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倩
?
淺析幾種與課標相悖的文言文教學方式
◎朱倩
語文教學改革,打破了文言文教學的沉寂,一些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逐漸運用到課堂上,中學文言文教學充滿了新氣象。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由于對語文課標的理解不夠深入等原因,在實際的文言文教學中,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或片面強調(diào)背誦而忽略點撥,或讓學生自學字句含義而只籠統(tǒng)講解,或逐句翻譯文意而忽視能力培養(yǎng),或只講教材注釋而不能有效拓展等等。這樣的教學不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會嚴重影響文言文教學的效果。
由于語文課標明確要求學生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詩文,于是便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教學方法,即課堂上讓學生死記硬背古詩文,而不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老師認為只要學生能背誦下來,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法的教學目標并沒有錯,符合課標記誦古詩文的要求。但這種教學方法的缺點很大:其一,死記的效率不如理解記憶,長期死記理解不透徹的古詩文,學生會感到學習的負擔重;其二,長期死記硬背,學生會逐漸失去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實際上,這種教學方式是對語文課標淺層、片面的理解。《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義務教育語文課標”),雖然規(guī)定從小學到初中畢業(yè),要背誦240篇(段)優(yōu)秀詩文(其中有120篇為文言詩文),但沒有說要死記硬背,也不應該死記硬背,也不是說背誦下來就萬事大吉了,還要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詩文。義務教育語文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學生背誦詩文時“體驗情感,領悟內(nèi)容”,“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如果不進行必要的字句的講解點撥,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誦讀時節(jié)奏也不好把握,內(nèi)容與感情也不能得到深刻領悟與體驗。這種片面強調(diào)背誦的文言文教學法,更不能用于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高中語文課標”)特別強調(diào)要“改變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明確指出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如果只去死記硬背古代詩文,不僅不符合高中語文課標的要求,文言文教學目標也都無法實現(xiàn)。
無論哪一個學段,文言文教學都應進行必要的字句解說與點撥。教初中生文言文,點播時應以疏通文意為主,從文言知識理論的角度進行的字句解說,應少一點。隨著年級增高,從文言知識理論角度進行的字句講解,可以逐漸增加,特別是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理解能力,課標也有了“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的要求,教師在授課時,要有意識地從文言知識理論角度,講解文言詩文字詞句含義,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語言知識。這樣的文言文教學,不僅能使學生知文言語句含義之“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其好處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其一,學生能夠透徹理解文言詩文,學后不會有似懂非懂的感覺。其二,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就不再是死記硬背,能夠大大提高背誦的速率,從而減輕學習的壓力。其三,對古詩文理解透徹了,學懂了,背誦的壓力減輕了,在古詩文描繪的畫卷與抒發(fā)的情感中,明明白白、輕輕松松、舒舒服服地學習古詩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課堂上,還常出現(xiàn)這樣的文言文教學,即字句含義的理解,特別是實詞含義與虛詞用法等,都布置給學生,讓其課下自己學習掌握,而教師不進行講解,教師只在課堂上籠統(tǒng)分析全篇內(nèi)容。這種授課方法的缺陷顯而易見:其一,將學習文言文字詞句含義的任務,完全交給學生課下完成,會增加學生課外學習的負擔,不符合“減負”的教育思想與理念;其二,學生課下自己借助工具書等理解文言文的字詞句,由于知識與能力的局限,其學習理解往往是不深刻的,常常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出現(xiàn)這一教學方法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不能正確處理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時間的關系,為了節(jié)約教學時間,教師便將學習字詞句含義的任務,讓學生課下自己完成。其二,片面理解課標中倡導的自主、探求的學習方式,并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生硬的貫徹執(zhí)行。語文課標倡導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但有的教師不能正確理解,以為“自主”就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而教師不用管也不用問,“探究”就是讓學生自己鉆研,教師不用“引”也不用“導”。于是便把掌握文言文中字句含義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課下自己學習、探究去了。
