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憲
(山東省聊城市教育局,聊城 252000)
如何成為一名反思型的教師
張維憲
(山東省聊城市教育局,聊城 252000)
教學反思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它對豐富教師的思想和教學智慧意義重大.理解教學反思的特征,掌握教學反思的分類、一般步驟、撰寫方法,創(chuàng)造教學反思的有利條件,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至關重要.
教學反思 理論基礎 意義 特征 分類 步驟 撰寫方法 條件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哲學認識的方式只是一種反思,是跟隨在事實后面的反復思考.”反思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必要條件,要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就必須進行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好的教學狀態(tài),使學生得到發(fā)展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20世紀80年代以來,反思性教學的思潮首先在一些西方國家興起之后,又作為教育教學實踐中意義建構的重要途徑和教師專業(yè)自覺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被重視.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那么,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反思型的教師呢?
作為教育教學實踐,教學反思具有雄厚的理論基礎.
1.哲學基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人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能動的辯證發(fā)展過程.認識來自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人對世界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多次、反復、無限深化的過程.人的認識都遵循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guī)律.
2.心理學基礎.20世紀70年代,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萊維爾提出了“元認知”的概念.元認知理論認為,元認知是人對認知活動或認識的自我控制或自我意識.元認知過程實際上就是調節(jié)、指導人們的認知或認知過程,選擇有效認知或認識策略的控制執(zhí)行過程.
3.教育理論基礎.以皮亞杰的思想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認知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是一個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豐富和調整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新經驗要獲得意義需要以原來的經驗為基礎,從而融入原來的經驗結構中;新經驗的進入又會使原有的經驗發(fā)生一定的改變.
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教師成長的主要標志就是教師自我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形成,反思能力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和專業(yè)發(fā)展的標志性能力.
1.倡導教學反思有助于增強教師的責任感.教學反思,可以促使教師自覺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確立價值取向,堅定教育信念.
2.進行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提高對教學實踐的分析能力.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分析教學中的不足、捕捉到閃光點,有助于將有效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
3.進行教學反思有助于培養(yǎng)教師的科研意識.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越多,解決問題的意識就越強烈,對教學現(xiàn)象、教學問題的思考就越深刻.
4.教師進行集體教學反思,能使教師之間進行思維碰撞,產生新知識、新思想,互相取長補短,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5.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形成自己的風格.如果教師能自覺地對課堂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深入思考和總結,敢于超越自我,就能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教學反思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出發(fā)點,以追求教學實踐的實效性為目的,是教師全面發(fā)展的過程.
教學反思指向課堂教學,關注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及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反思指向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教學反思指向教師發(fā)展,關注教師的人格魅力、自我形象的發(fā)展與教學體驗.教學反思指向教材的建設及發(fā)展.教學反思指向教育改革,關注教改理論、實施目標、實施力度等.
教學反思具有實踐性,它是教師個人的成長需要和精神產品的再生產.教學反思具有反思性,它是教師對自己的實踐做的多角度和多層面的思考.教學反思具有超越性,它是質疑自己和超越自我的過程.同時,教學反思富有個性化,別人無法替代.
教師的特殊工作性質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具有多樣性.按照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分類,教學反思既包括教育教學觀念的反思、專業(yè)知識的反思、教育教學技能的反思、教育教學能力的反思、師德方面的反思,又包括對教學行為、策略、方式、方法的反思.
依據教學反思的時間,可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后反思、周后反思、月后反思、期中反思、期末反思等.依據教學反思的水平,可分為教學技術水平的反思、原因分析水平的反思、價值判斷水平的反思.依據教學反思的性質,可分為自發(fā)性反思、理性式反思、發(fā)展性反思.
按照教學反思的類型,可分為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其中,縱向反思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進行思考和梳理;橫向反思即通過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找出差距.
根據引發(fā)教學反思的條件,可分為自我回顧性反思、信息提示性反思、同行診斷性反思、榜樣對比性反思.其中,自我回顧性反思即教師課后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回顧;信息提示性反思即依據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進行的反思;同行診斷性反思即通過邀請同事等評議自己的教學進行的反思;榜樣對比性反思即通過與自己崇拜的教師課堂教學的比較進行的反思.
