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與楊順儀老師商榷"/>
□夏 荷 夏松平
?
“敢以煩執(zhí)事”:一句漂亮的外交辭令
——兼與楊順儀老師商榷
□夏荷夏松平
摘要:高中語文教材所收《燭之武退秦師》中“敢以煩執(zhí)事”句,楊順儀文、教材注和王力注都有不足之處。本文對楊文進行多角度商榷,認為該句應該理解為兩個意思:一是“怎敢因為‘亡鄭’這件事來麻煩您”,二是“怎敢拿‘半夜三更游說’這件事來麻煩您”?;诋敃r的交際對象與交際情境,我們認為“敢以煩執(zhí)事”確為一句漂亮的外交辭令。
關鍵詞:敢以煩執(zhí)事;怎敢;亡鄭;夜半三更游說;外交辭令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說的是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秦國和晉國包圍了鄭國,準備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所發(fā)生的一場外交斗爭。鄭國危在旦夕,鄭大夫燭之武說秦退兵,使秦國和晉國內部發(fā)生了分化,從而改變了鄭國的危險處境?!稜T之武退秦師》刻畫了燭之武的愛國行為和能言善辯,無論記言記事,文字各盡其妙,短小精煉,活潑生動,是一篇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優(yōu)秀散文作品。
不過,很多選本對《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敢以煩執(zhí)事”的注釋,不盡相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把它注釋為:“【敢以煩執(zhí)事】怎敢拿這件事來麻煩您。這是客氣的說法。執(zhí)事,辦事的官吏,這里是對對方的敬稱?!保ㄒ韵潞喎Q“教材注”)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修訂本)第一冊(中華書局1981年3月第2版)把它注釋為:“【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敢,表謙敬的副詞。煩,麻煩。執(zhí)事,辦事人員。這是客氣話,實際指秦伯本人。”(以下簡稱“王力注”)這兩種注釋具有代表性,對照起來看,它們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對“敢”的理解不同,一個方面是對“這件事”的處理不同。兩家注是非優(yōu)劣,學界意見不一。
毋庸諱言,很多老師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涉及“敢以煩執(zhí)事”,總是有意無意地認為王力注比教材注要好一些。例如,楊順儀老師在《語文學習》2016年第2期上撰文《再議“敢以煩執(zhí)事”之“敢”》,就是這么認為的。他說:
把文中的“敢”理解為“怎敢”,而“怎敢”就是“怎么敢”,表反問。反問盡管是無疑而問,但也是問句,據(jù)此上述的譯文就要在句末加一個問號,即“怎敢拿這件事來麻煩您?”譯文卻用了句號,顯然不妥當。……
……就詞不就句而言,前文燭之武說“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意思就是如果滅亡鄭國對您秦君有益。按照正常推理,“對人有益”,下文就要說給對方帶來什么好處,但接下來卻說了一句“怎敢……”,意思是不敢拿亡鄭這件事來麻煩您。言外之意就是亡鄭是一個費力不討好之事,是火中取栗,對您沒有一點好處。這樣,豈不是剛好與前面一句“有益于君”語意相左嗎?前后句銜接不了,這顯然是教材注釋導致的句意脫節(jié)。
……原句前后可理解為 “如果滅亡鄭國而對您秦君有益的話,(那我就)冒昧地把亡鄭這件事麻煩您(去管理)?!?/p>
讀完楊老師的文章,筆者認為,他的說法很有典型性;但是,就我個人來說,他的說法著實讓人不敢茍同。
下面,筆者也想談一談自己對“敢以煩執(zhí)事”的粗淺理解,以期拋磚引玉,達到能夠與楊老師商榷的目的。
要想比較正確地理解“敢以煩執(zhí)事”,筆者覺得,在楊老師的文章中至少有四個問題一定需要澄清。
第一,反問句的末尾就要用問號嗎?
