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
“山上架著炮”歧義成因之補議
□王潔
摘要:“山上架著炮”是一個“經(jīng)典”歧義句,但學術(shù)界對其歧義成因的認識還存在分歧,且多將這一歧義現(xiàn)象單純歸因于動詞“架”的語義特征。通過對具體語料的分析證明:“山上架著炮”的歧義固然和“架”的語義特征密切相關,但“山上”和“炮”的語義特征對于句子歧義的形成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不能簡單地將“NP1處+‘架’類動詞+著+NP2”定性為歧義句式,該句式要實現(xiàn)歧義,普遍受到“NP1處”和“NP2”的語義制約。
關鍵詞:歧義;靜態(tài)存在句;動態(tài)行為句;語義特征
“山上架著炮”是朱德熙先生提出的一個“經(jīng)典”歧義句,在現(xiàn)代漢語教學和研究中被廣泛引用。它可以變換為“山上有炮”(炮架在山上)和“山上有人在架炮”(山上正架著炮),前者屬于靜態(tài)存在句,后者屬于動態(tài)行為句。關于這一歧義現(xiàn)象的成因,學術(shù)界通常歸結(jié)為核心動詞“架”的語義特征,但具體分析并不一致。徐陽春等(2008)認為,“山上架著炮”多義的原因是動詞“架”具有[+附著]和[-附著]雙重特征,而張先亮、范曉(2010)則認為,有些“NP1處+V 著+NP2”句子中的“V著”兼有[+附著]和[-附著]的語義特征,因此會出現(xiàn)歧義,“山上架著炮”就屬于此類。[+附著]和[-附著]是一組對立的語義特征,說它們?yōu)橐粋€詞所同時具有,在邏輯上是不能自洽的;相比之下,說“架著”而不是“架”兼有[+附著]和[-附著]的語義特征比較合理。但這種觀點并未直接闡明“架”的語義特征和句子歧義的關聯(lián)。不妨從“架”的詞匯意義出發(fā),將其語義特征描寫為[+使附著],而“使附著”的結(jié)果就是“附著狀態(tài)”,故[+附著狀態(tài)]成為“架”的語義特征變體。同時,“著”既可以表動作正在進行,也可以表狀態(tài)正在持續(xù)。于是:
“架”([+使附著])+“著”(動作進行)→架著1(動作行為)
“架”([+附著狀態(tài)])+“著”(狀態(tài)持續(xù))→架著2(靜態(tài)存在)
這說明“架”“著”的語義特征使得沒有進入句子語境的短語“架著”有潛在歧義,但這種潛在歧義在“NP1處+架著+NP2”中是否必然會實現(xiàn)為現(xiàn)實歧義呢?如果“架”“著”的語義特征是“山上+架著+炮”實現(xiàn)歧義的充分條件,那么“NP1處+架著+NP2”就是歧義句式。但是,我們搜索到這樣一些語料:
(1)垛口上面架著炮,大旗下面站著兵。(《楊家將全傳》)
(2)駕駛室頂篷上架著輕機槍。《邵東文史 第3輯湘中二支隊第三大隊專輯》
(3)笸籮里架著迫擊炮,木板上載著重機槍和彈藥箱。(《中原奪鹿淮海大戰(zhàn)》)
(4)地頭架著步槍,犁鏵掀起土浪。(《故鄉(xiāng)的星星》)
(5)兩只搖晃的凳子上架著歪歪斜斜的木板。(《竹心》)
(6)碗上架著筷子,碗里放著調(diào)羹,說明還要添飯、喝湯?!队衿炼弊遄灾慰h概況》
(7)鼻子上架著太陽鏡。(《鏖戰(zhàn)菲律賓》)
例(1)中,“垛口上面架著炮”只能指“垛口上有炮”,例(2)被理解為“駕駛室頂篷上有輕機槍”很自然,卻很難被理解為 “駕駛室頂篷上有人在架輕機槍”。例(3)里“笸籮里架著迫擊炮”指“笸籮里有迫擊炮”,而不可能指有人在笸籮里架迫擊炮。此外,該句里的“架”和(1)(2)句里的“架”雖然都表存在,但“架在笸籮里”是運輸時的普通放置,而“架在垛口上”“架在駕駛室頂篷上”則是臨戰(zhàn)前的配備設置,因此,可以說“垛口上架有炮”“駕駛室頂篷上架有輕機槍”,而“笸籮里架有迫擊炮”卻難以成立。例(4)中,“地頭”是個較大的空間,但“架著步槍”顯然不是“正在架步槍”,(5)(6)(7)里的“架”字句更是對日常生活中普通放置狀態(tài)的描述,沒有任何歧義。