正確安排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時間的方法,是區(qū)分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與非重點內(nèi)容。教師教學中要突出重點內(nèi)容,而對非重點的教學內(nèi)容則少講,甚至不講,并不是把大量的教學內(nèi)容安排給學生課下自學。教師認為將理解文言文字句含義的任務交給學生課下完成,就是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想法,是對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膚淺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標在闡釋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時說:“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边@里沒有說自主、探究的學習就是將學習任務完全交給學生,而是強調(diào)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進取精神。高中語文課標在闡釋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時,則要求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并“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zhì)量”。也就是說,在實施自主、探究學習方式時,不是不需教師指導,相反而是必須有教師指導。教學實踐也證明,只有在教師指導與引領之下,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放羊式”的所謂自主、探究學習,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教學與學習效果的。
這種文言文教學,即教師上課時只是一句句翻譯文言詩文語句的含義,不去講或者很少講文言語句為什么表達這樣的含義,怎樣表達這一含義,也就是只講“然”,而不講“所以然”。這種教法的缺陷極為明顯,因為教師只講“然”而不講“所以然”,學生當然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些無生僻字詞、結構簡單的文言語句,學生能夠自己理解,明白句子的含義是怎樣表達出來的。但對于那些有生僻字詞或者結構比較復雜的文言語句,學生就不知其含義是怎樣表達的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完一篇文言詩文之后,學生往往會有似懂非懂、半生不熟的感覺。
這種授課方式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或者文言知識與理論比較匱乏,或者對文言課文研究不夠深入,或者不會將大學中學習的古代漢語知識運用到文言文教學之中,授課時講不出“所以然”來,只能一句句翻譯。在調(diào)研中也發(fā)現(xiàn),這樣教授文言文的教師,多是剛剛走出大學校門新上崗的教師。其二,對文言文教學目標的理解不夠全面深入,部分教師認為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背誦幾首古詩,或者知道幾個歷史故事等,于是授課時便將重點放在了對文言語句含義的翻譯上,而忽視了文言知識的講授,忽視了對學生閱讀古詩文能力的培養(yǎng)。
語文教學的理論告訴我們,教材中的課文,無論是現(xiàn)代文還是文言文,都是例子,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材料。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這只是語文教學的第一步,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各種語文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文言課文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因為文言文難于理解,就降低教學目標,將其定在學生對文言語句的大致理解上。根據(jù)語文課標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文言文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到了高中階段,還要求學生“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培養(yǎng)并快速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僅僅是通過一句句地翻譯來教文言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是難以實現(xiàn)的。改變這種教學方式,除了正確理解文言文的教學目標之外,語文教師還必須掌握足夠的古代漢語知識與理論,如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或用法,常見文言句式的結構與用法等,并將其科學地運用于文言文教學之中,以此引導學生熟悉文言語言,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還有一種文言文教學,即只按教材中的注釋進行講解,照本宣科地向?qū)W生解說一遍教材中的注釋,就算大功告成,沒有一點自己的研究與思考,不進行任何的拓展、生發(fā)與擴充。這種文言文教學,弊端相當明顯:其一,課堂之上照本宣科,課堂氣氛枯燥乏味,特別是有的教師,一會兒讓學生看這個注釋,一會兒讓學生讀那個注釋,再加上教材的注釋學生一般都讀得懂,所以就覺得聽不聽老師講課無所謂,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對文言文課堂的興趣。其二,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釋,所注的是教材編者認為難理解的地方,再加上教材篇幅的限制,這些注釋不一定很全面,有的是籠統(tǒng)地解說一句或幾句文言文的含義,有的僅注釋一句話中個別字詞的含義。如果教師只按教材注釋講解文言課文,勢必有一些課文中學生不易理解或者不能理解的地方講不到,或者講不透,形成諸多死角,影響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對于文言基礎差的學生,更是如此。
這樣進行文言文教學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研究,既缺乏對文言課文內(nèi)容的研究,也缺乏對文言文教學方法的研究,只能照著教材注釋死板地講解文言文,使得課堂講得沒滋沒味,沒情沒趣。義務教育語文課標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因此教師教學時,應以語文教材為基礎,根據(jù)課標對不同階段語文教學的要求,拓展、豐富教學的內(nèi)容,并靈活進行教學。教師還必須努力研究教學的方法,教師好比廚師,有了做菜的各種原材料之后,還必須用巧妙的方法將菜做出來,使之營養(yǎng)、顏色、味道、口感俱佳,吃的人才喜歡,而不是將生糙的原料直接端到餐桌之上。教師授課也是一樣,無論什么樣的教學內(nèi)容,都不能直接、生硬地“端”上課堂,教師必須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對其進行加工,再擺在學生面前,讓其“享用”。按照教材注釋照本宣科地講授文言文,就等于把剛從地里采摘的蔬菜、剛宰殺的牲畜,直接擺在了餐桌之上,沒有經(jīng)過任何加工,吃的人怎么能夠入口下咽呢?常聽人說,在大學里學習的古代漢語知識理論,在中學的課堂上根本派不上用場,這其實是對語文教材中的文言課文缺乏研究,對文言文的講授方法缺乏研究,而不是真的派不上用場。大學里學習的古代漢語課程,是語文教師研究文言課文及其講授方法的最重要理論,講授文言文時,必須充分地加以利用,才能把文言文講活講透,才能避免文言文教學照本宣科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朱倩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