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娟
(四川民族學院黨委宣傳部,四川康定626001)
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用中的思考
盧麗娟
(四川民族學院黨委宣傳部,四川康定626001)
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人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yǎng)“人”的積極品質;追求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預防大學生思想意識淡??;激發(fā)個體積極力量等方面有著契合點。這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鑒和批判性吸收積極心理學成果提供了可能,但應尋求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將其研究成果應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人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旨在讓每個人有積極的生活取向,其轉變了心理學以往的研究視角,為心理學的發(fā)展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心理學的研究視角重點在有著諸如抑郁癥、焦慮癥、恐懼癥等心理問題的群體身上,心理學更多地關注“病理性”的消極心理研究,而忽略了絕大多數正常群體的積極心理研究。如,研究人的潛力和美德,人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快樂與幸福,如何使人過上美好生活等等,積極心理學提供了這種方法與技術支持。研究視角從“消極”到“積極”的全新轉變,極大地促進了心理學的發(fā)展。
1998年1月上旬,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艾庫瑪爾會議的召開,預示著積極心理學的誕生。2000年,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 Seligman)與西卡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共同發(fā)表的《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1],標志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積極心理學從美國本土走向全世界,引起了心理學界的關注。期間,也出版了相關積極心理學的著作,如C.R.Snyder和Shane J.Lopez主編的《積極心理學手冊》;Alan Carr的《積極心理學——關于幸福和人類積極心理力量的科學》等。并有多次積極心理學學術研討會召開。每兩年一屆的世界積極心理學大會,聚集了來自全世界的心理學家,討論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交流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國內有關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速度迅猛,如清華大學的彭凱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華南師范大學的鄭雪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都致力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
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界最引人注目、最具發(fā)展前景的新生兒,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逐漸被人們廣泛關注。
何為積極心理學?謝爾頓(Kennon M.Sheldon)和勞拉·金(Laura King)給出了學界普遍認同的定義,即“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fā)展?jié)摿兔赖碌目茖W”[2]。這一定義道出了人的積極品質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點。
積極心理學主要的研究內容是“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即:人的“主觀幸福感”。三個基本點,即:積極情緒(包括滿意的過去、快樂的現在、有希望的未來);積極人格(主要指人的力量和美德);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tǒng)(分為大、中、小三個層次,涉及國家、社會、家庭、學校、單位)。其中,塞利格曼與人格心理學專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就積極心理學應該培養(yǎng)的個體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具體有哪些方面,做了為期三年的研究,最終提出了積極人格的6大美德和24項品質。6大美德分別是:智慧、勇氣、仁愛、公正、節(jié)制、卓越。24項品質則分別隸屬于這6大美德之中,包括智慧中的“好奇、熱愛學習、心靈手巧”等;勇氣中的“英勇、勤奮、正直”等;仁愛中的“親切、慷慨、愛”等;公正中的“忠誠、公平、領導力”等;節(jié)制中的“自我控制、自我調節(jié)、遠見”等;卓越中的“欣賞美、感激、希望、寬恕”等[3]。
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積極心理學已然構建起本學科的理論框架體系,成為心理學領域最耀眼的一顆新星,吸引著世人的目光。積極心理學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不僅致力于讓所有人都過上快樂、幸福、美好的生活,更致力于促進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為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不得不說,積極心理學有著更廣闊美好的未來。
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屬于不同的學科范疇,前者屬于心理學學科,后者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但是,二者有聯系和相通之處。
第一,重視“人”及人的更好發(fā)展。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并致力于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①。其中個體是脫離原本生物意義上的“社會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代表國家希望和民族未來的大學生,通過對這類群體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其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符合國家、社會的發(fā)展要求。二者的契合之處就在于,都是重視“人”?!皬睦碚撋险f,積極心理學以尊重人、尊重價值、著力開發(fā)人的積極心理潛能為己任”[4]。通過培養(yǎng)“人”的積極品質,激發(fā)“人”的積極力量,促進人的更好發(fā)展,讓“人”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同時,充分發(fā)揮“人”的作用,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個人的力量。