教學反思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可以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jiān)控、自我調節(jié)、自我評價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挖掘隱藏在其背后的教學理念;也可以先確定研究問題,然后圍繞問題收集資料,提出假設,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展開研究活動,最后撰寫出研究報告.
教師可通過觀摩其他教師的課,比較自己與他人對相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處理方法的異同;或將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錄制下來,供自己或同事共同研究;還可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后對其進行全方位解讀.
教師還要經常質疑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合適,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設計;同時應經??偨Y自己教學中的亮點和不足之處,提高對問題的認識能力.教師還要經常與學生進行換位反思,以彌補自我經歷的不足,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教師平時可將各種教學中的材料收集起來,進行合理的分析與解釋.
教學反思要遵循思維的一般規(guī)律.教學反思的步驟主要包括:準備、行動、反思和再行動四個階段.
1.準備階段.回顧教學情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特定的問題,教師要從課程、學生、教師、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收集相關資料.
2.行動階段.分析教學中的得失,找出其原因.教師分析收集的資料,審視自己的思想、行為,找到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
3.反思階段.針對教學中的得失,確立假設,尋求對策.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找到后,教師要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
4.再行動階段.驗證假設,付諸行動.教師根據既定方案,逐步實施教學活動.
教學反思撰寫方式多種多樣,可長可短,最好寫成一事一議的議論文.其結構一般分為教學實例、得失分析和理性思考三大部分.前兩部分內容是“反”,第三部分是“思”,第三部分應盡量寫出切合實際、操作性較強的方案.
教學反思的寫作內容可概括為五個方面:記所得,發(fā)揚長處;記所失,吸取教訓;記所疑,加深研究;記所難,化難為易;記新設想,揚長避短.寫教學反思時不僅要從懷疑處尋找問題,轉換立場反思,轉換知識系統(tǒng)、學科領域來尋求不同的答案,轉換時空反思;還要從假設性問題處反思,通過橫向、縱向的聯(lián)系與對比發(fā)現(xiàn)新問題,從事物本質處反思.
教學反思能否順利進行,取決于一定的條件.教師必須努力為教學反思的順利進行創(chuàng)造條件.
1.必要的知識.反思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背景知識.專業(yè)知識主要指具體的教學內容.背景知識指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它決定著教師怎么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在背景知識中,教師應努力提升教育哲學素養(yǎng).它能引領教師生命境界的提升,幫助教師澄清教育價值,促進教師對教育實踐的反思.
2.必要的能力.進行教學反思,教師必須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思維加工,要敘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還要反思別人的行為和借助別人的判斷.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
3.必要的動力.教學反思是教師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追求教學完美的體現(xiàn).進行教學反思需要教師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頑強的意志力.
4.必要的環(huán)境.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是教師之間進行有效溝通與合作的重要前提.教師要積極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提高教學反思的有效性.
5.必要的策略.做好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有效的策略.精心制訂有效的操作策略,慎重選擇必要的方法、程序是提高教學反思效率的支撐.
6.必要的教育技術.教師可利用錄音、錄像、電子檔案袋等記錄教學反思素材;利用思維導圖記錄反思過程;利用文本處理軟件和網絡寫作工具記錄反思結果;利用S-T分析方法軟件和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tǒng)軟件分析課堂教學;利用電子郵件、論壇(BBS)及各類通信工具(如騰訊QQ等)進行協(xié)作反思.
教學反思要注重實效,切忌形式主義.教師要努力避免教學反思存在的一些通病,如只是簡單羅列問題,反思目的不明確等.教師不僅要對教學反思進行再反思,還要對反思態(tài)度、反思內容、反思效果進行反思.反思之后應交流、學習、檢驗和改進,反思貴在及時與堅持,以寫促思,以思促改.只有這樣,才能使反思成為一種習慣,使自己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教育工作的靈魂在于思想,教師的尊嚴也在于思想.成為有思想的教師,是高品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教師才能逐步克服教學過程程序化、專業(yè)發(fā)展被動化、職業(yè)價值世俗化,才能使教育充滿思想和智慧,使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
(責任編輯:李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