楊老師說:“反問盡管是無疑而問,但也是問句,據(jù)此上述的譯文就要在句末加一個問號,譯文卻用了句號,顯然不妥當?!睂Υ耍P者認為,這是楊老師的武斷之詞,是不符合常識的。
查閱有關語文資料,無一不明確地告訴我們,反問句的末尾一般用問號,但反問句的語氣緩和,可看作陳述句,末尾可用句號;語氣較重,感情強烈,末尾可用嘆號。例如:
(1)“哪能不想家呢?!闭f完,她眼圈紅了。(《語文基礎知識手冊》,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人們怎能不熱愛這個風光旖旎的南國花市,怎能不從這個盛大的花市享受著生活的溫馨呢!(《語文基礎知識》,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
(3)我哪里比得上他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
(4)敢不努力以效龜蛇之誠?。ā吨袊鴼v代文學作品選·中山狼傳》)
古今漢語中,在反問句的末尾不用問號而用句號或嘆號的例子,舉不勝舉。既然如此,那么教材注把“敢以煩執(zhí)事”的“敢”理解為“怎敢”,并在譯文“怎敢拿這件事來麻煩您”的末尾用上句號,并非“顯然不妥當”。恰恰相反,這個句號充分表明教材注既恪守了文言翻譯要堅守“信”的原則,又考慮到了燭之武在秦伯的面前說話的語氣因素。所謂堅守“信”的原則,就是在文言翻譯中,不但要忠實于原文的現(xiàn)有詞句,而且要忠實于原文的現(xiàn)有標點。顯然,教材原文的現(xiàn)有標點是句號,那么教材注的譯文也應該是句號。所謂說話的語氣因素,就是說話的口氣。顯然,作為弱國之臣燭之武,在強國之君秦伯的面前說話,語氣緩和一點,不但是符合身份的,而且是合乎時宜的??傊滩淖⒃谧g文的末尾用上句號,是非常妥當?shù)摹?/p>
第二,“這件事”在教材注中是指“‘亡鄭’這件事”嗎?
楊老師說:“‘怎敢……’,意思是不敢拿亡鄭這件事來麻煩您?!昂缶溷暯硬涣?,這顯然是教材注導致的句意脫節(jié)?!睂Υ?,筆者認為,這是楊老師的強加之詞,是不符合事實的。
從直譯的角度來看,不論是教材注中的 “這件事”,還是王力注中的“這件事”,在原句中都是沒有直接的對應之詞的。既然如此,那么“這件事”當是屬于意譯,被看作是“以”字的后面省略的賓語成分而補足出來的。
“這件事”是一個指示代詞,它是指代什么事,教材注并沒有如王力注那樣確指“‘亡鄭’這件事”。因此,如果說譯文“不敢拿亡鄭這件事來麻煩您”造成了“前后句銜接不了”,那么這也不“是教材注釋導致的句意脫節(jié)”,而是楊老師引用失誤導致的句意脫節(jié)。
第三,“這件事”到底是指代什么事?
楊老師說:“原句前后可理解為 ‘如果滅亡鄭國而對您秦君有益的話,(那我就)冒昧地把亡鄭這件事麻煩您(去管理)?!睂Υ?,筆者認為,這是楊老師的片面之詞,是不符合常理的。
“這件事”是不是指代“‘亡鄭’這件事”,不能一概而論?!斑@件事”到底指代什么事,要視如何理解“敢以煩執(zhí)事”的“以”字而定。
在文言文中,“以”字有多種理解,可以理解為“因為”,如“孫臏以此名顯天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以”;也可以理解為“拿”,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韓非子·難一》)的“以”,等等。在“敢以煩執(zhí)事”中,“以”字也是一個關鍵詞,可以理解為“因為”,也可以理解為“拿”。但是,必須清楚,把“以”字理解為“因為”或把“以”字理解為“拿”,關系到“這件事”到底是指代什么事。
如果把“敢以煩執(zhí)事”的“以”字理解為“因為”,那么“這件事”應該就是指“‘亡鄭’這件事”。試想,燭之武因為“‘亡鄭’這件事”來麻煩秦伯,顯然就是要說服秦伯放棄“‘亡鄭’這件事”。毫無疑問,“亡鄭”的益處唾手可得,一旦放棄,就意味著前功盡棄。這對秦伯來說,難道不是一件使人費事或增加負擔的事嗎?
