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旭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系,北京100081)
論涼山彝族家支
朱文旭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系,北京100081)
涼山彝族家支外部文化過去已有不少論著涉及,而家支內(nèi)部文化則很少論及,就涼山彝族血緣關系家支和部落聯(lián)盟關系家支以及姓氏與家支關系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家支名稱;家支特征;家支來源;家支活動
彝族“家支”這個稱謂是漢語借詞。涼山民主改革時期被外民族干部直接用“家支”這個漢語借詞后,彝族人也默認沿用下來。由此以往的一些文章和著作中有人說“彝語中沒有家支一詞”,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李紹明,張光顯《略論涼山彝族家支問題》一文:“家支一詞是漢語的譯意,彝語中并無相對應的詞。由于約定俗成,遂被沿用。家支是‘家’‘支’的總稱。”程賢敏《涼山彝族的家支問題》一文:“家支一辭是漢語,在涼山彝語里沒有嚴格的對應辭,它是彝語楚西和楚加的譯意。家,相當于漢族的姓氏,支,是同一姓氏內(nèi)部按血緣親疏劃分的若干支派?!蔽檎俊懂斍八拇ㄒ妥宓貐^(qū)家支問題態(tài)勢述略》一文:“彝語把家支叫作楚西。楚西是一種以父系血緣為紐帶集結而成的彝族社會中的家族群體?!崩蓚ァ稕錾揭妥寮抑КF(xiàn)狀淺議》一文:“家支彝語稱楚西?!币字\遠《對涼山彝族“家支”概念的研究》:“什么叫家支?家支一詞是沿用過去漢人的譯名,彝語并無相對應的詞,因約定俗成而被沿用。故過去的習慣是稱為‘家支’,彝稱‘楚加’或‘楚西’”[1]。
“楚西”彝語義為“姓氏”。“楚加”彝語義為“階級”。把“家支”翻譯成“楚西”和“楚加”都是錯誤的。
“家支”的觀念在云南和貴州彝族地區(qū)一般比較模糊,也沒有家支制度之說,其原因很明顯與這些地區(qū)早已跨越奴隸社會進入封建領主制度有關。
家支問題是大小涼山彝族地區(qū)一個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重大社會問題。彝族家支總體上可以分土司、黑彝、白彝家支。涼山彝族每個家支都由很多個不同的姓氏組成。每個姓氏前冠以家支的名稱。同時,同一姓氏又分別屬于不同的家支,例如“曲木”一姓,有“拉馬曲木”“莫勒曲木”“瓦社曲木”“聶賴曲木”“子爾曲木”“尼瑪曲木”“阿蘇曲木”“吉義曲木”等。
家支制度是彝族奴隸社會時期,三位一體即家支制度、等級制度、習慣法維護奴隸社會的社會制度之一。
涼山彝族爾比中說“怕家支怕得發(fā)抖,想家支想得流淚”。在舊時代個人和家庭脫離家支就會寸步難行孤立無援。
家支制度中規(guī)定:家支內(nèi)部嚴禁通婚,不管幾十代、不管居住多么遙遠都是一家人。這些規(guī)定與今天的禁止近親結婚不謀而合。它是用父子連名制譜系作為鏈條貫穿起來的父系血緣集團。在同一父系血緣集團中,由于人口的增加,又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若干大支和小支,小支以下便是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家支對個體家庭或個人具有一定約束力,但在家支成員間沒有統(tǒng)治和隸屬關系。
家支是彝族社會十分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也是一個較大的社會力量,對彝族社會的歷史進程有過重大影響。家支是一種帶有氏族血緣關系的組織。根據(jù)我們研究得知,家支成分有兩種:一種是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氏族形成的;一種是沒有直接的血緣關系而在歷史上結拜“歃血為盟”氏族形成的。涼山彝族家支有其共同的特點:
(1)家支是歷史上以父系血緣關系紐帶形成的血親集團。我們認為其成員除了有真正的血緣關系的一部分以外,還應該包括在某個歷史階段“歃血為盟”的弟兄血緣集團。家支深深地根植于涼山彝族社會中,對人們的思想行為所起的影響和作用是非常強大的。彝族“爾比”說“(猴子靠樹林,彝人靠家支)”,意思是說猴子離開了樹林很難存活下去,彝人離開了家支就很難存活下去。家支成員將精神和情感寄托在家支的身上,渴望得到某種安全和榮譽。涼山彝族奴隸社會時期,白彝家支在維護自己權益方面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家支是一種社會勢力,家支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對于家支成員來說,家支是其感受的社會關系總和的自我意識,成為其全部生活的中心。個人有了家支,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就具有一種安全感和榮譽感。當自己的家支受到傷害時,就成為對他最大的傷害,甚至不顧生命去進行血親復仇。
(2)每個家支都有父子連名制譜系。這種父子連名制是家支成員緣自該家支的憑證,因此每個家支成員的名字都必須與父子連名制譜系相符合,個人的名字要包括家支名、父名、己名。這種父子連名制有的已經(jīng)連了幾十代,如有的家支已連了70多代。家譜是彝人身份證,也是通行證。有人說只要會背自己的家譜和母親一方的家譜,身上不帶一分錢,可以在涼山各地周游一個月,最后回家時反而還帶來親戚給的各種財物。
(3)每個家支雖然都有固定的居住區(qū)域,但是沒有明顯的家支居住界限,家支與家支之間交錯雜居。也有的家支固定居住在某個地方。例如喜德縣西河鄉(xiāng)“阿森爾庫”,基本上是阿森家居住才得名。有些是黑彝與白彝共處地盤而聞名。如黑彝瓦扎地盤的“阿丁、阿謝”,黑彝羅米地盤的“阿克、阿爾”,黑彝羅洪地盤的“布薩吉伍”。據(jù)說這些都是多少受到被保護的白彝家支。
(4)家支實行氏族外婚。由于家支是帶有血緣的氏族組織,因此家支內(nèi)部嚴禁通婚,同一家支成員發(fā)生性關系是絕對不允許的,如有發(fā)生即被視為“亂倫”,要受到各種形式的嚴厲懲罰。需要說明的是,涼山民主改革以后,一方面社會上家支活動屬于打壓范疇,另一方面過去信息閉塞大家相互往來極少。所以有些地方同一個家支內(nèi)不同的兩個姓已有開親的情況。不過彝族民間有結盟關系家支內(nèi)不同姓氏七代以后就可以開親的說法。對已經(jīng)相互開親的情況,一種意見是提出退出家支;一種意見是保留在家支內(nèi)但以后不再開親。例如海來和拉馬本來是阿莫惹古家支,但已經(jīng)相互開親有幾代了。大家認為根據(jù)自愿原則出入完全自愿。此外,個別家族也有中途退出原來家支加入別的家支的情況,例如甘洛的“駱”姓過去是木古惹古家支,現(xiàn)在改變?yōu)椤岸砟救枪拧奔抑?。說家譜上有個叫“俄木”的祖先,據(jù)此加入當?shù)厝硕鄤荽蟮摹岸砟救枪拧奔抑А?/p>
(5)家支成員有互相幫助和保護的義務。在生產(chǎn)上如某家缺勞動力,其家支有義務幫助干活,缺農(nóng)具則要互相借用;生活上如缺糧食,家支要湊集糧食幫助,修房時大家要出義務工,借貸時利息要輕或不要利息;當某一家支成員受到外人的侵犯時,全家支成員都要起而保護,甚至為其“復仇”。每當遇著紅白喜事的時候,家支成員間的相互支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老人去世,凡是得到消息的家支成員都會牽著牛趕著豬羊,背著酒奔喪吊唁。如遇突發(fā)事件火災、房屋倒塌、意外賠償?shù)?,大家都會力所能及地湊錢湊糧進行接濟渡過難關。但是按照習慣法的規(guī)定,如盜竊、拐妻賠錢等是不能給錢物的。
(6)家支沒有常設的管理機構,臨時由頭人負責召集聚會。頭人可以分為兩種,稱為“蘇易”、“德古”。頭人一般都不是選舉產(chǎn)生,是由大家擁戴出來的。只要家支成員取得群眾的逐漸信任,時間久了就可以成為頭人。一般有見識、能排解糾紛的人稱為“蘇易”,而閱歷深,見識廣,善于詞令,能排解重大糾紛、能率領家支成員進行冤家械斗、在全家支甚至在其他家支中都享有很高威望的人稱為“德古”。頭人不世襲,不過可以為自己的兒子創(chuàng)造條件,為日后成為頭人提供條件。頭人一般沒有任何特權,其職責是調(diào)解糾紛并做出裁決、執(zhí)行習慣法、決定和指揮冤家械斗。調(diào)解糾紛最為普遍,諸如婚姻、債務、家支與個人之間的矛盾、人命案、賭博、盜竊、發(fā)生婚外性關系等都要由家支頭人出面處理。
家支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開各種會議,因解決問題的方式或參加人數(shù)的多少而定,多是商量解決重大事情。家支會議所作出的決定,家支成員一般都能遵守。
