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梅
(寧夏新消息報,寧夏 銀川 750004)
淺談記者如何做好文化名人采訪
陳秀梅
(寧夏新消息報,寧夏 銀川 750004)
因為名人本身具有的新聞性,對名人進行專訪已成為媒體報道的常見內(nèi)容。文化名人專訪作為人物專訪的一部分,對記者的職業(yè)素質(zh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做好這一類采訪,筆者認為有方法可循,在此做幾點淺談。
文化名人;采訪提綱;提問技巧;細節(jié)
國內(nèi)著名記者、編輯高曉春有著20多年采訪中國當代文化名人的經(jīng)驗,他先后采訪了白先勇、馮驥才、余華、莫言、余秋雨、陳忠實等100多名文化名人。他的采訪特別精彩,訪談深入,洞察力細致入微,不僅表達出這些文化名人對生命、藝術、財富及文化的理解,而且真切反映了中國當代文化的發(fā)展印記。高曉春的文化名人專訪成為記者學習人物專訪報道的典范。
筆者平時比較喜歡閱讀人物專訪相關書籍,如高曉春的《直面中國文化名流》,學習采訪寫作技巧。同時多年來,筆者作為《新消息報》對口文化單位的記者,進行文化名人采訪的機會比較多,積累了一些實戰(zhàn)體會。“七分采三分寫”,就如何做好文化名人報道有一些個人體會,在此和廣大同仁分享。
一是做好充足的準備。這是采訪文化名人必做的功課,對采訪對象毫不了解,對其專長領域一知半解就去采訪,肯定達不到預期效果。筆者看過這樣一個經(jīng)典案例,費雯麗在電影《飄》重播之際接受記者采訪,一位記者提問:“你在電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費雯麗輕蔑地回答:“我無法和你這樣無知的人交談。”記者提出這樣的問題,顯然是采訪之前沒做任何功課,成為新聞界的笑話。
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記者靠什么去打動文化名人,讓他們有興趣回答記者的提問?筆者認為,主要依靠記者過硬的職業(yè)素養(yǎng)、溝通協(xié)調(diào)能力以及所儲備的文藝知識。文化名人是某一文化領域出類拔萃的專家,只要幾句話,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記者是否了解自己所從事的文藝工作,從而判斷是否接受采訪。
筆者曾采訪過馮驥才、韓美林、余秋雨等文化名人,采訪前往往要做好充分的功課,盡可能多地收集他們的資料,他們的成長史、主要作品、主要觀點,參加了哪些活動,甚至八卦新聞都不錯過。掌握的信息越多,這些人物也就越真實、越立體。也許在具體采訪中用不到太多的資料,但是對一個文化名人了解越多,采訪時內(nèi)心就會平靜很多,或許這就叫“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吧。
二是擬定采訪提綱。做足了采訪前準備,真正面對采訪者之前擬定一個采訪提綱,做到有的放矢,節(jié)約采訪時間,同時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頗具邏輯性的采訪提綱會給采訪者留下好印象,使采訪變得輕松愉悅。文化名人可采訪的東西很多,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要找出最有價值的內(nèi)容以及最近的新聞點,擬定采訪提綱時也要講究技巧,盡量避免俗套的話題。筆者在采訪馮驥才時,他說很多記者都知道他對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不遺余力,往往會提問一些“談談如何做好非遺保護工作”,其實他不愿意談這種老套的話題,答案都在網(wǎng)上了,他不想做重復回答。筆者想起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也很有特點,于是談起他最新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然后再引到采訪話題上。
三是掌握名人的行程安排。名人行程安排一般比較滿,沒有大段的時間接受采訪,記者一定要做個有心人,詳細了解名人行程,抓住機會進行采訪。采訪前,一般要和邀請名人的單位聯(lián)系,進行預約,通電話時一定要介紹清楚所在媒體??梢灾卣f說媒體的權威性,這是文化名人比較在意的;采訪什么內(nèi)容,需要多長時間,哪天見報等。盡量做到開門見山,以便預約采訪。
四是現(xiàn)場采訪做到適當調(diào)整提問。任何采訪都沒有完美的提綱,提綱只是一個大概。在很多采訪的過程中,文化名人會出現(xiàn)“跑題”的現(xiàn)象,其實筆者倒覺得“跑題”意味著出現(xiàn)了更好的采訪角度。這時記者一定要抓住采訪者傳遞的新信息,及時調(diào)整采訪思路。記得有一次采訪著名作家郭文斌時,按照采訪提綱讓他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談談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但是交談過程中,郭文斌談起他正在負責中央電視臺一個有關鄉(xiāng)愁的項目,談到節(jié)目組會來寧夏的某些村莊進行拍攝。這確實是一個比傳統(tǒng)節(jié)日更適合切入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所以筆者緊緊抓住這個新聞點,展開新的采訪思路。
五是不要害怕碰壁。采訪文化名人,尤其是國內(nèi)知名人士,記者往往會有很多擔心,擔心采訪被拒絕,擔心提問不夠深入引不起被采訪者的興趣等。筆者個人的體會是,采訪文化名人在事先做足準備的前提下勇敢向前,走到他的面前去采訪??赡芩袝r會沒時間接受采訪,但是要想方設法爭取機會。記得筆者有一次采訪一位藝術大師,他來銀川參加一個論壇活動,按照行程安排,只在論壇發(fā)言不接受記者專訪,筆者和其秘書多次溝通都被婉拒。但是采訪這位藝術大師是報社領導安排的任務,編輯在等米下鍋,這時候筆者只好發(fā)揚不怕碰壁的精神,緊盯著這位文化名人的一舉一動,終于等來了他上完廁所坐在沙發(fā)上休息的機會,筆者勇敢地走上去自報家門說明采訪的意圖。哪知這位藝術大師特別隨和,他說可以有15分鐘的采訪時間,對一個記者來說這15分鐘是多么寶貴。
最后要注意一些細節(jié)。采訪文化名人,要提高對記者內(nèi)在素質(zhì)的要求。當然,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文化底蘊是做好文化名人采訪最基本的要求,這些都是靠記者平時多讀書、勤思考,慢慢積累。筆者對高曉春提到的一個細節(jié)記憶特別深刻,他說采訪文化名人時,記者首先要穿著得體,尤其是面對面進行專訪時,要做到言談舉止落落大方。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陳偉鴻在一次接受專訪時說,他覺得說好普通話應該是整個媒體的行業(yè)要求,不僅僅限于電視記者。因為在采訪中使用標準的普通話會給人愉悅的感覺,我們不能要求被采訪者普通話標準,但記者至少要口齒清楚。
[1] 高曉春.有理想就有疼痛:中國當代文化名人訪談錄[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24-135.
[2] 吳培恭.人物報道寫作[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59-63.
[3] 陳偉鴻.驚鴻一瞥[M].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98-113.
G214.2
A
1674-8883(2016)18-0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