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紅
?
藏族大學生漢語寫作能力分析
——以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藏族大學生為例
◆王寶紅
目前,隨著西藏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藏族大學生進入內(nèi)地民族高?;蚱渌盒W習的人數(shù)逐漸增多,其中西藏民族大學的藏族大學生人數(shù)最為集中。學校畢業(yè)的藏族大學生絕大多數(shù)通過自治區(qū)公務員考試回到西藏工作,成為西藏地區(qū)新型藏漢雙語人才。筆者在西藏民大執(zhí)教多年,從多年的漢語教學實踐和長期的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藏族大學生在四年大學學習期間,漢語口語能力普遍有所提升,而讀、寫能力偏低。其母語——藏語的能力有萎縮現(xiàn)象;英語水平測試及格率偏低。藏族大學生在語言能力上的低學業(yè)成就直接影響到他們?nèi)蘸蟮木蜆I(yè)、考研、晉升職稱等現(xiàn)實問題。因而,評價藏族大學生語言能力的現(xiàn)狀,總結(jié)其語言能力提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其語言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漢語寫作涉及詞匯、語法、文體、謀篇布局等多個方面,漢語寫作水平的提高,實質(zhì)上就是漢語水平的總體提高。為了對藏族大學生漢語寫作能力的真實狀況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筆者課題組選取了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14級漢語言文學本科2班的藏族大學生在2014-2015第一學期寫作課的所有課程作業(yè)作為調(diào)查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提高藏族大學生漢語寫作能力的策略和途徑。目的是分析他們的漢語能力提升情況。
文學院14級漢本2班共40人,是剛?cè)雽W的大一新生。這40人中有4人母語為漢語,文字表述比較流暢,不在我們的考察之列,其余36人的母語都是藏語,漢語是其第二語言,他們基本上是初次來到內(nèi)地,是我們重點考察的對象。他們的寫作課作業(yè)內(nèi)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手冊,每人寫了4篇,分別以月記的形式,對自己入學以來每個月的學習生活(包括軍訓)及思想狀況做了總結(jié)記錄。第二部分是每個月的讀書筆記。閱讀的內(nèi)容有外國名著,如《簡愛》、《老人與海》等;有現(xiàn)當代作家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也有文摘期刊,如《意林》、《格言》等。由于藏族大學生漢語文言文的基礎薄弱,因此選擇閱讀漢語古典名著的學生甚少,僅有一個人寫的是《三國演義》的讀后感??偨Y(jié)其中存在的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字問題
別字多。如:
*①不帶手機像丟了個魂似的招急。
*②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一定不能抵頭。
*③這就是我讀《童年》這遍文章的感悟。
*④不管怎樣,我還是盡力去解決,及時讓我的生活添一道風彩。
*⑤現(xiàn)在的我只想做三件事,不想掛科,早點回家,見見那許久為見的人。
上例中,“招急、抵頭、這遍、風彩、為見”分別應改為“著急、低頭、這篇、風采、未見”。類似的別字很多,如把作家“茅盾”寫成“矛盾”、“彼此”寫成“比此”、“決心”寫成“絕心”、“敬佩”寫成“敬配”、“換位”寫成“互位”、“表鏈”寫成“表鍵”、“值班”寫成“直班”、“騙人”寫成“偏人”、“保證”寫成“保障”、“艱苦”寫成“限苦”、“巨大”寫成“具大”、“已經(jīng)”寫成“以經(jīng)”、“金獎券”寫成“金獎卷”、“殖民地”寫成“值民地”、“精神不振”寫成“精神不震”,等等。
使用不規(guī)范的漢字。如:“學習不是為了隱在心頭,而是去發(fā)揮自己的使力?!庇秩纾骸耙宦飞鲜拯c點滴滴的歡笑。”其中的“藏”寫作“”。這個用字現(xiàn)象在學生中普遍存在,“藏”字筆畫繁多,書寫時為圖省便,很多人習慣寫成“”,這是需要規(guī)范的。此外,由于藏語和漢語書面語所用的標點符號系統(tǒng)各自不同,因而也存在標點符號使用不規(guī)范的問題。如句中的停頓處,頓號、逗號使用分不清,著作、文章名稱不加書名號等。
(二)詞匯問題
因不明確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而導致誤用。如:
*①將婚姻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之上,無疑是個聰慧的選擇。
*②作品中描寫了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
*③其實他不是沒有話說,只是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話語,該說多少次感謝,才能把自己想說的,帶著情緒的說出來。
*④她與文章中的另一位主人翠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⑤講述的是主人翁阿廖沙·彼什科夫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
*⑥結(jié)果悲催的事偏偏赤裸裸的發(fā)生。
例①“聰慧”是名詞,當改為形容詞“聰明”。例②“偏見”是名詞,被當作形容詞來用。例③“帶著情緒”的“情緒”指不正當或不愉快的情感,根據(jù)文意,這里指的是感激之情,應改為“感情”。例④⑤“主人”、“主人翁”當改為“主人公”?!爸魅斯笔俏乃囎髌分械闹鹘?,“主人翁”是對主人的尊稱,與“客人”相對。例⑥“赤裸裸”比喻無所遮飾和掩蓋,一般不用作狀語。
詞語搭配不當。如:
*①我們出了門就應該知道外面并不是天堂,人就得闖世事。
*②通過這些畫面,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的城市風云,也間接的當時革命發(fā)展時繚亂的中國社會風貌。
*③這本書匯集了社會上有良好反響的戲劇作品,這些作品的選材料都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guān)。
*④被桌上的東西給吸引了眼球。
*⑤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私自翻閱別人隱私,本身就是一種犯罪。
例①與“闖”搭配的賓語應是“世界”,與賓語“世事”搭配的動詞應是“經(jīng)歷”。例②“繚亂”與“社會風貌”不搭,可改為“混亂”,同時去掉“風貌”。此外,“間接的”后面缺少動詞,可加上“反映了”,表達才能趨于完整。例③應刪去“料”?!斑x材料”的“選”是單音動詞,與之搭配的應該是單音名詞。“選材”是指選擇適用的材料或素材。例④“吸引”的語義指向是句子的主語,“眼球”是冗贅成分,應刪去。例⑤“隱私”是抽象名詞,與其前動詞“翻閱”不搭,可改為“私人物品”。
生造詞語。如:
*①我父親非常嚴教我。
*②吳蓀甫的性格特征是精明強干,有雄心敢冒險是一個鐵人物。
*③人也變得精神不震,郁郁不悶,蒼老了很多。
例①是把“嚴厲的教導”壓縮為雙音節(jié)而生造的詞。例②是把“鋼鐵般的人物”壓縮之后而生造的詞語。例③“郁郁不悶”是把“郁郁寡歡”與“悶悶不樂”攪在一起而生造的詞語。
(三)語法問題
詞性的亂用。如:
*①人生在世,有幾個朋友能為自己。
*②對自己來說上藏文輔導課是一種自豪。
*③從始到終自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
*④為了別忘記自己九年里學習過的藏文和更進一步地學習藏文,我參加了義務藏文社團。
①②③例是第一人稱代詞“我”與反身代詞“自己”的用法區(qū)分不清,因而成為病句。例④的失誤原因是區(qū)分不清否定副詞“別”、“不”的用法。
量詞的使用不夠準確。如:
*①開始真心對待每一位人。
*②我旁邊的一位人寫得很多。這么熱的天每天都喝四五六個飲料。
*③而我覺得在這篇書中寫的最好的是主人公的情感糾結(jié)。
*④今天是一種特殊的日子,這次的生日也是我們來到大學的日子里過的第一次的一個生日。
例①②量詞“位”不通俗,改為“個”最好。例③“篇”是文章的量詞,著作應該使用量詞“本”或“部”。例④“一種”與“日子”不搭,應改為“一個”。
助詞“的”、“地”、“得”的用法區(qū)分不清。如:
*①結(jié)束軍訓期間,我看見教官默默的哭了。
*②課堂上講的內(nèi)容連一個都聽不懂,但慢慢的習慣了老師講課的節(jié)奏。
*③他們都長的比我胖很多很多
*④教官開心的合不開嘴,就一直夸我們,再接再礪。
漢語助詞“的”連接的是定語與中心語,“地”連接的是狀語與中心語,“得”連接的是中心語與補語。上述4例的問題在于,該用“地”、“得”的地方,都用了“的”。
句子成分殘缺。如:
*①這篇文章是高爾基。
*②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海倫凱勒的創(chuàng)作。
*③《變形記》是奧地利的弗蘭茨·卡夫卡著。
*④《平凡的世界》是路遙文集中份量最重要的一部長篇。
*⑤在時代的背景下,人們很難得到幸福。
*⑥大學的課堂不知老師在講什么,一節(jié)課教幾十頁根本趕不上老師。