家支“規(guī)矩”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社會道德的一部分。它是千百年來彝族社會凝聚下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它與當今提倡的國家精神文明建設所提的內(nèi)容不謀而合。家支“規(guī)矩”所要求的很多是積極向上的傳統(tǒng)文化,比如要求成員積善積德、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平等待人、嫉惡如仇等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
涼山州政府組織編寫的《涼山彝族譜系》一書前言說道:“歷經(jīng)13年的艱苦努力,搜集、整理,資料的搜集范圍包括川、滇40多個縣,約有300萬人口的北部方言彝族各支系800多個姓氏。”①根據(jù)資料顯示幾乎所有涼山彝族家支名稱后綴“九子”“七子”“五子”“三子”或“八子”“六子”“四子”“二子”。
后綴奇數(shù)“九”“七”“五”“三”的家支舉例如下:
后綴偶數(shù)“八”“六”“四”“二”的家支舉例如下:
關于家支名稱后綴奇數(shù)“九”“七”“五”“三”和偶數(shù)“八”“六”“四”“二”,有人認為是家支起源時有幾個兄弟的標志。有人認為不是實數(shù),應該是數(shù)字崇拜,“幾子”只是叫法而已。在宗教學領域,彝族陰陽學說中“九”“七”“五”“三”代表“陽、白、男”;“八”“六”“四”“二”代表“陰、黑、女”。我們認為兩種情況可能都存在。我們從各家支“幾子”與不同姓氏數(shù)字比較來看,姓氏遠遠超出題目所說的數(shù)字。根據(jù)《涼山彝族譜系》一書記載的情況,我們略舉幾例來說明問題。例如:(馬作二子)家支有16個姓氏。(衣格六子)家支有36個姓氏。而且基本上找不到家支名稱“幾子”與姓氏數(shù)目相合的。家支名稱與姓氏數(shù)目不一致。
我們說家支一是有血緣關系,一是有結盟關系。以上這種家支名稱幾子數(shù)目與實際姓氏數(shù)目不合的現(xiàn)象可以證明,很多姓氏是后來結盟加入進來的。例如(吉里八子)涉及的姓氏在《涼山彝族譜系》目錄中就有45個姓氏。
另外一種情況是雙重家支。即一種姓氏既涉及有血緣關系家支,又涉及有結盟關系家支。這種現(xiàn)象可以叫雙重家支問題。這里舉一實例為證:吉伍”屬于雙重家支。
筆者推測,“布薩五子”應該屬于比較古老的有血緣關系家支。“木古九子”則屬于第二層次的結盟關系家支。所以家支徒有其名,家譜相互連不上。在平常家支成員觀念上也存在“內(nèi)外”層次,認為“布薩五子”是世代沿襲的鐵的兄弟關系。而“木古九子”只是一般兄弟關系。在排資論輩上,“布薩五子”要嚴格按照譜系來喊相互間輩分關系,而“木古九子”則隨意找一個坐標式人物(即某一著名人物)參照來喊相互間輩分關系。
另外,這種黑彝和白彝同祖同家譜的情況,早年也有人論及。周自強《涼山彝族奴隸制研究》一書說:“據(jù)調(diào)查,有些著名的曲伙曲諾家支和諾家支出自同一祖先,前者是從后者分化出來的。例如,曲伙吳奇曲比家和諾吳奇家出自同一祖先,曲伙英洛家和諾果基家出自同一祖先,曲伙涅克家和諾蘇鐵納涅家出自同一祖先,曲伙曲木家和諾烏頗家出自同一祖先,曲伙涅巴家、額伙家和諾額哈家出自同一祖先,等等?!盵2]《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一書說:“大量事實說明,大約在10代前——也就是兩百多年前,涼山彝族主要腹心區(qū),美姑、昭覺、喜德、越西的普雄等地,基本上已由諾合取代了茲莫的統(tǒng)治。自從諾合在涼山開始取代茲莫的統(tǒng)治以來,諾合家支便活躍于涼山的歷史舞臺。于是‘黑骨頭’和諾合家支的名稱便開始出現(xiàn)在漢文獻歷史記載中。黑骨夷之名始見于明萬歷時,諾合家支名始見于清朝?!盵3]胡慶鈞《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形態(tài)》說:實際上,茲莫統(tǒng)治下的早期“諾”階層隨著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變化,可能從元末明初少數(shù)家支躍升為“諾合”貴族統(tǒng)治者階層,而絕大部分是“曲諾”百姓。
關于家支名稱問題。筆者曾經(jīng)專門調(diào)查訪問過這個問題,結果大家的說法不一樣。例如“木古九子”家支名稱來源,一種觀點認為“木古”是一個共祖的名字,九個兒子都是他的子孫;一種觀點認為“木古”是來源于當時居住地的地名。家支成員間可能在某個歷史階段,在某一個地方結盟互拜為一個家支。所以各家的家譜各是各的,沒有一個共同的連接點。從有些現(xiàn)象來看,“木古”是地名的說法可能性比較大?!澳竟拧庇腥藨岩墒恰懊拦谩敝孛?,也有人懷疑“木古”之地名可能在古代遷徙來的云南、貴州地方⑤。
