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光
(廣東省深圳市海濱實驗小學,深圳 518000 )
淺談如何使用教材
——以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之《1噸有多重》為例
許偉光
(廣東省深圳市海濱實驗小學,深圳 518000 )
有一句話我們耳熟能詳:“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那么,如何用教材教呢?這就首先需要我們教師要具備讀懂教材的基本能力.讀懂教材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前提,讀懂教材需要教師明確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能力基礎和生活經驗,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明確編者的設計意圖,最終實現教師對教材深入的理解、把握和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使得“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下面,筆者以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 之《1噸有多重》為例,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使用教材.
明確教學目標是讀懂教材內容的前提條件,它間接規(guī)定了教材呈現的內容、順序和方式.因此,明確教學目標是讀懂教材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接下來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先決條件,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依據.
教師深入理解教材是使用教材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對于一節(jié)課來說,教師要深入地思考為什么選取這些教學內容,為什么如此編排,每一個問題情境、數學活動及每一道習題背后,編者的目的、意圖是什么,它們承載哪些數學思想方法,想要幫助學生積累哪些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等等.明確了這些問題,才能夠達到對教材真正的理解.
《1噸有多重》這節(jié)課,編者依據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設計了以下內容.在課堂伊始,設計了小象和小男孩對話的情境.小象問:“你知道我有多重嗎?”小象的問題會引起學生們的思考,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較輕的物體質量用克和千克表示,那小象的質量用什么表示呢?小男孩緊接著說:“大約3噸重.”這里學生又會產生一些疑問:“3噸”表示什么呢?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克、千克有關系嗎?有些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可能已經知道“噸”是較重物體的質量單位,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疑問,進入接下來的學習,間接感受“1噸”有多重.
承接導入部分,教材安排了“看一看”的數學活動,這里編者間接運用了類比推理的數學策略設計教學,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直接感受1噸有多重,但學生對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有豐富的感性經驗,編者設計了四個生活中的情境:每頭水牛重350千克,3頭水牛大約重1噸;每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約重1噸;每袋面粉重50千克,20袋面粉約重1噸;我們每人約重25千克,40人大約重1噸.通過類比推理,讓學生間接感受“1噸”有多重,從而豐富學生對“1噸”的感性經驗.
接下來,教材從這四幅圖中大約都是1000千克,都等于1噸,引出1噸=1000千克,“噸”可以用字母“t”表示,所以字母表達式為1 t=1000 kg.
教材最后安排了“說一說”這一教學活動,將生活中的實例引入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說一說,橋邊的牌子上寫著“50噸”,一車煤有4噸,電梯限重1000千克、限乘13人,分別表示什么.學生在相互交流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再一次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本課教材內容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重視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和已有生活經驗的新課程理念.教材安排的數學活動素材,如1袋大米50千克,每名學生大約25千克,電梯限重1000千克……都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學生對其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讀懂教材的目的是恰當地使用教材,并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作適當的處理.基于以上對《1噸有多重》這節(jié)課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分析,筆者認為在使用教材過程中要注意兩點:一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噸”這個質量單位的必要性,從這個目標來看,本課的導入部分還有些單??;二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噸在生活中的應用,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
“The man came up to me in the street,” the boy said, “He asked me if I liked ice cream. I told him I did. Then he told me to come into the restaurant at 14 o’clock and sit down at his table. He said he’d give me some.”
首先是問題情境的導入部分的處理,進一步豐富了教材中“小男孩與小象” 的對話情境,并對情境作動態(tài)化處理.具體如下:“小男孩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動物園游玩,動物園里的小象要考一考小男孩(動態(tài)呈現蘋果、雞蛋、一袋鹽、西瓜等圖片),你能幫小男孩說一說應該選擇哪個相應的質量單位嗎?”接下來動態(tài)呈現大貨車、火車運輸大量物體的圖片和橋梁承重圖片,繼續(xù)提問:“它們應該選用什么質量單位呢?”從而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感受到,雖然也可以用我們學過的質量單位克、千克來表示,但要寫很多數字,不利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直觀觀察,用起來也不方便,因此需要引入新的質量單位.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言:“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本節(jié)課通過對問題情境的處理,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并在進一步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了原有知識經驗的局限性,體驗到引入新知的必要性,并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建構新知,符合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接下來,在“說一說”這一教學過程中,在原有素材的基礎上引入了兩個科普素材:一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動物——成年非洲雄性大象,長到15歲左右的時候,體重達到7~8噸;二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動物——藍鯨,一般體長為24~34米,體重為150~200噸,也就是說,它的體重相當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藍鯨的身軀是如此地巨大,一條舌頭就有2噸,頭骨有3噸,肝臟有1噸,血液循環(huán)量達8噸,血管粗得足以裝下一個小孩.
這兩則科普素材的引入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都非常感興趣.雖然學生對大象和藍鯨都有一定的認識,但多數同學了解得并不細致,教學中先讓學生猜一猜應填哪個質量單位,使得學生一次次驚嘆,藍鯨真大,各個部分居然有這么重!再通過教師的進一步介紹,學生不僅對質量單位的應用有了深入的認識,也進一步豐富了科學知識,開闊了視野.
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一道質量、長度單位改錯題:“淘氣家離學校10米遠,淘氣爸爸每天開著1.5千克重的轎車送他去上學,到班級后淘氣先放好5噸重的書包,然后和同學一起去食堂享用美味的早餐,他先吃了一個250克的饅頭和10厘米長的油條,又喝了200千克的牛奶,然后和重40千克的同桌一起回班級,開始一天快樂的學習生活.”
學生們看到這道題都情不自禁地笑起來,在這種積極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通過小組討論、正反例判斷,學生對于質量、長度單位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鞏固了學習的內容.
無論是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教材,還是國內其他十幾個版本的教材,都是由許多理論扎實、經驗豐富的專家精心編寫而成的,都承載了數學教育的價值,對我國各地都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差異較大,即使是一個班的學生也存在較大差異,這就決定了教師一定要結合教情、學情,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筆者認為在處理教材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理解、尊重編者的設計意圖
深入理解教材、讀懂編者的設計意圖是處理教材的前提基礎.教材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凝聚了編者對教育的認識、對數學的理解.只有讀懂編者的意圖,才能使我們站在一定的高度適當處理教材,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2.化靜為動,挖掘數學本質,提升學生思維水平
教材只能在有限的篇幅內呈現靜態(tài)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使用教材過程中打破這一限制,對靜態(tài)的教材內容作動態(tài)化的處理.這里的動態(tài)化的處理不只是簡單地設置動畫,以使其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多角度豐富問題情境,深化數學問題,例如引入視頻、故事、圖片、新聞等相應的課程資源,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習動機;二是構建多層次、有梯度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盡可能滿足不同發(fā)展水平學生的需求,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
3.關注怎么教,更關注怎么學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水平及對知識的不同的表征方式,決定了學生不同的學習路徑.因此,教師要基于學生不同的學習路徑制定相應的教學路徑,從學生的視角思考如何使用教材,不僅要關注怎么教,更要關注如何學.
伽利略說:“你不可能教給別人所有的事,你能做的僅僅是幫助他自己去發(fā)現.”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起到“腳手架”的作用,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升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
(責任編輯:李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