第二,重視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皞€人價值表現為個體需求的滿足和個體存在意義的展現,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表現為對整個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和意義,即社會需求的滿足和對社會進步的促進”[5]。每個人是自然和社會的統(tǒng)一,每個人的身上既有自然屬性的一面,又有社會屬性的一面,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既要為個人的發(fā)展和幸福生活而努力,又要為社會的發(fā)展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體現出個人對社會的價值和意義。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而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保證教育對象個人價值的實現,又要保證其社會價值的實現,追求的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對于積極心理學而言,其首先要致力于使每個人都過上幸福生活,使每個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使每個人的價值得到最大的發(fā)揮。在個人幸福得到保障時,積極心理學又致力于實現整個社會最大的、普遍的幸福,致力于將發(fā)展成果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諸如積極的生理健康、積極神經科學、積極社會科學、積極教育等。
第三,側重于預防,而非“病理學”的范式對待對象。積極心理學誕生以前,心理學更多地承擔“治病救人”的角色(即治療心理疾病,如抑郁、焦慮、恐懼、痛苦等),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打破了這個慣例,其認為心理學不僅需要關注心理有問題的群體,更多地應將目光聚焦在正常人的“積極面”,挖掘并激發(fā)人的正能量。對于有心理問題的群體,也主張以“積極”對抗“消極”,即通過培養(yǎng)并激發(fā)問題群體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用“積極”力量消除其心理陰暗面。同時,借助對象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讓對象追求幸福和美好,以此預防心理疾病的出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范疇,教育對象主要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成熟的大學生,通過主渠道和主陣地的教育方式,首要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學生出現思想意識淡薄、宗旨意識不強、道德行為失范等,為大學生走正確發(fā)展道路,樹立正確的“三觀”指明方向。
第四,力求達到積極的結果。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積極品質,通過對人身上積極力量的激發(fā),使人養(yǎng)成諸如樂觀、善良、同情、責任、擔當等。積極心理學同時為個體獲得積極力量、養(yǎng)成積極品質提供技術支持,它始終致力于如何通過有效手段和方式激發(fā)個體的積極力量,如何使個體得到積極的情緒體驗,如何培養(yǎng)個體的積極人格,如何構建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tǒng),如何使個體獲得幸福等。追求個體最大的幸福,不斷增加個體幸福指數,在此基礎上,集聚起社會的整體積極力量,提高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實現普遍的“善”,是積極心理學力求達到的結果。而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質屬性而言,其本身就是對人積極品質和力量的激發(fā),換言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道德規(guī)范、民主法制、人文素養(yǎng)、科學精神、生命價值、誠信友善”等為內容,通過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對教育對象的思想和行為形成積極、正確的引導,目的和結果都在于促進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以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所需要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為實現“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的幸?!本奂e極力量,從這個層面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始終致力于積極的結果。
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人的學問、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側重于預防、追求積極的結果”方面有契合點,這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借鑒、批判性吸收利用積極心理學成果提供了可能,但借鑒、運用需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舶來品的本土化問題——注重自身,為我所用。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實踐主要在塞利格曼于1998年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后,發(fā)起、倡導的一場變革以往心理學研究視角的運動,可以說,積極心理學是在北美文化背景下興起的,其主要的文化根基還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隨著積極心理學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人們迷戀于它散發(fā)出的積極魅力,尤其在當前社會飛速發(fā)展,人們面臨更大生活壓力時,積極心理學對人們的吸引力尤其明顯。在教育領域,有關積極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的關系研究,正越來越多地被學界關注。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積極心理學是西方的舶來品,在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時,需處理好“舶來品本土化”這一關鍵問題,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舍本逐末,而需始終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始終堅持引用的目的在于“為我所用,充實、豐富、完善自我”,始終不能不顧自身實際的全盤吸收,始終以各地區(qū)、各高校的實際為準,在這個前提下,尋求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將其研究成果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其次,需縮小精神熵,突破抵觸,利用需要,避免厭惡。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足,絕大多數大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地理解為“空洞、乏味的政治說教”,由此出現一種“被抵觸、不受歡迎、有沒有它都無所謂”的現象,盡管相關學者早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絕不是空洞的政治說教,它對教育對象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乃至社會發(fā)展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絕大多數教育對象,乃至于教育者自身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同普遍較低,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僅是一種“形式”、一項“任務”、一個“過場”,殊不知,普遍存在的這種觀念,面臨的這一現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極其不利。如何糾正這一錯誤認識,改變這一現狀,積極心理學中的“精神熵”或許可以給予思想政治教育者一些啟發(fā)。
