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藝忠
(太原師范學院 山西太原 030031)
?
淺議中學物理教學中學習支架的搭建策略
賴藝忠
(太原師范學院 山西太原 030031)
摘 要:支架式教學是以“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方法,近年來廣大中學教師正在接受并實踐著這種教學方式。本文作者結合文獻資料和自己教學實習所得歸納了在物理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搭建興趣、問題、建議、范例、實驗等五種類型的支架,分析了搭建“學習支架”的策略。
關鍵詞:中學物理 支架式教學 學習支架
新課標下的物理課程將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等作為理論基礎,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為教學目的,旨在使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根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建構主義者開發(fā)出支架式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并且用建筑行業(yè)中常用的“支架”來比喻,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實際為其搭建學習過程中的支架,幫助學生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促進學生的能力發(fā)展,達到教學目的。因此,如何適時地給學生有利的輔助,如何為學生搭建適當?shù)摹皩W習支架”,成為一線物理教師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支架式教學一般包含五個環(huán)節(jié):搭建支架-創(chuàng)設情境-獨立探索-協(xié)作學習-效果評價。物理教師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在支架式教學的五個環(huán)節(jié)中適時地為學生搭建合適的支架,對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提高很重要,同時為下一次開展教學奠定了基礎。下面結合教學實例分析在物理教學中可以搭建的支架類型。[1]
1.搭建興趣“支架”
根據(jù)知識特點和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能營造真實的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引導其朝向預定目標努力。在“速度與加速度”教學中,教師整合了課程資源,應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動物世界》中的一個畫面:在大草原上,有一只獵豹正隱藏在樹叢中等待著獵物的出現(xiàn),這時一群斑馬從這個地方經(jīng)過,獵豹迅速起跑,朝著馬群直沖過去,斑馬群見此狀況,馬上加速拼命逃跑……然后教師讓大家討論馬群能不能脫離危險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們看視頻后覺得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的興趣更加濃厚。在教學中教師將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課外內容引入課堂,展示出了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生就會感受到所學內容的價值,從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2.搭建問題“支架”
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問題,是教學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搭建支架的方式。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會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地、適時地給學生提供此類支架。在初一物理“運動與靜止”教學中,教師開課前先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一位法國飛行員在2000米高空飛行時感覺耳邊有蚊子結果伸手抓住一顆子彈的故事,給出幾個問題:飛行中的飛機和已出槍膛的子彈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什么情況下我們人類才能徒手抓住子彈而不受傷?子彈射來的方向和飛機飛行的方向相同還是相反呢?給出一連串問題,整節(jié)課圍繞這幾個問題進行,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產生了興趣,主動進入探究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過程中。
3.搭建建議“支架”
學生在獨立探究或協(xié)作學習中難免會遇到困境,這時教師就需要適時地提出恰當?shù)慕ㄗh,使得教學活動順利進行下去。和問題支架比較,建議支架直截了當?shù)刂赋鰡栴}的關鍵所在。當教師將一個問題轉化為一系列問題后交給學生后,每一個問題和任務就像建筑中支架的每個節(jié)點,圍繞當前學習主題,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總會有些不完善之處,這時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shù)妮o助,搭建建議支架,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達到課程教學的目標。
4.搭建范例“支架”
好的范例在教學過程中會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可以有效解決教師解釋后學生仍含糊不清的情況,使學生迅速達到學習目標。在“伏安法測小燈泡電阻”實驗的教學中,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實驗過程,這樣不僅教師避免了由于實物接線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學生也觀察的更加清楚。這里教師應用多媒體演示實驗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支架。在實驗教學中教師的演示操作和對操作要領的提示,以及教師讓部分操作規(guī)范學生的演示,都是范例支架的應用。[2]
5.搭建實驗“支架”
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十分關鍵。在實驗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完成驗證性實驗外,更要搭建強有力的支架,讓學生體驗“發(fā)現(xiàn)”和“成功”的愉悅。在《杠桿原理》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小孩為什么把大人翹起來的疑問,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提供了必要的實驗器材,讓學生自主探究,最后教師綜合實驗結果啟發(fā)學生總結出了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這一理論結果。教師通過實驗支架的搭建,不但讓學生獲得新知識,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并檢驗了其以前學到物理知識,掌握了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進而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學習支架的搭建過程中,首先,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該什么時候提供哪種類型、何種程度的支架輔助,取決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過多則成為包辦代替;過少則達不到教學目標。因此在支架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把握這種輔助的“度”至關重要,也十分不容易。其次,教師應適時適度調整“支架”,“支架”是動態(tài)的,支架提供的輔助程度要時刻與學生當時的能力相適應。支架搭建過高,學生達不到這一水平,喪失了學習的信心;支架搭建過低,學生“信手拈來”,失去了思考、探究的價值。此外,教師搭建的支架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方向,但最后目的是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任務,因此,教師應隨著學生能力的不斷提高逐漸減少支架的輔助,直至撤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解決的是同樣的問題,因此師生必須有效的合作與互動。在互動合作中,教師經(jīng)驗豐富,充當先導,對教學活動整體把握,但教師并不可以控制學生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促進、輔助的支架即可。好的“支架”設置要適時、適當。逐漸地,學生可以在沒有外界指導、輔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這時,學生就完成了知識的內化。
參考文獻:
[1]寧芳霞.支架式教學用于優(yōu)化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初探[D].江蘇:南京師范大學,2014.
[2]姜琳.中學物理教學中運用支架式教學的案例分析[J].物理教師,2012(1):7.
作者簡介:
賴藝忠,男,(1993- ),福建省建甌市人,太原師范學院物理系,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