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老河口市第一醫(yī)院 護理部, 湖北 老河口 441800)
顱內動脈瘤是動脈壁中層和外層薄弱或缺損形成的囊狀膨出,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死亡率和致殘率非常高。[1]2009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應用彈簧圈結合支架輔助雙導管技術(下稱雙導管技術)治療顱內動脈瘤56例,實踐證明,該技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療效明顯的效果,現將具體做法報告如下。
本組56例患者,均為2009年1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齡:31~85歲,平均58歲。術前Hunt-Hess分級Ⅳ級38例,Ⅴ級18例。56例患者均表現為頭痛、嘔吐、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頸項強直。行頭CT或腦脊液檢查,精確測量瘤頸寬度及載瘤動脈近、遠端直徑,證實有蛛網膜下腔出血,所有病例均行全腦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顱內動脈瘤。[2]56例患者均術前行常規(guī)檢查,以及給予鎮(zhèn)靜、降血壓及降顱壓等對癥處理。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實施手術,麻醉前給予鎮(zhèn)靜劑及止痛劑,術前、術中靜脈持續(xù)微量泵入尼莫地平(3~6ml/h)。選擇合適支架,本組均選用Solitaire支架,采用selding技術經股動脈穿刺后置6F導管鞘,根據動脈瘤與載瘤動脈的角度以及靶血管直徑和病變血管長度植入支架,到位后解脫彈簧圈,使彈簧圈在動脈瘤腔內能緊貼瘤壁。撤出微導管時需注意不要將彈簧圈帶出導致誤栓。
1.療效判斷標準:按術后即刻DSA檢查結果,將栓塞程度分100%、95%、90%、80%和<80%。術后療效:按格拉斯哥(GOS)預后評分:5分為良好,4分為輕殘,3分為重殘,2分為植物狀態(tài),1分為死亡。[1]
2.療效:56例動脈瘤患者100%栓塞37例,>90%栓塞11例,≤90%栓塞8例。Glasgow預后評分:5分43例,4分10例,3分1例,死亡2例。
3.并發(fā)癥:一例基底動脈瘤,在手術過程中出現暫時性腦缺血,術后出現左下肢癱瘓,經后期對癥治療后好轉。一例大腦前動脈瘤,術后出現意識障礙,出現癱瘓失語。除2例死亡外,術后54例患者均2月內病情穩(wěn)定出院。
雙導管技術需要嚴密觀察神志、血壓、運動等功能狀況,術后6 h拔除導管鞘,尤其要注意血壓的變化??刂频脱獕菏穷A防和減少腦動脈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但若血壓降至過低,會出現腦供血不足,加重腦缺血和腦損傷。同時嚴密觀察患者有無頭暈、頭痛、嘔吐、失語等神經癥狀出現。如果出現神志變化、瞳孔變化、肢體活動障礙等情況,應立即報告醫(yī)生處理。定時監(jiān)測血壓、血氧飽和度、中心靜脈壓等,準確記錄每天的出入量。本組出現了3例低血壓(收縮壓<90 mmHg),經補液擴容對癥治療,未發(fā)生左心衰等并發(fā)癥。
雙導管技術的使用,支架除了支撐作用外,還起到了改變血管血流動力及促進填塞彈簧圈的瘤腔內血栓形成的作用。使用雙導管技術,股動脈穿刺點的護理非常重要。術后沙袋壓迫穿刺點6小時并制動,并伸髖靜臥2天,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更換臥位,在不影響患者治療的前提下盡量保持患者的舒適。觀察穿刺點局部有無滲血、瘀斑、血腫、肢體皮膚溫度、顏色、感覺、足背動脈搏動等情況。本組有2例患者出現了穿刺點血腫,經局部按壓和止血對癥治療后,血腫吸收。
這是術后患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于神志清醒的患者,注意觀察其語言、運動狀況。發(fā)生腦出血和腦血管痙攣時,患者可出現進行性意識障礙,并有嚴重腦膜刺激癥狀,并發(fā)語言、運動和感覺障礙等,按腦出血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本組有1例后交通動脈瘤術后出現左下肢癱瘓,經對癥治療后好轉。1例癱瘓失語,2例死亡,其余患者運動、語言及感覺功能均恢復正常。
為防止腦血管痙攣和急性腦血管病恢復期的血流循環(huán)改善,56例動脈瘤患者均應用了尼莫地平治療。[3]尼莫地平作用于腦部小血管,可改善腦供血,但在治療過程中可出現頭暈、頭痛、胃腸不適、皮膚發(fā)紅、多汗、心動過緩等,少數患者可出現失眠、不安、激動、易激惹等中樞神經系統(tǒng)過敏反應,故應密切觀察,并應告知患者停藥后癥狀將很快消失。靜脈給藥時,應現配現用并避光,注意控制輸液速度,防止發(fā)生低血壓。
術后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避免一切可引起血壓或顱壓增高的因素[2],如用力排便、咳嗽、噴嚏、情緒激動、便秘等。盡量少搬動患者,避免震動其頭部,保持病室安靜,減少探視。避免聲光刺激可適當使用鎮(zhèn)靜劑,以保證休息質量,以利自然止血和腦血管修復。保持情緒穩(wěn)定,積極配合檢查。穩(wěn)定期給予低渣飲食,有助于減少大便次數和大便量,但應富含營養(yǎng),多食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食物,戒煙酒。本組有3例患者出現便秘,給予開塞露和灌腸等護理措施,保證了大便通暢。
應用彈簧圈結合支架輔助雙導管技術治療顱內動脈瘤,對治愈和改善腦出血疾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術后采取積極有效的針對性護理措施以及細致觀察神經系統(tǒng)癥狀,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能提高治療成功率。我院在醫(yī)療技術不斷提升的前提下,護理技術也不斷跟進,極大地提高了患者滿意度。除2例患者死亡外,其余54例患者康復出院,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79.
[2]袁巧玲,趙東紅.動脈瘤性蛛網膜下隙出血后急性腦積水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9):4-6.
[3]孫松枝,楊玉娟.尼莫地平防治腦血管照影致血管痙攣的臨床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6(19):74-75.
[4]呂向平,宿英英.急性卒中患者甘露醇治療前后的腦血流變化[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6(3):118-119.