即使把以上例子中的“NP1處+架著+NP2”從上下文語境中剝離出來,它們?nèi)匀粵]有歧義,這表明,不能簡單地認為“NP1處+架著+NP2”是個歧義句式,合乎語法的“NP1處+架著+NP2”都可以表現(xiàn)為存在句,卻不一定能表現(xiàn)為動態(tài)行為句。在作為存在句的“NP1處+架著+NP2”中,“NP1處”只需承擔“NP2的附著處所”這一語義功能,而在作為動態(tài)行為句的“NP1處+架著+NP2”中,“NP1處”的語義功能較為復雜。仍以“山上架著炮”為例:表行為的“山上架著炮”可變換為“山上有人正架著炮”,“山上”在語義上是雙指的:它不僅是“炮”的附著終點,也是施事“人”的存在場所。當“NP1處”不能夠成為施事的存在場所時,“NP1處+架著+NP2”就無法獲得行為義,如例(1)(3):由于垛口、笸籮的空間形態(tài)特點,架炮者不可能站在垛口上、進入笸籮里實施架炮行為。可見,“NP1處+架著+NP2”要實現(xiàn)為行為句,“NP1處”必須和受事和施事同時形成語義契合,即使施事在句子表層并不出現(xiàn)。作為動態(tài)行為句的“NP1處+架著+NP2”對NP2的選擇也較為嚴格,因為能夠以“架著”的方式靜態(tài)存在是否都能成為持續(xù)動作的支配對象受到NP2的意義制約,像“架步槍”“架木板”“架筷子”“架眼鏡”都是在極短時間內(nèi)完成的放置動作,無所謂“正架著木板”“正架著筷子”“正架著眼鏡”(此時“NP1處”也常常不能充當施事所在處所),而戰(zhàn)場上的“架炮”是專業(yè)的架設安裝行為,需要一個過程,具有明顯的可持續(xù)性,如:
(8)炮兵戰(zhàn)士們緊張的架著炮,弄的叮當亂響。(《古城春色》)
概括地說,“NP1處+架著+NP2”要實現(xiàn)歧義,NP2一般應為“炮”“機槍”“橋梁”“電線”“電纜”等可以成為“架設”賓語的設備、設施類名詞。
綜上,“山上架著炮”之所以能夠具有行為義,不僅與“架”“著”的語義特征有關,也在于“山上”和“炮”分別滿足了作為動態(tài)行為句的“NP1處+V著+ NP2”中NP1處和NP2的語義條件,形成了合適的語義組配。進一步說,屬于“NP1處+‘架’類動詞+著+ NP2”句式的句子是否有歧義,與句首的處所短語,句末的名詞性成分的語義特征也都有關系。如 “屋里掛著畫”有歧義,但“墻上掛著畫”“屋里掛著帽子”就沒有歧義,因為“墻上”一般不是人的所處空間,“墻上掛著畫”無法表達動態(tài)行為;“掛畫”要仔細考量附著位置,需要一個過程,而“掛帽子”往往是順手即可完成的動作,沒有持續(xù)性。
參考文獻:
[1]馮志偉:《自然語言的計算機處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年。
[2]徐陽春、劉綸鑫:《現(xiàn)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張斌:《新編現(xiàn)代漢語》,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4]張先亮、范曉:《現(xiàn)代漢語存在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5]朱德熙:《句法結(jié)構(gòu)》,《中國語文》1962年第8期~第9期。
[責編崔達送]
作者單位:(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