外界信息體與自我目標梯度出現相矛盾的狀態(tài),稱之為“精神熵”。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為外界信息體,教育對象的內在需要視為自我目標梯度,在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時,不可不顧教育對象的自我目標梯度。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想把自己的信息體傳遞給目標體,使信息體被接受、認可、欣賞,再逐步踐行,則需明確:對象需要什么?對象想要達成什么目標?對象能否擁有理想、滿意、積極的體驗?在這一過程中,需使精神熵盡量變小,而不是增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足,與教育對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的“積極體驗”少,甚或是有較差的體驗有關。在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時,是否先了解了教育對象自身的需求?是否幫助教育對象實現了自身所預設的目標?如:教育對象有關如何提高自身修養(yǎng),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合群、受歡迎的人,如何讓自己過得陽光充實快樂,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組織協調、語言表達等能力,如何過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等等。只有在重視并努力達到教育對象自我目標梯度的基礎上,將更高層面的(國家、社會、民族發(fā)展相關)信息體,傳遞給教育對象,努力促使教育對象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和貢獻,讓教育對象感覺為自身內在目的做事,而不是外在目標強加驅使,實現由“強制、被迫”到“自發(fā)、自覺”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則需善于突破教育對象的心理自我防御區(qū)(抵觸),充分利用心理外力援助區(qū)(需要),避免出現心理崩潰區(qū)(厭惡)。通過縮小精神熵,借鑒積極心理學有關“消解抵觸、利用需要、避免厭惡”的策略和方法,逐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最后,積極體驗途徑的構建,積極人格目標的實現,積極社會環(huán)境的外在保障,任重而道遠。積極心理學雖是一門新興學科,但經過學者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其基本構建起了自身的理論框架體系,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豐富,將其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積極有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在實踐中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不能簡單照搬照抄。除了尋求解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足的有效方法,還需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討論、研究、論證,提出借鑒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成果后,能夠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實效的具體措施。如:怎樣將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有機結合,怎樣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發(fā)現、挖掘、培養(yǎng)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怎樣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對教育對象而言,是從接受、認可,逐步到欣賞,再到離不開,最后達到努力踐行的狀態(tài)。那么需以增進教育對象的積極體驗為途徑,以培養(yǎng)教育對象的積極人格為目標,以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社會環(huán)境作為外在保障。而這一探索、研究、運用過程,任重而道遠。
總之,積極心理學在理念設計、方法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優(yōu)化等方面散發(fā)著積極的魅力,尋求其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點,科學合理借鑒吸收其研究成果,以提出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措施,是研究的意義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所在。
注釋:
①參見國際積極心理學網站,網址:http://www.ippanetwork.org/IPPANETWORK/IPPANETWORK/Home/.
[1]任俊,李倩.積極心理學:當前的困擾與未來的走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140.
[2]黃靜茹.中國積極心理學研究發(fā)展現狀[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9.
[3]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29.
[4]劉鳳影,袁立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27.
[5]吳云,李春光.論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矛盾及其調適[J].理論探討,2008(2):67.
[6]盧麗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綜述[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6):16-18.
(責任編輯:胡金頻)
The Reflec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U Li-juan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Sichuan Minzu College,Kangding,Sichuan 626001,China)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pplied to research people's positive qualities and power.It shares some similarities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s positive characters,the pursuit of one's self-values and social-values,the preven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weak ideology and the motivation of individual's positive power.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learn and assimilate the frui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ritically.However,it is hoped that a more 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673-1883(2016)04-0024-04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4.005
2016-09-26
盧麗娟(1987─),女,甘肅隴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