我們說數(shù)字崇拜亦有所根據(jù)。彝族“九子”說在《華陽國志·南中志》《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就有“九隆”(九龍)的神話傳說記載?!坝啦?,古哀牢國。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婦人,名曰沙壺,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魚自給。忽于水中觸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產(chǎn)子男十人。后沉木化為龍出,謂沙壺曰:若為我生子,今在呼?而九子驚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龍坐,龍就而天舐之。沙壺與言語,以龍與陪坐,因名曰九隆,猶漢言陪坐也。沙壺將九隆居龍山下,九隆長大,才武。后九兄曰:九隆能與龍言,而黠有智,天所貴也。共推為王。時哀牢山下,復有一夫一婦,產(chǎn)十女,九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像之,衣后著尾,臂脛刻文。九隆死,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來,未嘗通中國也。南中昆明祖之。”據(jù)此,涼山彝族“九子”說應該相當久遠了。
關于家支起源問題,一種看法是家支來源于一個祖先,后代都有血緣關系,所以老百姓更多的是認同這種說法。另一種看法是,有一些家支是內(nèi)部沒有血緣關系只是結盟關系,故家譜相互連不上,由此可以斷定有些家支來源于結盟關系。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政治環(huán)境越來越寬松和諧,黨和政府也實事求是地對家支問題予以默認和讓家支內(nèi)部自己解決很多出現(xiàn)的糾紛和矛盾。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原來被壓抑的家支意識不斷迸發(fā)出來,大部分人希望依靠家支維護自己的利益,一些沒有家支的人還要想盡各種辦法聯(lián)上個家支⑥。個人有了家支,精神上物質(zhì)上就具有一種安全感和榮譽感。特別是遇著紅白喜事和突發(fā)災難時需要互幫互助。
家支活動分家支議事和家支聚會。家支議事一般是家支內(nèi)部出現(xiàn)婚姻、命案、家族糾紛等。家支在歷史上有仲裁糾紛的職能。家支頭人、德古、蘇易精于歷史掌故,善于排難解憂,往往是群眾公認的調(diào)解人。遇著農(nóng)村發(fā)生糾紛家支中的這些人與縣、鄉(xiāng)、村干部聯(lián)合起來一起商議研判,提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據(jù)說聯(lián)合辦案結案以后,群眾滿意度高,冤假錯案率低,翻案或不服判決情況極少。
根據(jù)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涼山各縣都有縣、鄉(xiāng)、村各級民間調(diào)解人參與各種民間糾紛案件的機制。實際上,家支仲裁糾紛是歷史上彝族家支肩負有管理內(nèi)部和外部事物這一職能的繼續(xù)和演變,它的廣泛性和效果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它在群眾中有一定的基礎。調(diào)解肩負依據(jù)不成文的法規(guī)。有些調(diào)解人在習慣法基礎上作了新舊結合的變通。處理一些民事問題比較合民情,對穩(wěn)定地方社會治安有些作用。
“家支聚會”公開活動開始于涼山和西昌合并后的1980年以后。根據(jù)有關資料顯示,家支聚會有些地方還分“農(nóng)村家支聚會”和“城鎮(zhèn)家支聚會”。聚會的時間、地點、規(guī)模都不一樣⑦。主要形式是某一地方某一家支按戶數(shù)出錢集資買牛、羊、豬,宰殺后大家一起聚餐。當時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大家對家支問題還是有些敏感、后怕。故有些擔任領導職務的人員一般不敢大膽參加活動。一般組織家支活動都是以機關工作人員和當?shù)馗浇r(nóng)村人員為主。每年以家支名義舉行火把節(jié)慶祝活動。每年火把節(jié)到來之際大家相聚一堂共敘家常,交流信息交流感情無所不談,特別對老同志敬酒慰問,對青少年進行愛國家、愛民族、愛家支的宣傳教育。
