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瑩
(泉州師范學院政治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福建泉州362000)
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
聶瑩
(泉州師范學院政治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福建泉州362000)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社會樹立法治觀念、增強法治意識,尤其要加強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可以從國家政策層面、社會輿論層面、學校教育層面、家庭教育層面、個人思想層面等五個方面來著手,塑造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法律意識觀。
依法治國;大學生;法治意識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立為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了重要部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為中國吹響依法治國的新號角,推出依法治國的升級版,描繪依法治國的路線圖,開啟了依法治國的新篇章?,F(xiàn)代法治社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才能在行動上做到嚴格守法。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中的特殊群體,其法治意識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因此,大力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015年12月11日,備受社會關注的“復旦大學醫(yī)學院學生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被依法執(zhí)行死刑。2013年4月,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發(fā)生一起投毒案,致在校研究生黃洋死亡,經偵查確認投毒者系黃洋同寢室同學林森浩。本案因發(fā)生于大學校園等原因而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這一案例警示我們:當代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文化層次中較高的社會群體,理應成為知法、懂法、守法的表率,但從最近幾年的媒體報道來看,形勢不容樂觀。推進依法治國,不僅需要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而且要全民守法,需要全社會樹立法治觀念、增強法治意識,尤其要加強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
(一)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需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盵1]伴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全社會的法治意識正在不斷增強。當代大學生充滿著朝氣和活力,富有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理應是法律知識的擁有者、法律意識的先行者和法律文明的傳播者。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水平的高低,極大地影響著整個社會全體人民的法治意識,他們的法律素質水平直接關系到未來中國社會的法治進程。
(二)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用“三個倡導”,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精辟論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即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層面,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而在這三個倡導“24字”當中,法治是核心和重要保障,評判一個國家的民主、文明與和諧程度重要的參考指標,就是國家的法治化程度。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發(fā)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胺罘ㄕ邚妱t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法治意識的要素顯然包括平等、公正等意識,以及法律至上意識。法治意識要素所包含的平等、公正等意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追求的價值目標[2]。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全社會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樹立平等、公正以及法律至上的意識。當代大學生年富力強,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英,從根本上說,他們法治意識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成效。
(三)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是適應高校法治教育新形勢的需要
加強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是全民之舉,而加強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是全局之重。高校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觀念和法治素質的有效途徑。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內容。創(chuàng)新法治人才培養(yǎng)機制,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yǎng)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盵1]這為新時期進一步加強高校法治教育明確了方向和路線,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因此,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法治教育,著力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使大學生從內心深處敬仰法律、尊重法律,自覺做到學法尊法,守法用法,這是適應高校法治教育新形勢的迫切需要。
(四)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堅定法律信仰,培育法治思維是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堅實基礎。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法治意識日益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相應地,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也就成為了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前,高校對大學生的教育主要側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這已經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一個沒有法治意識的人,懂的專業(yè)知識越多,反而對社會的危害越大。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時期,要想為國家培養(yǎng)和造就更多有用之才,必須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加強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3]。
法治意識是不能自發(fā)形成的。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可以從國家政策層面、社會輿論層面、學校教育層面、家庭教育層面、個人思想層面等五個方面來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以塑造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法律意識觀。
(一)國家政策層面:出臺加強大學生法律教育的相關政策
近年來,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引起了國家層面的廣泛關注和重視。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后,在依法治國即將邁上新臺階的新時期,有針對性地出臺一些加強大學生法律教育的相關政策,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
首先,出臺加強大學生法律教育的相關文件。國家教育部作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擔負起高校法律教育具體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在全面依法治國時代背景下,可以考慮與國家司法部聯(lián)合出臺制定《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法律宣傳教育的指導意見》、《關于依法治國,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全面加強大學生的法治宣傳教育,切實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
其次,改革高校現(xiàn)有法律課程的設置。目前,高校法律基礎課程并沒有獨立出來,而是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合并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這種課程設置把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合并,這不僅與法律教育的基本思路相悖,還違背了法律的基本精神,不利于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4]。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時期,國家教育部門應當出臺相關文件,將法律基礎課程獨立出來,增加必要的課時量;將憲法、民商法、經濟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與大學生切實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課程列為高等學校的必修課程,確保大學生能掌握較為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提高運用法律的能力,才能讓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提高成為可能。
(二)社會輿論層面: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huán)境
社會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和教育主要通過整個社會法治文化的感染,全社會的法治水平、社會對法治的宣傳、社會生活中的法治精神以及人們的行為等構成整個社會的法治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社會要承擔起重要的責任[3]。
