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同
?
《赤壁賦》教學摭談
□陳士同
摘要:個體生命在清風明月中完成了由統(tǒng)一到分野再到統(tǒng)一的涅槃。借助“景情理”相統(tǒng)一的文字,看到作為儒者因“失意渺小短暫而悲”的蘇軾,又看到作為道者“因緣自適,隨遇而安”的達觀的蘇軾。于是,偏遠荒蕪的黃州因蘇軾的“一詞二賦”而出名,而失意落魄的東坡居士也因為黃州山水風物的滋養(yǎng),不論是才藝,還是人生境界都實現(xiàn)了脫胎換骨的重生。
關鍵詞:壯志;悲情;山水;重生
《赤壁賦》是蘇東坡經過“烏臺詩案”的劫難后,死里逃生被貶謫到黃州與好友夜月泛舟赤壁,因景記事,由情及理而作的一篇經典游記。于是,偏遠荒蕪的黃州因蘇軾的“一詞二賦”而出名,而失意落魄的東坡居士也因為黃州山水風物的滋養(yǎng),不論是才藝,還是人生境界都實現(xiàn)了脫胎換骨的重生。
四川峨嵋自然風物的浸潤,賦予蘇軾獨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品位。這種獨特不論是在“大隱”與“小隱”間的轉換,還是在“狷狂”間游刃有余的轉身,都得到深刻的注解。只不過有時候是外力的強加,有時候是出于本心。而這種由自發(fā)到自覺的提升,除了表現(xiàn)在才情方面,更重要的是滲透到心性和人格之中。因飽讀詩書,自然受益于孔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對自我追求的人生目標的引領。這樣,他才以極大的“入世”情懷投入到改革利弊、純化世風的行動中。盡管一己之力是微弱的,但始終走在路上的堅持著實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不管身居何位,只要為官一方,勤于政事、體察民意、體恤民情,在官民間隨性轉換。但生活的灑脫并沒有影響他主政一方時赫赫的政績。物質富庶、官民同樂,可謂政通人和。也正是基于此,當要離開任所時,才有數(shù)以千計的認識和不認識的當?shù)毓倜褡园l(fā)或自覺的夾道灑淚相送。
“達則兼濟天下”,對蘇軾來說,不論是居廟堂之上,還是處江湖之遠,他都把國家之思、黎民之事放于心頭,并用自己的力量盡力掃除塵垢,革除流俗;“窮則獨善其身”,當蘇軾遭奸佞小人算計,失寵于帝王而被貶,甚至險些丟掉性命時,天堂向地獄的跌落,給他造成的傷害和打擊常人無法想象,但他始終以海納百川的情懷去面對生活,并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消解。幾次三番的流轉,作為行者的蘇軾在行走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放縱和沉淪,而是用眼目測著人世萬物的舒卷,用耳聆聽天籟對耳膜的敲擊,用腦思考著世事蒼生、宇宙萬物的存在、發(fā)展,直至被時間湮沒。也正是用心去感觀萬物,用情去體味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晨起暮宿,他才慢慢從俗世的得失中脫身,他才能夠從名韁利鎖中突圍。從某種意義上說,失意是一種痛苦的磨礪,更是一種自我心性的煉獄。正是經歷烈火的炙烤,再經過千百次的錘煉,蘇軾才實現(xiàn)了自我的突圍,并日漸成熟。也正是這樣一位“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假道學的反對者……”(林語堂語),縱使短暫一生經歷一度下獄,三度貶官,命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沒有像賈誼那樣“抑郁而終”,也沒有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而是以“沒有一個私敵”的大度和“萬物皆美好,吾與之為友”的善待胸襟去接納。在竹林掩映處吟詩作詞,為文寫賦,撫琴繪畫,興之所至時再奉上“東坡餅”“東坡肉”的佳肴,品評自釀的家酒,好不愜意!
