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梅
(山東省淄博市第十一中學)
學而不“用”則罔,“用”而不學則殆
張希梅
(山東省淄博市第十一中學)
我市化學教學一直致力于打造“實效融合”的教學模式,從原來的“問思式教學”到“歸理學案”的設計,再到現在“實效融合”教學模式,我市化學教研活動,常用常改,常改常新,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每次教研活動我們在教研員的指導下,至少有一節(jié)示范課,緊接著通過評課、理論解讀等活動來促進“實效融合”模式的推廣,但還是很難做到耳熟能詳,更難以去實施,就如同學生學習一樣,只是聽了不去思考,不去概括歸理,不去應用,就很難學會,即便是會了也很難做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這個題講過幾遍了還不會”的原因。我也切實體會到了學而不“用”則罔,“用”而不學則殆的感受。
通過對比發(fā)現,前面的課雖然也有問題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但大多比較瑣碎,比較零亂,為問而問的一些問題,隨意性較強,問題與問題之間缺乏層次和邏輯,這樣的問題是無效的,也不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問題設計的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比方在這一節(jié)課中,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有什么關系?通過實驗概括歸納得出:相同條件下,相同物質的量的任何氣體具有相同的體積。第二個問題:為什么在一定條件下,1摩爾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相等?這樣問題設計層層遞進,為學生思維的拓展設置了臺階,思考起來有章可循。像這樣如果問題設計得合理,通過幾個問題就可以將整節(jié)的內容串起來。
我們的教學過程是問題導學與概括歸理相結合,不僅要有思考、更要有結果,并且把結果進行概括歸理。因此本節(jié)課在分析第二個問題“為什么在一定條件下,1摩爾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相等?”時,要探究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而影響固體、液體的主要因素與影響氣體的主要因素不同,這樣顯得這部分知識很零亂、瑣碎,因此及時地概括歸理,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鞏固,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忙于接受新課已經很累,最后我用幾分鐘的時間對知識點“對物質的量、氣體摩爾體積、氣體體積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概括歸理,又在方法上加以指導“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運用對比的方法,通過實驗層層遞進,由定性到定量,逐步解決了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的關系,沿著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尊重事實—探索本質—總結規(guī)律—應用”主線深化教學。通過概括歸理,使學生在知識上和方法上提高認識、深刻理解、舉一反三、以一當十。
對于一些重大發(fā)現和一些重要概念的引入我們要進行高度贊美,大力吹捧,體現出化學的學科美。例如,第一課時,“物質的量”這一概念在使用之前,科學家花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才弄清楚微觀粒子及其計數的難題,統一了對阿伏伽德羅常數、摩爾、物質的量等概念的認識。通過講解應該讓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索過程的艱辛以及這些概念功能的強大。因此,對本節(jié)課的前置作業(yè)進行概括歸理——物質的量的引入可以將宏觀的質量與微觀的粒子聯系起來,充分體現了物質的量的主體地位。阿伏伽德羅常數的引入可以求出宏觀的物質所含的粒子數,這是過去困擾科學家一個半世紀的問題。我們不禁要贊嘆這一發(fā)現,更要敬仰這些科學家。通過對本節(jié)課氣體摩爾體積的學習也解決了長期以來束縛化學發(fā)展的氣體難以量取的問題,為氣體與其他物質間的聯系打開了新的較為廣闊的窗口,為人類對氣體的研究譜寫了新的篇章。這些概念的引入促進了化學學科的飛速發(fā)展,沒有這些概念的引入與使用化學就不會發(fā)展到今天,我們就體會不到化學的美妙。因此在學習物質的量、摩爾、阿伏伽德羅常數、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時,要給予高度的贊美、大力吹捧,從語言上烘托它們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欣賞美。
以上是我對這節(jié)課的深刻體會。這節(jié)課采用“實效融合”教學模式,雖然有點生硬和笨拙,但是讓學生產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在接下來的教學中,不由自主地往這方面思考,從前置作業(yè)到每課一題,到問題設置,到概括歸理,都會精心設計,能做實驗的決不用多媒體代替,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化學的學科之美以及化學的奇妙。所以在講“金屬的化學性質”這一節(jié)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初始我做了一個實驗“用脫脂棉包住一塊鈉,然后在上面滴上兩滴水?!爆F象:脫脂棉燃燒起來。通過此實驗引起學生極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知道水能滅火也能生火,體現出化學的無窮魅力。通過實驗、通過贊美的語言將化學的學科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節(jié)課是在學習了“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之后的第一節(jié),因此我設計的前置作業(yè):寫出這四幅圖所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離子反應的寫離子方程式,并用雙線橋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顯然這四個反應均是金屬單質失電子,表現還原性。這樣結構決定性質這一重要的化學學科思想就應運而生了,充分運用了概括歸理的思想。受本節(jié)課的啟發(fā),盡管不能使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實效融合”常態(tài)化,但會使我常想、常用、常思考、常設計。
吳俊明.議當前實驗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J].化學教學,2004.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