首先,營造崇尚法治的社會風氣。要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努力營造“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切實樹立起法律的權威,使大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法治建設的發(fā)展進步,才能不斷強化他們對法治的認同與信仰,從而形成較強的法治意識。
其次,借助新媒體開展法律宣傳教育。要善于發(fā)揮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積極作用,辦好普法專業(yè)網(wǎng)站。要熟練掌握、積極運用微博、微信、客戶端、微視等新媒體,做到現(xiàn)代傳播技術發(fā)展到哪里,法制宣傳教育手段就跟蹤到哪里,通過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法律知識,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到法律就在身邊,激發(fā)他們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切實增加他們的法治意識。
(三)學校教育層面:創(chuàng)新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學校是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是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和法律觀念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學校應當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高育人質量,尤其突出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
首先,優(yōu)化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各高校應當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把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貫徹于整個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以培養(yǎng)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綜合性人才。大力提升大學法律課堂的教學水平,在教學方式上,要突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綜合運用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們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對法律條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其次,重視法律基礎課教材的編寫。教材是開展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的基本遵循,各高校應當根據(jù)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要求,組織法學領域專家,精心組織編寫和修訂法律基礎教材,為大學生提供最新的法律訊息,從而為大學法治教育提供切實保障。
最后,積極開展各類校園法治教育活動。各高校應當開展豐富多彩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和法律實踐活動,例如可以組織開展國內權威法律專家學者進校園活動、舉辦各類法律知識辯論賽、組織參加模擬法庭活動、組織開展以“法律宣傳”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等,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并在實踐中加深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理解,從而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
(四)家庭教育層面:注重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的熏陶,大學生的法律教育更是如此。通過與一些違法犯罪大學生的訪談交流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大學生”大多有著復雜的家庭背景,大多都是來自單親、離異、父母感情不好、留守子女的家庭中,普遍缺乏家庭的關愛和親情。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盵5]因此,重視人文關懷是新形勢下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必然要求。
首先,家長要加強自我法律修養(yǎng)。俗話說得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長的影響和教育下,在認識周圍的世界中成長的,家長對待法律的態(tài)度,以及法治意識的高低,都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法律素養(yǎng),做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榜樣和表率。
其次,家長要改進教育方式。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的個性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家長要注重人文關懷,以平等的姿態(tài)和孩子對話,尊重孩子,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種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氛圍。
最后,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家長從小就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對一些心理異常情況,要及時做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同時配合學校做好問題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從而避免一些違法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五)個人思想層面:堅定對法律的信仰
法律信仰是指社會主體在對法律現(xiàn)象感受基礎上形成的對法律價值的認同,是社會主體對法律的堅信和崇拜。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指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當人們在對法產生認同并建立了法信仰之后,遵守法規(guī)則和條文會很自覺”[6]。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礎上,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因此,堅定對法律的信仰,是大學生提高法治意識的必然要求。
首先,增強對法律的認同感?!凹ぐl(fā)大學生的自我覺醒,內心形成對法律的信仰是提到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關鍵?!盵7]當代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比較高,認知能力比較強,最具潛力,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群體,應充分認識到法律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有力武器,增強對法律的認同,喚起對法律的遵從,激發(fā)培養(yǎng)對法律的情感。
其次,培育權利意識。權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沒有權利內容的法律,激發(fā)不了人們對它的渴望。增強大學生的權利意識,是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前提。大學生應當積極參加各種權利實踐體驗活動,通過班委會、學生會、學生社團、學校論壇等平臺積極行使自己的選舉權、被選舉權、監(jiān)督權、言論自由權等權利;建立各種自主維權組織,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時候,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維權,在各種權利實踐活動的體驗中,增強自己的法治意識。
[1]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4-10-23)[2014-10-24].http://www.js. xinhuanet.com/2014-10/24/c_1112969836_3.htm.
[2]劉勇.公民法治意識培養(yǎng)的內在邏輯及其路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視角[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67.
[3]郭新建,岳雪.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提升路徑研究[EB/OL].[2016-01-08].http://www.rmlt.com.cn/2016/0108/414197_2.shtml.
[4]徐莉.大學生法律理念培養(yǎng)途徑探析[J].教育評論,2010(4):27.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2-11-19].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6]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28.
[7]柳倩宇.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途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78.
(責任編輯:胡金頻)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Legal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Legal Governance
NIE Ying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00,China)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legal system requires the whole society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legal system,to enhance the sense of legal system,in particular,to strengthen the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awareness of the students can be raised from five aspects:the national policy,the social public opinion,school education,family education,and individual thought.I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egal system;university students;awareness of legal system
G641
A
1673-1883(2016)04-0028-04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4.006
2016-08-12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JAS150459)。
聶瑩(1987—),女,福建三明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