例①主語中心成分殘缺,“這篇文章”后應補出中心語“的作者”。例②“著名的”缺乏中心語“作家”。例③“奧地利的”后可補上中心語“作家”,“著”是動詞,前面應加上助詞“所”,才能與主語一致。例④賓語“長篇”缺乏中心語,應補上“小說”。例⑤“時代”前的修飾語缺失,“的”字的位置用錯。例⑥兩個分句的主語前后牽連。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在大學的課堂上,我不知道老師在講什么,老師一節(jié)課教幾十頁,我根本趕不上老師?!?/p>
亂用關(guān)聯(lián)詞語。如:
*①它們長的雖然很兇的樣子,但它們的內(nèi)心永遠是邪惡而黑色的。
*②讀完這本書,我很佩服奧斯丁,不為她細膩生動的筆觸,僅是整本書宣傳了對婚姻的愛情的自我自由地大膽的追求,以及無處不在的女權(quán)主義以及諷刺反對兒戲婚姻,金錢婚姻的思想,也讓我感慨萬分。
例①前后兩分句意義上之間沒有轉(zhuǎn)折的意味,“雖然……但”使用不恰當,可刪去。例②關(guān)聯(lián)詞語“不……僅是”不搭配,可換為表示遞進關(guān)系的“不僅……而且”。
虛詞亂用。如:
*①便拿著筷子驚訝的表情看著德拉。
*②今天是國慶節(jié),學校特地放我們五天假了。
例①缺少介詞,應該在“驚訝的表情”前加上介詞“用”。例②句尾助詞“了”的位置有誤,應放在動詞“放”之后。
一些固定句式誤用。如:
*①有些從正面贊頌好人好事好風尚的,也有些從反面抨擊種種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
*②可是由于大家目標不一致就把去西安的計劃泡湯了。
例①“是……的”格式使用不當,應該在兩個分句的“有些”后加上系動詞“是”,以與句尾的“的”相呼應。例②把字句誤用,可改為“就把去西安的計劃給泡湯了”。
句式雜糅。如:
*①那時心里一陣失落漸漸由然而生。
*②我看了這本書對我的收益匪淺。
例①“心里一陣失落漸漸由然而生”是“心里一陣失落”與“一陣失落感油然而生”夾雜在了一起。例②是“我看了這本書”與“這本書對我受益匪淺”雜糅在了一起。
定語后置的現(xiàn)象較多。如:
*①我和同學玩了一個飛上空中的一個,我們在傍邊看人家,感覺很可怕的那種。
*②大學里沒有人催你做一件事,天天重復的那種。
上面2例中“……的那種”為后置定語成分,是對前面主語的進一步說明。根據(jù)我們多年的觀察,這種現(xiàn)象不僅見于書面語,在他們的口語表述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
除了詞匯、語法方面的失誤之外,學生對于如何調(diào)遣詞句,如何謀篇布局等這些寫作技巧的掌握,也相對貧乏,這個問題也嚴重影響著他們的漢語寫作質(zhì)量。
在教學活動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充實教學內(nèi)容,幫助學生打好專業(yè)方面的語言基礎。
從學生角度而言,要加強漢語閱讀。教師可以為他們推薦合適的漢語讀物,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漢語的詞語、句型和篇章結(jié)構(gòu)等知識,培養(yǎng)語感,積累寫作素材,拓展?jié)h語視野和知識面,從而提高漢語分析和理解能力??傊?,只要積累了豐富的漢語詞匯,打下扎實的漢語語法知識的基礎,大量閱讀漢語讀物,就能切實有效地提升藏族大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
※本文為[基金項目]國家語委科研項目:“藏族大學生語言能力調(diào)查研究”(編號:YB125-140)階段成果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張暇
原因:漢語的語言基本功不夠扎實。在詞匯方面,對詞義的把握不夠準確,對同義詞的用法容易混淆。在語法方面,對于實詞的詞性、虛詞的用法把握不準。在寫結(jié)構(gòu)簡單的句子時一般不會出錯,寫結(jié)構(gòu)稍微復雜點的長句,特別是主干成分帶上若干修飾語時,多數(shù)句子結(jié)構(gòu)寫不完整,常常出現(xiàn)句子成分殘缺或前后句相互牽連的問題。其次,母語的干擾,也是導致學生漢語寫作出現(xiàn)失誤的一個因素。
對策:對于教師而言,在開展教學活動前,要摸清學生的漢語基礎水平和程度,調(diào)整教學計劃,因材施教。從學生的生活記錄中我們也了解到,他們的漢語聽說能力也有些問題:聽的方面,由于教師課堂講授的信息量大,學生跟不上,聽不懂也記不住教學內(nèi)容;說的方面,他們初次置身于漢語言的環(huán)境,加上藏語也存在方言現(xiàn)象,來自不同藏區(qū)的學生,他們之間還不能夠用藏語交流。一些來自農(nóng)牧區(qū)的學生,自小說母語,雖說以前也學了漢語,但是很少使用,現(xiàn)在要用漢語進行交流,感覺說漢語別扭,一時也說不出口,就不說或盡量少說。多數(shù)學生也能認識到自己的漢語水平不夠好,但是他們希望在四年大學里學好漢語,也能夠交一些漢族朋友,提高自己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