如果把“敢以煩執(zhí)事”的“以”字理解為“拿”,那么“這件事”就是指“‘夜縋而出,見秦伯’這件事”。試想,“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已是事實。半夜三更,秦伯或許正在運籌帷幄,或許正在觥籌交錯,或許正在夢鄉(xiāng)沉醉。然而,在秦伯志在必得、悠哉樂哉之時,燭之武拿“‘夜縋而出,見秦伯’這件事”來麻煩秦伯,顯然就是要說服秦伯放棄“‘亡鄭’這件事”。毫無疑問,燭之武深夜造訪,打亂了秦伯的計劃,影響了秦伯的心情,妨礙了秦伯的休息。這對秦伯來說,難道不是一件使人費事或增加負擔的事嗎?
至于之所以說譯文 “冒昧地把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或“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不符合常理,是因為“‘亡鄭’這件事”是秦晉想要做的事,也是有益于秦伯的事,并不是燭之武想要做的事,也不是燭之武能“把”或能“拿”的事;再說,譯文“冒昧地把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或“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雖然看起來顯得比較客氣,但是實際上顯得很有火氣:要之,過于直白的表述,少了那么一層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意味。
第四,“敢以煩執(zhí)事”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楊老師說“‘怎敢……’,
言外之意就是亡鄭是一個費力不討好之事,是火中取栗,對您沒有一點好處?!睂Υ?,筆者認為,這是楊老師的臆測之詞,是不符合句意的。
“怎敢”的意思是“不敢”,而“不敢”的言外之意就是“順從”。由此,“怎敢因為‘亡鄭’這件事來麻煩您”或“怎敢拿‘半夜三更游說’這件事來麻煩您”的意思是“不敢因為‘亡鄭’這件事來麻煩您”或“不敢拿‘半夜三更游說’這件事來麻煩您”,它們的言外之意就是“那我就順從您‘亡鄭’吧”。這與前面一句“有益于君”是緊密銜接的,它傳達出來的信息是燭之武處處為秦著想。這是燭之武說話的表層意思,我們從其中可以看出燭之武說話的巧妙和客氣。
不過,我們必須看到,“那我就順從您‘亡鄭’吧”是建立在“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的“若”的前提之下?!叭簟?,表示“亡鄭而有益于君”是假設的情況,而真實的情況是“亡鄭而無益于君”。既然如此,那我就“敢因為‘亡鄭’這件事來麻煩您”或“敢拿‘半夜三更游說’這件事來麻煩您”,它們的言外之意就是“那我就不會順從您‘亡鄭’了”,我就要好好地和您談談“亡鄭”與“存鄭”對您的“弊”與“利”了。這與后面幾句“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為”等也是緊密銜接的,它傳達出來的信息也是燭之武處處為秦考慮。這是燭之武說話的深層意思,我們從其中可以看出燭之武說話的智慧和勇氣。
至此,我們可以基本得出結論,關于“敢以煩執(zhí)事”的注釋應該有表達同一種意思的兩種不同形式:一種形式是“怎敢因為‘亡鄭’這件事來麻煩您”;一種形式是 “怎敢拿 ‘半夜三更游說’這件事來麻煩您”。這樣看來,教材注、王力注以及楊老師的理解都有值得商榷之處。當然,我個人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不足,尚祈方家指津。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敢以煩執(zhí)事”是一句漂亮的外交辭令。燭之武說秦伯,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而他在說辭里表現(xiàn)的是為了秦國的利益,這就更使秦伯易于入耳。燭之武從容辭令,言此意彼,勾上連下,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不由秦伯不動心。最終,秦伯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
[責編崔達送]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安徽省宿松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