于民族傳統(tǒng)、開闊的國際視野與自身的成功實踐而具有一定說服力,也因理論成分少實際應用經(jīng)驗多而更具教學實用性。希望能給語文教育工作者和語文學習者以幫助。
參考文獻:
[1]梁實秋.寂寞是一種清福[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
[2]梁實秋.梁實秋散文第四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3]梁實秋.梁實秋散文第一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張培培青海省西寧 青海師范大學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