綜上所述,家支問題必須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注意的是,家支現(xiàn)象中有不少東西是奴隸社會的沉渣,這些沉渣是有害有毒的,例如講骨頭論等級,以家支論婚姻聘金,家支聚眾鬧事等。家支和家支制度是彝族奴隸社會遺留下來的產(chǎn)物,其無疑是彝族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不少東西是人民群眾在風雨歲月中積累起來的優(yōu)秀文化的結晶,例如提倡互幫互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家支內(nèi)部提倡無償資助求學、提倡支持困難家庭等精神。家支好的有益的東西應該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注釋:
①參見《涼山彝族譜系》(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前言”。
④黑彝“羅洪”和白彝“吉伍”家譜即從47代“阿洱”那一代開始分支至筆者共15代。15代以平均每代25歲計算,分家時間大約400年左右。參見朱文旭.涼山彝族黑彝和白彝等級分化問題[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3(1)。
⑤民間傳說:九個男人在古代戰(zhàn)場歸途中遇到河流,大家牽馬尾一起渡河脫險,故從此結拜為弟兄就叫“木古九子”。這個傳說也許牽強附會,也許真有其事,現(xiàn)在已無從考證。
⑥涼山彝族各地區(qū)普遍存在民主改革時期被解放出來的奴隸目前都基本上投靠某一白彝家支的情況。白彝家支也樂意吸收他們?yōu)榧议T。一般在一起殺豬宰羊舉行改姓氏儀式就算一家了。
⑦蔡富蓮,當代涼山彝族家支聚會及其作用[J].民族研究,2008(1);馬爾子,涼山彝族家支生活的變遷[J].涼山民族研究,1999年年刊。
[1]何耀華.西南民族研究彝族專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65.
[2]易謀遠.對涼山彝族“家支”概念的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4).
[3]周自強.涼山彝族奴隸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8.
[4]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編寫組.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7.
(責任編輯:王明雯)
On Yi People's Different Clans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ZHU Wen-xu
(School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There can be found a lot of study on Yi people's external clan culture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while not much on Yi people's internal clan culture.The present thesis purports to do some research on different clans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concerning blood relation and diverse unions,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names and the clans.
the names of the clans;the features of the clans;the origins of the clans;the activities of the clans
C954
A
1673-1883(2016)04-0001-05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4.001
2016-08-20
朱文旭(1952─),男(彝族),四川喜德人,教授,研究方向:彝族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