粗線條地梳理蘇東坡一路走來的思想經絡,了解了多才多藝而且對儒釋道思想兼容并包的性格,這為《赤壁賦》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前置性材料,也為解讀文本奠定了基礎。
就文言文的教學而言,在具體處理文本時一般把它看成文字、文章、文學和文化四個維度,并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闡釋和解讀。只有這樣才真正意義上完成了文言文的教學,《赤壁賦》也不例外。就文字而言,讀準字音,像“棹、嫠、愀、舳艫、匏、蜉蝣”等;辨明句讀,理清文言現(xiàn)象,如名詞、動詞“泣、舞、侶、友、漁、樵”等的活用;文言句式,如介詞短語后置(月處于東山之上等)、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被動句、判斷句等,掌握這些是步入文本深處的前提。就文章來說,要理清文章的思路(行文思路和感情脈絡),清楚文章謀篇布局和寫景造語的技法等。就文學而言,從文學的視角感受寫景造境、寫人記事、寄情抒懷的特點。至于文化,當立足于文本,通過對蘊涵的普適性情感和文化心理進行剖析,了解文本所蘊含的文化意蘊。就《赤壁賦》而言,作者以“所見、所感和所思”為經線進行“寫景、敘事、抒情和說理”。從整個材料安排看,情感隨著游覽的深入,從“樂”到“悲”,由“悲”而“喜”??此坪唵蔚那楦凶兓?,實際是人生品位和境界的提升過程,是浴火重生的涅槃。寫景,借繪畫的技法,描繪出月下赤壁美麗的秋景。徐徐清風,皎潔明月,粼粼江水,寧靜中給人似幻亦真的審美體驗;敘事,賞月,賦詩,飲酒,興之所至就高歌一曲“擊空明兮溯流光,望美人兮天一方”。良辰、美景、樂事三維交疊,讓置身其中之人怎能不“飲酒樂甚”。
但是,快樂總是短暫的,在興致正酣時,“客人”一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音,一下子把“蘇子”從忘我的陶醉帶入殘酷的現(xiàn)實:想梟雄,看周郎,曾經叱咤風云的人物,在歷史長河的淘洗中業(yè)已化為歷史的塵埃。英雄難在,更何況以漁樵為業(yè)之徒,侶魚蝦友麋鹿之輩呢;仰觀浩淼的宇宙,眺望茫茫滄海,吾輩僅似一蜉蝣與一粟。無窮中的渺小存在,僅僅是可有可無的卑微而已;而縱有“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志向,但畢竟是塵世中普通的存在。當感性被理性戰(zhàn)勝,方發(fā)現(xiàn)“知不可乎驟得”。三重對比,英雄與自我,無窮與渺小,理想與現(xiàn)實,在明朗與灰暗的對比中,游者恰恰成為了后者??船F(xiàn)實,品人生,不覺悲從中來。
不可否認,現(xiàn)實與理想的背離,給作者帶來的心理傷害是巨大的。但是,當清風徐徐拂面,皓月高懸蒼穹,清輝撒滿江面時,人的情思和注意力又被引向別處。從個體微觀的角度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浩蕩江水,一去不復返;陰晴圓缺的明月,無法完滿??墒?,放眼宇宙,看“蒼茫大地”江月綿綿不絕,年年如斯。江水湯湯、明月圓缺有序,從無錯亂,而且兩者永不枯竭和消失。享受著清風明月,欣賞著奔流不息的江水沖擊視覺帶來的快感,沉浸在“變與不變”的交疊帶來的心理體驗之中。面對“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大自然之無盡藏”,有限的生命歷程,所需要的終究有限,不能因其“無禁,不竭”而悉數(shù)收納和享用。站在徐徐江風中,目送明月西沉,把自然與社會、人生對接,在“變與不變,取舍有度”間找到平衡,一時難以消解的郁悶和惆悵漸漸得以淡化。也就是這個時候,發(fā)自內心的“喜而笑”,預示著心頭的霧霾已經漸漸消散。
沿著蘇子與客的對話和交流,在“情隨事遷”中厘清文章的脈絡,理解文本組織安排材料和處理起承轉合的技法,接下來需要探尋的就是作為文化載體的《赤壁賦》所蘊含的文化意蘊。作為特定人生際遇背景下思想和情感外化的精神產品,《赤壁賦》所滲透的文化意蘊是豐厚的。因受“儒釋道”三種思想的影響,且把三者有機融合在一起,文章的情韻就豐富多了?!翱巯隙柚廊速馓煲环健保d致所至,作者以歌表達對“美人”的期盼。此中“美人”所包蘊的意義,絕非具象的生命個體,已經幻化成賢明的君主、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或者是作者理想的治世之景。就作者而言,雄才大略支撐的是“安邦定國濟蒼生”的宏圖大志。而這些志向的實現(xiàn),沒有任人唯賢的圣明君主的庇佑是很難的。從這個層面上說,蘇軾對“美人”的呼喚實際代表的是蘇軾們對“美人”的期盼。
面對浩淼的宇宙,人類僅僅是渺小的存在;面對滾滾的歷史洪流,所有的得失、榮辱只是短暫的歷史切片;面對造化所賜的“無盡藏”,人類真正需要的僅是寥寥。個體的有限與變化,整體的無限和永恒,在現(xiàn)實人生中時刻存在,不會因為個體人生的喜憂,個體生命的存在與否而發(fā)生改變。這是哲學的,也是人生的,更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規(guī)律。對蘇軾來說,這些道理他是明白的,而且參悟得十分透徹。當然,這種參悟需要經歷痛苦的精神攀爬過程。正是這樣,文章才會由眼前之“樂”向內收,參悟人生,因失意和渺小而感到“悲”,但當仰望星空,看浩淼宇宙,觀自然萬物,在“變與不變,取與莫取”的轉換中實現(xiàn)了自我的超越。從淺層看,文本所呈現(xiàn)的是生命個體的自我超脫和突圍;從深層看,文本所揭示的道理和闡釋的哲理更具有普世性的價值和意義。
一次不經意的造訪,留下千古的經典。個體生命在清風明月中完成了由統(tǒng)一到分野,再到統(tǒng)一的涅槃。借助“景情理”相統(tǒng)一的文字,我們既看到作為儒者因“失意渺小短暫而悲”的蘇軾,又看到作為道者“因緣自適,隨遇而安”的達觀的蘇軾。正是這樣,扁平的個體漸漸站立起來,變成立體的血肉之軀: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超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傊?,文學的苑囿有了蘇軾和他的《赤壁賦》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責編李平]
作者單位:(安徽省霍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